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 《中国邮票史》总序
</STRONG></FONT>
邮票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的预付邮资凭证,是随着近代邮政的形成而产生的。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演变,今天的邮票已不仅是一种交付邮资的凭证,它还派生出其他一些功能。内容丰富的邮票画面具有传播知识和宣传教育作用;设计印刷精美的邮票具有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在一定条件下,邮票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或历史研究资料;进入邮票市场,它还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说,邮票已经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方寸之间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物质创造。
邮票被引进到中国,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其间小小邮票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们民族艰难的奋斗历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邮政在中国出现,清政府于1878年发行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之后的数十年,中国邮政一直由海关管理,而海关则为外国人把持。无论是中国官方发行的邮票,还是当时在中国出现和使用的外国在华“客邮”邮票、商埠邮票,都反映了近代中国遭受外国殖民者奴役的屈辱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军阀混战,外敌入侵,表现在民国时期邮票史上是国家邮政主权的斗争,是邮票印制发行工作的动荡,是频繁的“加盖改值”与各种“限地区使用”邮票的出现。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末期,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币制屡变,邮票面值滚翻上涨百千万倍。这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同一时期,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与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具有特别意义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红色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曾先后发行了2000多种邮票,成为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被中外集邮界视为珍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新篇章。作为新中国邮政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邮票的设计、印制和发行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建国五十年来,我国发行了大量邮票。这些邮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的反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的讴歌了中国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有的传播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的宣传介绍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伟大成果,更有不少是宣传保护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与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同时,这些邮票在图案设计、原材料采用、印刷工艺和质量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一枚枚邮票,从不同的侧面映衬和记载了伟大祖国的前进步伐。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范围内的群众性集邮活动蓬勃开展,各个时期、各类邮票的收集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我们满怀信心迈向新世纪的今天,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中国邮票和集邮活动的发展和演变,是我国邮政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为达到这一目的,同时也向海内外的中国邮票爱好者、研究者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有关部门组织全国各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和部分从事邮政管理工作同志编纂了这套《中国邮票史》。该书共分九卷,约计500万字,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有关邮票的大型专业通史著作。它不仅时间跨度大,反映了从1878年至1991年间长达一百多年的相关史实;而且内容丰富,既包括各个时期邮票和邮资片、封、简的有关史实,也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时期邮票的发行体制、管理机构、法规等方面的情况。编撰者们充分挖掘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档案材料,借鉴和吸收了百年来中外集邮界对中国邮票历史的研究成果,从而保证了本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参考价值。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这样一部大容量且具有一定学术性、权威性的专业史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尤其是资料的搜集整理,不仅需要编者们耗费大量心血,还需要相关部门协作配合,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难能可贵的是,编委会的同志们并没有因为其复杂而放松了质量要求,而是采取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成熟一卷出版一卷的严肃态度,确保了本书的质量。相信本书的出版发行,对我国邮政史特别是邮票史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部长
吴基传
1998年12月16日
</STRONG></FONT>
邮票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的预付邮资凭证,是随着近代邮政的形成而产生的。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演变,今天的邮票已不仅是一种交付邮资的凭证,它还派生出其他一些功能。内容丰富的邮票画面具有传播知识和宣传教育作用;设计印刷精美的邮票具有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在一定条件下,邮票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或历史研究资料;进入邮票市场,它还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说,邮票已经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方寸之间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物质创造。
邮票被引进到中国,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其间小小邮票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们民族艰难的奋斗历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邮政在中国出现,清政府于1878年发行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之后的数十年,中国邮政一直由海关管理,而海关则为外国人把持。无论是中国官方发行的邮票,还是当时在中国出现和使用的外国在华“客邮”邮票、商埠邮票,都反映了近代中国遭受外国殖民者奴役的屈辱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军阀混战,外敌入侵,表现在民国时期邮票史上是国家邮政主权的斗争,是邮票印制发行工作的动荡,是频繁的“加盖改值”与各种“限地区使用”邮票的出现。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末期,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币制屡变,邮票面值滚翻上涨百千万倍。这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同一时期,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与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具有特别意义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红色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曾先后发行了2000多种邮票,成为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被中外集邮界视为珍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新篇章。作为新中国邮政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邮票的设计、印制和发行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建国五十年来,我国发行了大量邮票。这些邮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的反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的讴歌了中国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有的传播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的宣传介绍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伟大成果,更有不少是宣传保护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与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同时,这些邮票在图案设计、原材料采用、印刷工艺和质量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一枚枚邮票,从不同的侧面映衬和记载了伟大祖国的前进步伐。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范围内的群众性集邮活动蓬勃开展,各个时期、各类邮票的收集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我们满怀信心迈向新世纪的今天,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中国邮票和集邮活动的发展和演变,是我国邮政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为达到这一目的,同时也向海内外的中国邮票爱好者、研究者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有关部门组织全国各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和部分从事邮政管理工作同志编纂了这套《中国邮票史》。该书共分九卷,约计500万字,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有关邮票的大型专业通史著作。它不仅时间跨度大,反映了从1878年至1991年间长达一百多年的相关史实;而且内容丰富,既包括各个时期邮票和邮资片、封、简的有关史实,也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时期邮票的发行体制、管理机构、法规等方面的情况。编撰者们充分挖掘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档案材料,借鉴和吸收了百年来中外集邮界对中国邮票历史的研究成果,从而保证了本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参考价值。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这样一部大容量且具有一定学术性、权威性的专业史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尤其是资料的搜集整理,不仅需要编者们耗费大量心血,还需要相关部门协作配合,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难能可贵的是,编委会的同志们并没有因为其复杂而放松了质量要求,而是采取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成熟一卷出版一卷的严肃态度,确保了本书的质量。相信本书的出版发行,对我国邮政史特别是邮票史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部长
吴基传
1998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