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邮票史(第7卷)

分享到:

定价:¥68.00

  • 出版时间:2002年12月
  • 页数:707页
  • ISBN:7-100-03365-9
  • 主题词:中国邮票
  • 人气:159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         《中国邮票史》总序

</STRONG></FONT>

  邮票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的预付邮资凭证,是随着近代邮政的形成而产生的。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演变,今天的邮票已不仅是一种交付邮资的凭证,它还派生出其他一些功能。内容丰富的邮票画面具有传播知识和宣传教育作用;设计印刷精美的邮票具有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在一定条件下,邮票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或历史研究资料;进入邮票市场,它还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说,邮票已经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方寸之间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物质创造。

  邮票被引进到中国,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其间小小邮票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们民族艰难的奋斗历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邮政在中国出现,清政府于1878年发行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之后的数十年,中国邮政一直由海关管理,而海关则为外国人把持。无论是中国官方发行的邮票,还是当时在中国出现和使用的外国在华“客邮”邮票、商埠邮票,都反映了近代中国遭受外国殖民者奴役的屈辱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军阀混战,外敌入侵,表现在民国时期邮票史上是国家邮政主权的斗争,是邮票印制发行工作的动荡,是频繁的“加盖改值”与各种“限地区使用”邮票的出现。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末期,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币制屡变,邮票面值滚翻上涨百千万倍。这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同一时期,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与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具有特别意义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红色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曾先后发行了2000多种邮票,成为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被中外集邮界视为珍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新篇章。作为新中国邮政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邮票的设计、印制和发行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建国五十年来,我国发行了大量邮票。这些邮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的反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的讴歌了中国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有的传播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的宣传介绍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伟大成果,更有不少是宣传保护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与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同时,这些邮票在图案设计、原材料采用、印刷工艺和质量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一枚枚邮票,从不同的侧面映衬和记载了伟大祖国的前进步伐。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范围内的群众性集邮活动蓬勃开展,各个时期、各类邮票的收集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我们满怀信心迈向新世纪的今天,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中国邮票和集邮活动的发展和演变,是我国邮政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为达到这一目的,同时也向海内外的中国邮票爱好者、研究者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有关部门组织全国各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和部分从事邮政管理工作同志编纂了这套《中国邮票史》。该书共分九卷,约计500万字,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有关邮票的大型专业通史著作。它不仅时间跨度大,反映了从1878年至1991年间长达一百多年的相关史实;而且内容丰富,既包括各个时期邮票和邮资片、封、简的有关史实,也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时期邮票的发行体制、管理机构、法规等方面的情况。编撰者们充分挖掘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档案材料,借鉴和吸收了百年来中外集邮界对中国邮票历史的研究成果,从而保证了本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参考价值。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这样一部大容量且具有一定学术性、权威性的专业史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尤其是资料的搜集整理,不仅需要编者们耗费大量心血,还需要相关部门协作配合,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难能可贵的是,编委会的同志们并没有因为其复杂而放松了质量要求,而是采取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成熟一卷出版一卷的严肃态度,确保了本书的质量。相信本书的出版发行,对我国邮政史特别是邮票史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部长

                         吴基传

                       1998年12月16日

显示全部前言

  《中国邮票史 第七卷》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主管部门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邮票发行的历史。其间共发行了223套邮票,包括纪念邮票117套(纪1一纪117)、特种邮票75套(特1一特75)、普通邮票16套(普1一普13,以及普东1、普东2和普旅1)、加字改值邮票10套(改1一改10)、航空邮票2套(航1、航2)、军用邮票1套和欠资邮票2套(欠1、欠2)。这一时期发行的各种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和邮资信封,也以适当篇幅予以介绍。按照邮票发行管理体制的变化过程,以及邮票发行各个环节发展的不同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7年间的邮票发行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949年下半年至1950年上半年为统一期,邮政主管部门筹印发行了全国通用的纪念邮票和普通邮票,制定了新的邮政资费标准,停止了原各解放区因地域和发展不同而各自发行的区票的使用,使邮票发行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统一(“东北贴用”邮票至1951年6月底停用)。1950年下半年至1956年上半年为初创期,年度邮票发行计划开始制定,特种邮票、航空邮票、欠资邮票等相继面世,专业设计和雕刻队伍开始组建,邮票集中印刷后质量也趋稳定,从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下半年至1959年为发展期,统一管理邮票发行工作的机构邮票发行局成立,邮票选题日益丰富并开始探索长远规划,邮票设计的民族风格受到重视,单色雕刻版邮票进入全盛时期。1960年至1963年为繁荣期,邮票发行工作经过十年实践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若干原则,邮票选题百花齐放,邮票设计群体创造力旺盛,专业化的邮票厂投入生产,中国邮票园地姹紫嫣红,春光明媚。1964年至1966年上丰年为转折期,意识形态领域“左”的错误明显干扰邮票发行工作,邮票选题范围开始缩小,邮票设计中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抬头,邮票画面逐渐单调,邮票发行开始走向无序。

  上述五个阶段前后贯通,各具特色,本书的框架,基本上就是据此构建的。当然,阶段的划分只能相对准确,对各阶段邮票发行诸环节特点的归纳也只能就发展变化的主要方面而言。这一点,有必要提请读者注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邮票事业,是在继承解放区人民邮政和接管改造中华邮政邮票发行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不长的时间里,不论在邮票发行的数量和品种方面,还是在邮票设计和印制的质量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的整体水平,就世界范围而言并不落后,在有些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并且上升的势头强劲。邮票是邮政的产物,这一时期邮票事业发展迅速,其背景正是中国人民邮政大踏步前进和群众性集邮活动的广泛开展。在此形势下,邮政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邮票发行规律的措施,迎来了中国邮票史上空前的繁荣时期。从继承历史和影响未来的角度看,这一时期四个方面的创新最值得关注:

  第一,设立集中管理邮票发行各个环节的专门机构,从组织层面给予邮票发行工作有力的保障,使业务开展在统一指挥下有效配置资源,降低内耗成本,目标明确而又平衡协调地发展。

  第二,及时将特种邮票与纪念邮票加以区别,编定专门的志号,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精心扶植,为邮票选题提供了广阔的开拓空间。

  第三,组建专业化的设计和雕刻队伍,有利于研究和掌握邮票设计这门特殊造型艺术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邮票图案设计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邮票设计和印制之间必须的沟通和配合问题。

  第四,建立专门的邮票印刷厂,引进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专用设备和印刷工艺,不断改进和完善生产技术,从而保证了邮票发行工作的顺利运作和突破创新。

  对于以上四个方面,本书在各章节中结合邮票发行的实例分别描述,并尽可能勾勒其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

  本书的撰写主要依据这一时期的邮票发行档案,据粗略估算,共查阅档案3500多件,约300万字。同时,也尽量参考了有关目录、图集、著述以及集邮刊物上的文章。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基本上按照本书所分五个阶段分别叙述,欠资邮票和航空邮票的介绍集中在第二章,普通邮票和邮资片、封、简除在第一章作必要的介绍外,其余均于第五章记述。全书叙述以邮票为中心,侧重于选题由来、图案设计、审批手续、印制过程和发行使用

等方面。书中一般不涉及邮票图案的知识背景,除非有新的发现,一般也不记录邮票目录上已经公布的有关邮票图幅、齿孑L、印数等数据。为方便阅读,每套邮票尽可能在一处叙述,并突出其主要特点,重要的邮票则单列篇目,详细介绍。对于重要的档案资料,尽可能摘引原文,注明出处,以便读者进一步利用。对于集邮界曾经讨论或仍有分歧意见的一些话题,本书主要依据档案记载予以描述,限于篇幅,一般不介绍争论各方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史的系统研究是一个新课题,本书的记述,只是提供了建国17年间邮票发行史的初步框架和粗浅分析,并根据档案资料叙述各套邮票的发行状况,不足之处,敬请批评。


                               编 者

                              二OO一年五月

显示全部后记

  《中国邮票史》第七卷由国家邮政局邮政文史中心和中国邮票博物馆承编。1997年初成立第七卷编辑委员会后,即按照《中国邮票史》编审委员会的总体要求,本着求实、认真的精神开始编纂工作。

  本卷所依据的史料,主要选自原邮电部档案馆和中国邮票博物馆所藏的档案,同时参考了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和集邮界的研究成果。亲历本卷所记述的1949——1966年间邮票发行工作的不少人仍然健在,编纂人员多次访问相关人士,以了解当年的工作细节,增加感性认识,并对有关记载予以补充和求证。尤其是当年邮票发行工作的负责人何振宇、宋兴民以及主要经办人邓连普、吴凤岗,他们提供的意见弥足珍贵。宋兴民、吴凤岗现已去世,谨以本书的出版表示悼念。

  编纂工作历经四年半的艰辛。构筑框架、查阅档案、听取专家意见、采访知情人员,这些工作都曾反复进行。1997年9月以后书稿陆续成型,孙鑫如撰写了初稿的前四章,潘可明撰写了第五章和第六章,朱彤撰写了第七章,以后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1999年7月,编委会聘请潘振平重新查阅资料,在此基础上重定全书框架并开始撰稿。本书的前言和第一章至第六章由潘振平撰写,第七章由朱彤撰写、潘振平作了增删及修改。附图及附录部分由潘可明、朱彤、潘振平共同整理。附录中的邮资表由徐星瑛编写。全书于2001年5月31日在北京通过审定。

  本书在邮政文史中心的关心、指导下进行编写。原邮电部档案馆、中国邮票博物馆、邮票印制局为查阅档案、使用资料提供了便利。张复全提供了自己多年来精心收集的上海市印刷一厂承印邮票的珍贵档案资料。全国各地有关专家刘广实、唐无忌、邵林、居洽群、李少华、朱国华、傅湘洲、谈佐麟、狄超英、吴廷琦、吴书庆、王晋枫、施慧中、张济众等对本书编写给与许多帮助;刘硕仁、卢天骄、董纯琦、万维生、吴建坤、张克让更以亲身的经历提供意见;董纯琦、胡不为、周异渊、纪觉英、朱宏义、陈国成、朱遵筏等提供了珍藏的图片。商务印书馆对本卷的编纂给予全面的协助。对所有的帮助与支持,本书编委会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邮票史》第七卷编辑委员会

                      二OO一年五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中国邮票史——第七卷》记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主管部门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发行的222套邮票和邮资封片、简。全书叙述以邮票为中心,侧重于选题的由来、审批程序、图案设计、印刷及发行过程。

显示全部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全国邮政统一过程中的邮票发行

 第一节 以“中华人民邮政”为铭记的纪念邮票

 第二节 邮政统一与邮资调整

 第三节 第一套全国通用普通邮票

 第四节 加字改值邮票

 第五节 东北地区贴用的邮资票品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事业的初创

 第一节 邮票发行管理体制的探索

 第二节 配合国际、国内宣传主题发行的纪念邮票

 第三节 特种邮票的发行及其早期特征

 第四节 欠资、航空和军人贴用邮票

 第五节 再版邮票的筹印和发行


第三章 邮票发行工作的发展

 第一节 邮票发行局对邮票工作的规划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的邮票题材

 第三节 邮票设计民族风格的探索

 第四节 雕刻版邮票的全盛时期

 第五节 邮票发行中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章 邮票印制和北京邮票厂的建立

 第一节 建国十年间的邮票印制

 第二节 北京邮票厂的建设

 第三节 北京邮票厂的设备和工艺特点


第五章 普通邮票和邮资片封简

 第一节 50年代前期的旧币面值普通邮票

 第二节 50年代后期的新币面值普通邮票

 第三节 60年代前期的普通邮票

 第四节 邮资明信片

 第五节 邮资邮筒和邮资信封


第六章 中国邮票艺术的辉煌

 第一节 邮票发行工作步入成熟期

 第二节 邮票设计的中国风格

 第三节 邮票印制与邮票艺术


第七章 “文革”前夕的邮票发行

 第一节 邮票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第二节 国际题材邮票的继承和变化

 第三节 “特62”邮票发行始末

 第四节 邮票发行从有序走向无序


附录一 大事年表(1949.4——1966.8)

附录二 邮票一览表

附录三 邮政资费表

附录四 文献选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