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文化与叛乱

分享到:

定价:¥20.00

  • 出版时间:2002年11月
  • 页数:373页
  • ISBN:7-100-03452-3
  • 主题词:文化叛乱
  • 人气:161

显示全部前言

  经历六载春秋,我的博士论文修改稿即将付印,原来想象中觉得应该写篇像样的后记,一旦提笔,竟然难以下手,思索再三,决定改繁琐为简洁,以“前言”代“后记”。

  本书的出版,使我有一种完成使命的感觉。早年在工厂做工、在中学教书、在饭店打工的时候,我脑子里盛放着一个“远大志向”,就是能够考取大学,考取研究生,成为一名斯文学者。及至20余年过去,历经坎坷,终于由硕士而博士、而博士后,才发觉进入“学者”行列实非易事,一是这个社会伪学者太多,真学者太少;一是我觉得自己离一个真学者还有很大差距。以这两点警醒、鞭策自己,我仍然把“成为一名斯文学者”当成自己今后的理想。

  这本书从萌芽到定稿,到出版,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我特别对以下单位表示感谢: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基金

  在过去几年难忘的日子里,我从一个步入史学之门不久、根基浅薄的学生到稍稍领略史学“三昧”,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老师们的点拨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我的导师秦宝琦教授为我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仅在学术研究、道德风范上为我表率,在具体的学术观点探讨上也表现出宽宏的学术风度。

  在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郭松义研究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徐艺圃研究馆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徐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世瑜教授等反复辩难,历时四小时,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在通讯评阅人中,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程歗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冯尔康教授与常建华教授等也都予以很多鼓励,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批评,尤其是中国会党史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历史系蔡少卿教授(我的硕士生导师与博士后联系导师)认为我的论文“把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评语虽然过誉,对我却是莫大的激励。

  三年里,清史所96级9名博士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生活画面,我应该感谢他们——朱杰军、迟云飞、林乾、张永江、陈连营、张小也、董建中、赵晓华。

  本书英文提要由著名汉学家、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的费约翰(John Fitzgerald)教授撰写,其文笔形神俱备,特此致谢。

  这些年,我的妻子朱明清承受了巨大压力,含辛茹苦,支撑家庭,支持我的学业,我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了她的心血,这本书更是她与我共同劳动的成果。

  我的书能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我感到十分荣幸。还在十几年前读硕士的时候,我曾经收集资料,想为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的夏瑞芳写传;后来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中,商务印书馆100年来出版的经典书籍、资料为我提供了极大便利。

  这几年冥思苦想、闭门造车,一旦成书,难免敝帚自珍,其中缺点一定很多。我知道,一本好书,必须经得起时间的磨洗。我期待着同行们的批评。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刘平 1991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发表有关秘密社会、土匪、邪教、工人、农民等方面的论文40余篇;著有《民国时期的土匪》(合著)、《张之洞传》等书;译有美国圣母大学穆黛安教授的《华南海盗,1790—1810》、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的《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等节。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农民为什么造反?如何造反?文化与叛乱之间存在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在清代秘密社会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便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以清代秘密社会为对象、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叛乱,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本书“导论”从概念、研究目标、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等方面勾勒了该项研究的框架。
  无论是秘密会党还是秘密教门,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内容来源于秘密社会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第一章以巫术、宗教(尤其是宗教异端)为重点,分析了民间文化与民间信仰对清代秘密社会及其叛乱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和第三章具体探讨了清代秘密教门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对秘密教门的经卷、教义和“反清复明”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对巫术、符咒、禁忌、气功等文化现象在教门及其叛乱中的表现进行了详尽论述和客观评价,从而说明秘密教门为何能长期生存于传统社会并经常性发动叛乱的原因。
  第四章具体讨论了清代秘密会党的文化内涵,认为会党中的“义”的观念有多方面的作用,巫术、宗教因素也是会党的连结纽带,社会习俗如歃血盟誓、械斗之风对会党及其叛乱具有深刻的影响。
  文化传统的两个显著特点便是人民性、延续性,许多现世的思想信仰、文化符号、社会风俗在民众中的传播、延续相当普遍。清代秘密社会及其发动的叛乱,广泛地借用了现世的文化结构功能。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助于人们了解、预防当代出现的新的“社会反抗”问题。

显示全部目 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造反有理”辩正(代序)

前言•鸣谢

导论 观察与思考

  一 写作缘起

  二 概念辨析

  三 研究目标

  四 国内外研究动态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间文化与民间信仰

    ——中国秘密社会存在的文化土壤

 第一节 宗教、巫术、民俗等文化现象与历代农民起义的关系

 第二节 巫术的源流与演变

  一 巫术的源流

  二 巫术的原理与种类

  三 巫术与巫医

 第三节 宗教的世俗化及宗教异端问题

  一 道教的世俗化与道教异端

  二 佛教的世俗化与白莲教的出现

  三 儒家学说中的宗教因素及其对民众、对清代秘密社会的影响

  四 “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与清代秘密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 清代秘密教门的文化内涵(一)

    ——对教门宝卷、叛乱思想的分析

 第一节 宝卷与秘密教门的关系

  一 宝卷出现的时间

  二 宝卷的演变及其人民性、文学性

  三 宝卷的种类及其性质

  四 《破邪详辩》辩正

 第二节 叛乱根由——秘密教门的思想信仰简析

  一 秘密教门的“劫变”观与“八字”真言

  二 秘密教门的“反清复明”思想

第三章 清代秘密教门的文化内涵(二)

    ——巫术、符咒、禁忌、气功等现象在教门中的反映

 第一节 教门中的巫术、魔术、法术

  一 利用巫医之术引人入教

  二 “出神”、“入神”——代天言事

  三 教门仪式中的巫术倾向

  四 教门中的魔幻之术

  五 巫术、魔术在秘密教门叛乱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教门中的符咒、谶谣、乩语

  一 符与咒

  二 谶语、谣言、揭帖

  三 占卜、扶乩、乩语

 第三节 教门中的禁忌、戒律、隐语暗号

  一 从中国社会的禁忌说起

  二 教门戒律

  三 教门誓词

  四 教门叛乱时的纪律

  五 教门中的隐语暗号

 第四节 教门中的气功、按摩、武术

  一 教门气功溯源

  二 教门气功的修炼

  三 教门教义与气功的结合

  四 按摩与武术

第四章 清代秘密会党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歃血盟誓、江湖义气对秘密会党的影响

  一 歃血盟誓的历史渊源及其在秘密会党中的反映

  二 民间文化、江湖义气与会党的关系

  三 会党的“忠义”思想批判

 第二节 秘密会党中的巫术、宗教因素

  一 从天地会起源传说、“请神祝文”说起

  二 巫术、宗教、迷信因素在会党中的分类表现

 第三节 拜把结会、分类械斗与林爽文起义

  一 社会流动性与台湾移民社会的暴力温床

  二 拜把结会传统的裂变

  三 分类械斗、“义民”与林爽文起义的成败

结语 历史与现实之间

  一 历史结论

  二 历史启示

  三 秘密宗教•会道门•邪教——“法轮功”现象的历史轨迹

文献参考书目

附图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