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汉魏文学与政治

分享到:

定价:¥17.00

  •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 页数:280页
  • ISBN:7-100-03632-1
  • 主题词:汉魏文学政治
  • 人气:152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size=3>        《新清华文丛》出版说明</FONT></STRONG>


  二十世纪初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均为一代宗师,国学院也名噪京华。历史的变迁使得清华大学国学研究的传统一度中断。八十年代中期清华大学重建中文系,整理出版“清华文丛:,汇集前人国学著述,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然而沧海桑田,今非昔比,面对新世纪的新课题,清华中文系本着旧中求新,旧中出新之意,收录近年来清华人在国学方面的新作,编纂而成“新清华文丛”。

显示全部后记

  “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早年读陶渊明的《荣木》,不能理解五柳先生“总角闻道,白首无成”的感慨,对于自己而言,四十岁是一个遥远的年龄,距离它还有漫长的时日。转眼间,我已经到了四十岁!时光的流逝,让人心惊!让人喟叹!的确,40岁正是生命的盛年。如果把人生的旅途比做翻越一架大山,40岁正是人生的峰巅。40岁之前在艰难地爬涉,对山顶的风光有无限的憧憬。当我们“会当凌绝顶”之际,也就不会对未来的人生抱什么奢望了,从此便可以理性的看待人生了,这就是所谓的“四十而不惑”吧。

  1995年,荷花盛开的季节,我走进了美丽的清华园,成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一名教师。报到的当夜,独自坐在荷塘边的石头上,仰望着漫天的星斗,耳听悠扬的蛙鸣,憧憬着未来的人生,陶醉在“水木湛清华”的夜色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走过清华园中的春夏秋冬。而今,我已经40岁了,漫步在校园小径上的我,已经能体会到几许生命易逝的悲凉感。从事学术研究并不是我早年的愿望,后因种种机缘走上了治学之路。天资的愚拙,基础的薄弱,近年来身体状况不佳,又有许多琐碎的事务,当然最主要的是缺乏坚韧的毅力和志向,致使自己马齿徒增,一事无成。当代社会把清华看作一个工程师的摇篮,但熟悉现代中国学术的人都知道原本有一个人文的清华。这里的土地上留下过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四大导师的足迹,这里的甬道上出现过闻一多、朱自清等先生的背影。老清华人文学术的辉煌,时常使部分新清华人文学者体认到一定的尴尬。即便是不才如我者,混迹于鸾凤之间,也时时感到莫名的压力。要命的是,自己不仅没有在压力中崛起,反而在压力下变得日渐麻木和愈发疏懒,知道以自身的条件,即使拼命,也不可能成什么大器。于无可奈何之中,有时候便滋生出自暴自弃的念头。

  到了40岁的时候,重读五柳先生的“四十无闻,斯不足畏”,倍感亲切,颇有感慨。渊明对人生的执著,也启发着我,感召着我。回思师长之厚望,面对莘莘之学子,自己别无选择,没有放弃学术研究的理由。的确,每个生命个体的资质有高低,能力有大小,际遇有逆顺,是故在人生的旅途上所取得的成就、所实现的价值都是迥然不同的。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不是去和别人攀比,如果那样会在大师眩目的光环中迷失自我,因畏惧而退缩,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昨天的自己,朝着既定的目的一步步向前走去。“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999年5月我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魏文学与政治之关系的历史考察。当时我考虑,这个题目可以有两种写法,一是通论式的写法,从西汉初年开始写到魏晋易代之际,全面探讨此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种是用专题论文的写法,就自己发现的若干问题展开论述。因为知识面有限,时间很紧迫,以自己的学力无法完成大而全的第一种写法。而且,我博士生时期的导师霍师松林先生和博士后时期的导师陈师贻焮先生都很看重学术论文的写作,他们强调相对于通论式的著作,专题论文更能突显自己的见解。同时,我以前已有几篇涉及汉魏文学与政治之关系的论文,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于是我便采用了第二种写法。作为一个项目而言,有它结项的时限。但对于汉魏文学与政治这个课题而言,自己现有的研究仅仅是拉开了序幕而已。

  获得该项目之初,我曾经求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培元先生、北京大学葛晓音先生等师长,得到了师长的热情鼓励与谆谆教诲。记得蒙先生提示我不要忽略《人物志》等魏晋典籍,葛先生则告诫我一定要关注到汉魏时代对先秦时代的继承。近年来,我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的4篇收录到此书之中,这些文章都经过了主编龙协涛先生的审查和修改,其中《追寻遥远的理想——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回顾与瞻望》一文就是应龙先生的邀请而写作的。本书中的《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作年考》一文以《关于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的作年》为题发表于《文史哲》2002年1期,为了这篇不足五千字的文章,副主编寇养厚先生写给了我满满两页的信,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看法和具体的修改意见。目前提交的这部书稿,距离师长们的期望太远,甚至可以说辜负了师长们的苦心栽培。每念及此,令人汗颜。还要感谢我的诸位师兄和学友,他们不仅给予我无私的帮助,而且在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他们献身学术、默默耕耘的精神给予了我向学证道的动力,让我知道吾道之不孤。我很庆幸自己能遇到这样的师长和学友,如果没有他们的鼓励与指点,我连今天这么浅薄的水平也无法达到。吾妻杨怡放弃休息时间,帮我录入、校对,亦付出了很多心力。

  本书稿以“汉魏文学与政治之关系”为主题,收入论文18篇。其中《建安士风的走向》和《建安诗人对生命悲剧意识的消解》是博士学位论文《汉末士风与建安诗风》中的两章,该书1995年在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因为发行数量有限,内地几乎无法看到,此二文与本书稿之主题相关,故收入收中。同时,也收入了近年发表的几篇其他学术文章,它们虽然不是谈汉魏时代文学的,但和文学与政治之间也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故作为“附论篇”放在最后。        

  目标纵然遥远,我愿意不断地走下去。

                       孙明君

                 农历辛巳年除夕于清华园旧西院35号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以“汉魏文学与政治之关系”为主题,收入作者的18篇文章,探察、描述了汉魏时代文学与政治之关系的若干问题及嬗变历程。

显示全部目 录

<STRONG>      总论篇

</STRONG>审音以知政——关于文学与政治之关系的思考

居世一何不同——汉魏文学研究中应该正视阶级

从“国家”到“天下”——汉魏士大夫文学中的政治情感考察

诗可以怨——孔子“思无邪”与汉儒“温柔敦厚”辨异

<STRONG>      分论篇

</STRONG>汉武帝与儒家诗教

第三种势力——政治视角中的鸿都门学

建安士风的走向

荀彧之死

建安诗人对生命悲剧意识的消解

阮籍与司马氏集团之关系辨析

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作年考

嵇康与文士道教

酒与魏晋咏怀诗

<STRONG>      附论篇</STRONG>

陶渊明:幻灭的田园梦

解读“诗史”精神

20世纪建安文学研究反思

天人合一与古代诗歌情感

追寻遥远的理想——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回顾与瞻望

<STRONG>后记</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