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意大利与中国 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

分享到:

定价:¥18.00

  • 著者:77555,1653 译者:
  • 出版时间:2002年10月
  • 页数:329页
  • ISBN:7-100-03545-7
  • 主题词:意大利中国
  • 人气:473

显示全部序言

    《意大利与中国》一书,是1996年白佐良教授和我合写的一本向意大利读者介绍意大利与中国交往史的著作,白佐良教授从解放前他在南京留学起,一生都从事关于意大利跟他第二个祖国中国的交往史的研究。他在远东三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由于有深厚的汉语功底以及他对欧洲历史和语言的深刻了解,收集并掌握了大量的有关意大利和中国交往史方面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其中有用中文写的有关意大利的中国古代文献,也有用古希腊文、拉丁文、早期意大利文写的有关中国的历史资料。在四十多年中,他写了一系列有关意中关系史方面的文章,发表在西方的学术杂志上;直到他人生的晚年,才有机会把他多年的研究成果综合汇编而成《意大利与中国》一书,不幸的是他未能看到这个中译本就在2001年逝世了。中译本也就成了他奉献给中国读者的遗赠,证明他终生为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所做出的努力。
    当初,意大利出版社要求作者写到清初,由于本人对19世纪的中西交往有些了解,故增加了从清朝中叶到民初的这段历史的一些章节。本书第一至第四章以及第九章,是白佐良教授所写,第五至第八章为本人所写。
    中国和意大利不但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且它们之间的交往也岁月绵长。从古代罗马帝国与汉朝开始接触以来,其间有意大利人来华传教,清末有意大利王国的代表到过中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跟西方国家的来往,也可以说就是中国跟意大利的来往。所以,更好地了解我们两国之间的这段历史,也就成了我们这些生活在新世纪里的人们的重要任务。本书主要通过两国的历史文献资料来介绍中意双方的相互看法和感受,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双方都有相互崇拜和相互不敬的同样情形。往事过去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我们才了解到崇拜和不敬都无益于相互了解和尊重,但愿本书对加强意中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能够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这本书之能够跟中国读者见面,应该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定平教授的推荐以及意大利外交部的支持。翻译这本内容如此丰富且有大量中西历史文献的引文的书,也多亏了白玉崑教授和萧晓玲女士的渊博学问和良好的意大利文修养。对他们诸位所做的努力,我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马西尼
                           2002年5月18日于罗马

显示全部前言

  这本书不奢望对历代意中关系的全部历史进行论述。如果阐述两国在两千多年里发生的事件及其原因,这本书就会太长太详细并需要为此提供资料。本书的小小目的,就是对那些事件中最为突出和最有趣味的几件加以叙述;在两国思想和文化交流方面,除了马可•波罗和利玛窦之外,还要介绍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人物。
  马可•波罗和利玛窦的名字,在意中双方的每次接触中,每次官方讲话里,都免不了被提到,好像在意中关系的全部历史上,除了他们二人之外,再也没有别人了。其实,还有许多其他人的名字本来可以被提到,其中有一人特别值得一提,他就是画家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他与马可•波罗和利玛窦可并列是为促进两个民族相互接近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个意大利人。
  至于中国人方面,则有所不同,他们从17世纪才开始对意大利表现出真正兴趣,利玛窦的挚友徐光启是书中特别提到的一个名字。而在19世纪末,中国已经向西方开放,借助梁启超的著作,中国人发现了意大利复兴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们羡慕这些人物并愿意以他们为榜样。
    《意大利与中国》这本书,也愿意将两个民族历代以来对彼此的看法,作一概述,并且介绍双方对那些较为有名人物所作的一些比较典型的评论。这些人物中,有中国人,但意大利人更多。本书尽量对我们了解不多的中国人所说的和所写的有关评论,加以突出。出于这个目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插入有关中文资料的译文,其中有些已经由别人翻译过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准备了新的译文,期望效果更好),有些则是首次译成意大利文,也是首次译成一种欧洲文字。
    本书叙事的时间跨度,上起古代罗马帝国,下讫1911年清朝灭亡,共有20多个世纪。在此期间,两个民族彼此间的了解受到条件限制,起初只依赖于神话,有片面性,根本谈不上互相了解,后来情况有所好转,希望彼此经常往来,学会更好地互相认识,彻底摆脱神话和偏见。作者希望本书能为达到这个目标做出微薄的贡献。
    由于本书内容广泛,故叙述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古代到整个18世纪,正好到乾隆皇帝结束统治(1796年)为止。这段时期,在与中国有关系的欧洲国家中,起初,意大利居于首位,是主要角色,随后成了主要角色之一。这部分的作者是白佐良(G•Bertuccioli),他也写了最后一章。第二部分则包括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十几年,由马西尼(F•Masini)撰写。在这段时期中,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意大利则退到了次要地位。因此,在第一部分中,主要强调了意大利在各个领域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略过其他欧洲国家所扮演的角色,占了最大的篇幅。在第二部分中,则有必要强调其他那些欧洲国家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意大利所采取的某些举动和态度的原因,这便解释了为什么要给予最后一个世纪以更加广泛的空间。
    本书写到20世纪初叶为止。清朝的灭亡(1911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1914年),一方面标志着中国数千年传统文明兴盛时期的终结(从那时起,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发生着急剧变化),另一方面也标志着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优势已经结束(逐渐被美国超过)。从那时起,西方(包括意大利在内)与中国的接触便更加复杂,这需要进行更广泛和更详尽的阐述,应留待将来去完成,如果精力允许作者这样做的话。
                      Giuliano Bertuccioli(白佐良)
                        Federico Masini(马西尼)
                          1995年10月于罗马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两位意大利著名汉学家通力之作,全面介绍了自古罗马时期到民国初年二千五百余年间中国和意大利交往的历程,重点分析了两国在对方心目中形象的变迁。引用资料丰富,持论公正、独到、行文生动,可读性强,为中外文化交流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

显示全部目 录

中译本序
前 言
第一章 未曾谋面的罗马人和中国人
第二章 初次接触:意大利人、中国人和蒙古人
第三章 第二次接触中的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
第四章 第二次接触中的教皇和中国皇帝
第五章 被西方新列强拖着走的意大利:商人与官员
第六章 中国发现欧洲和意大利:外交人员和旅行者
第七章 从对技术的发现到羡慕欧洲体制
第八章 19与20世纪之交:意大利和中国在彼此文化中的形象
第九章 子不语
人名译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