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人性论(节选本) 汉译名著随身读

分享到:

定价:¥9.00

  • 出版时间:2003年06月
  • 页数:141页
  • ISBN:7-100-03403-5
  • 主题词:人性论节选
  • 人气:374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汉译名著随身读》
出版说明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我馆的标志性品牌图书,凝结着几代学人和出版者的心血,在学术界广受好评。鉴于这些名著大多是鸿篇巨制,体系博大,思想渊深,有识之士建议我们出版一套汉译名著节选本,俾使名著臻于普及,故此,我们特延请具有精深研究的学者,选取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对其内容进行精挑细选,以较小的篇幅体现原著的精髓,使汉译名著不仅是学术殿堂的高文雅典,也是普通读者丰富知识、充实自我的自修读本。
    这些名著原本体例不拘一格,思想不囿于一派,因此,本丛书也采取灵活的方式选录和编排,不强求划一,因形害义。我们希望读书界给予批评和建议。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1年10月

显示全部前言

    休谟(1711—1776)是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英国古典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休谟1711年出生于苏格兰,曾在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后转习哲学。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4—1737)、《道德与政治论文集》(1741—1742)、《人类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理研究》(1751)、《英国史》(1754—1761)、《宗教自然史》(1757)、《自然宗教对话录》(1779)等。休谟不仅是一个哲学家,而且是一个政治活动家,曾任英国远征军圣克莱尔将军的秘书,又曾以武官兼秘书的身份随圣克莱尔将军出使维也纳和都灵。1763—1765年任英国驻巴黎大便馆秘书和代理公使,1767—1769年任英国副国务大臣。1776年逝世。
    《人性论》是休谟在1734—1737年旅居法国期间写成的第一部哲学著作,1739—1740年在英国出版。
    《人性论》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论知性(或译理智)”,第二卷“论情感”,第三卷“道德学”。
    《人性论》这个书名有一个副标题:“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所谓“实验推理方法”就是应用经验和观察进行理论研究的方法。正如休谟在“引言”中所说的,这种方法在自然科学上已经取得卓越的成就,现在应当推广应用于精神科学,亦即人的科学。休谟认为,精神科学或人的科学是关于人性的科学,是以人性为核心的科学;只有把握了人性本身才有望在其他方面的研究获得巨大的成功,事实上任何其他科学,包括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归根结底都与人性问题相关联,因而在关于人的科学中包含着解决一切重要问题的关键,从揭示人性原理的人的科学出发,我们就能建立一个具有全新基础的完全的科学体系。
    在《人性论》中休谟是从知性、情感、道德三个方面讨论人性的原理的,这是该书三卷分别论述的内容。
    第一卷“论知性”详细阐述了休谟的经验论怀疑论的认识论。休谟把知性的全部内容都称为知觉。知觉分为两种:印象和观念。印象是当下的生动活泼的感觉(色、声、香、味、触等感觉)或反省(喜、怒、爱、恶、欲等感情),是最初呈现于人心中的意识。这种原始印象是一切思想、一切观念的来源,观念则是这些印象的暗淡的复本。印象和观念都有简单与复杂之分,简单印象与简单观念相对应,后者是前者的精确复本,复杂观念则可能是直接复写由简单印象结合起来的复杂印象的,也可能是我们的想像把一些简单观念任意加以排列组合的结果。休谟说,印象先于观念,一切观念都来于印象,这是他的人性科学的“第一原则”,也就是他的经验论认识论的“第一原则”。
    休谟认为,人的知识不仅源于经验(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而且限于经验,人所能认识的只有自己心中的知觉,自己的印象和观念,而绝不能超出这个狭窄的范围一步。我们不仅不能知道在我们之外的事物是什么样子,而且根本无法知道在我们之外是否有任何事物存在。这就是休谟将经验论的原则推至极端而导致的怀疑论的结论。这样,不仅外间存在或物质实体被还原为观念的集合而否定了,而且心灵实体或自我也被析解为知觉的集合而消除了。知觉,即印象和观念,成了巍然独存的惟一的存在。
    休谟认为,观念并不是完全松散而无联系的,也不是仅靠偶然连在一起的,在观念之间有一种联系的纽带,可使一个观念自然引起另一个观念,这就是观念的联系或联想。这种联想的原则有三种:类似、时空接近和因果联系。休谟把它们称为“自然的关系”。休谟认为,观念之间还可以有由人心所进行的比较而非由联想产生的关系,他称之为“哲学的关系”。这类关系共有七种:类似关系、同一关系、时空关系、数量比例、性质程度、相反关系和因果关系。这里包括了上述类似关系、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但不是作为联想自然引起的关系,而是作为人心对观念的比较而得的关系,即哲学的关系。休谟又将七种哲学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仅仅取决于观念的关系,即类似、相反、数量比例和性质程度。这类关系是确实知识的对象,关于这类关系的知识仅仅根据其涉及的观念即可判定其真假而无待于经验的证实。另一类则是不完全有赖于观念而且其观念不变的情况下也可发生变化的关系,即同一关系、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对这类关系我们只能有概然的推论。
    休谟用大量的篇幅讨论因果性问题,这是休谟哲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他的因果理论对西方近代以至现代哲学有重大的影响。休谟认为,因果性不是客观的关系,而是我们由于反复看到两个现象经常连结在一起,依次一先一后相随出现,就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习惯,即看到一个的出现就联想、推测、期待另一个的出现。这种习惯性的联想或推论就是因果必然性的本质,其实只是一种“概然推论”,并不能给人以真正必然性的知识。
    《人性论》第二卷“论情感”主要是围绕着下面几个问题进行论述的,即情感的本质、情感的来源和起因、情感的结果。我们在这里选了本卷的两节文字。一节是“论恶与德”,休谟认为一切道德都是建立在痛苦和快乐的情感之上的,德的本质在于产生快乐,恶的本质在于给人痛苦。另一节是“论影响意志的各种动机”,休谟认为人的意志活动或道德行为的终极的动机不是理性,而是情感,理性是受情感支配的,是为情感服务的。
    《人性论》第三卷“道德学”,实际上并不局限于道德问题的讨论,而且还包括了社会政治方向的论述。在这里选了本卷论正义和财产权的起源和政府的起源等几节文字。我们看到,休谟对十七八世纪启蒙运动中流行的社会契约论学说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政府权力和人们对政府权力的服从,并不是根据人们的同意或契约关系产生的,而是人们由于利益的需要,经过历史演变和逐渐习惯形成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但个人的力量是孤单的,不足以抵御自然力的各种威胁,因而人类从一开始就不得不结成社会,互相利用,以谋取各人的利益。人类结成社会所遵循的最重要一条“自然法”就是“稳定财物占有”,即承认和保障私有财产权,这就是“正义”的原则。但是,人们由于自私的本性,总是目光短浅,舍远求近,往往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正义的原则。为了维持正义,维持社会的和平与秩序,人们就建立了政府,由一些能以维持正义为其直接利益的人出来执政,在全社会中执行“公道的命令”。休谟说,这就是政府的起源。
    本书方框中的文字为选编者所加。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作家,曾任英国远征军圣克莱尔将军的秘书、英国驻巴黎大使馆秘书和代理公使、英国副国务大臣。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4―1737)、《道德与政治论文集》(1741―1742)、《人类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理研究》(1751)、《英国史》(1754―1761)、《宗教自然史》(1757)、《自然宗教对话录》(1779)等。

显示全部目 录

引 论
第一卷 论知性
第一章 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
 第一节 论人类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题目的划分
 第三节 论记忆观念和想像观念
 第四节 论观念间的联系或联结
 第五节 论关系
 第六节 论样态和实体
 第七节 论抽象观念
第二章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
 第六节 论存在观念和外界存在观念
第三章 论知识和概然推断
 第一节 论知识
 第二节 论概然推断;并论因果观念
 第六节 论从印象到观念的推断
 第八节 论信念的原因
 第十四节 论必然联系的观念
 第十五节 判断原因和结果所依据的规则
第四章 论怀疑主义哲学体系和其他哲学体系
 第六节 论人格的同一性
第二卷 论情感
第一章 论骄傲与谦卑
 第七节 论恶与德
第三章 论意志与直接情感
 第三节 论影响意志的各种动机
第三卷 道德学
第二章 关于正义和非正义
 第二节 论正义与财产权的起源
 第七节 论政府的起源
 第八节 论忠顺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