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序言
白兆麟先生是我尊敬的一位前辈学者。他要我为本书作序,我大出意外,并极力推辞,但先生坚持不允。盛情之下,在“不恭”和“有愧”之间,我只好选择“有愧”了。不过我想,先生的这个意愿倒也符合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我与兆麟先生相识的时间并不很长,交往也不是很多,但却有心心相印的感觉。记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因工作关系,我经常翻阅五六十年代以来的语言学论文索引,“白兆麟”三个字就常常映入眼帘。读其文,感觉作者目光犀利却又惜墨如金,往往一语破的便戛然而止,大有乾嘉遗风。先生的数百字,如果换一个人,依时下风尚,是可以甚至必然敷衍成一大篇的。当时我就想,这大概是一位满腹诗书的老先生吧?其后又不断见到先生的论著问世,内容包括语法、训诂、校勘以及古籍整理等各方面,还有语言学理论方面的译著。这些著作显示,先生的学术不仅渊源有自,而且视野开阔,具有现代意识,其锋芒所向,往往令人折服。然而对于先生本人,我只有“心向往之”,一直无缘识荆。直到1996年,在一次较大型的学术会上,意外地发现了先生的名字,循名责实,居然是一位看似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再一打听,这个早有大名的人,不仅未曾“捞”过一官半职,而且连一个“博导”也没“弄”上,我不由暗暗称奇。其后由相识到畅谈,竟又是庄谐迭出,谈笑风生,全然是“不改其乐”的风范。这不禁使我由称奇转为敬佩。手边正好有先生的近著《校勘训诂论丛》,我想引先生在该书《后叙》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既反映了这位幽默豁达的学者内心深处的庄严和执著,又正好能说明我对他的理解和敬佩。其文曰:
什么是健全的学术人格?我以为至少要具备三种基本品格:一是专一,二是坚忍,三是朴实。所谓专一,就是在现实环境的种种影响下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学术研究,不为得失所干扰,不为名利所左右,这是作为一个学者最可宝贵的主体精神。所谓坚忍,就是在学术研究的逆境中执著追求,在思想创造的天地里安身立命,这是一个学者为学术而献身的崇高品格。所谓朴实,就是尊重已有思维成果、尊重有关学术背景的严谨学风,那些卓有成就的大师在这方面已经为我们树立了人格风范。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盐铁论>句法研究》是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我所见到的对上古汉语句子(主要是复句)结构描写得最为全面、细致、准确的一本书。其对象虽然仅仅是《盐铁论》,但其意义却属于整个上古汉语。复句研究,尤其是上古汉语复句研究,历来是语法研究中的难题,许多人视为畏途。先生不仅对结构主义语法观点有透彻的了解,而且还具有极为深厚的训诂学功底。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得他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并且频频指出前人的失误。这些失误,有的是因为对句子的语义缺乏准确的把握而造成的结构分析上的偏差,有的则是因为对句子结构认识不清而造成的对句子的语义的错误理解。这样的精彩处在书中比比皆是,体现了本书的特色。
当然,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作者认为复句(形式)是可以作单句的句子成分的(P.19-20),这就引出了究竟是单句大还是复句大的问题,对此,书中似缺乏足够的说明。再如,对紧缩复句与单句的区别,解释得也不够充分。这些问题如果能引发学界的讨论,是很有意义的。我认为,评价一本学术著作,主要应看它取得了什么新进展,而不是尚未解决什么旧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研究上古汉语复句系统,本书无疑是一本极有价值的参考书。
钱钟书先生曾说,学术研究只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培养商量之事。现在这样的素心人不多见了,兆麟先生是一个。对于这样的人,“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姚 振 武
2001年12月26日
我与兆麟先生相识的时间并不很长,交往也不是很多,但却有心心相印的感觉。记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因工作关系,我经常翻阅五六十年代以来的语言学论文索引,“白兆麟”三个字就常常映入眼帘。读其文,感觉作者目光犀利却又惜墨如金,往往一语破的便戛然而止,大有乾嘉遗风。先生的数百字,如果换一个人,依时下风尚,是可以甚至必然敷衍成一大篇的。当时我就想,这大概是一位满腹诗书的老先生吧?其后又不断见到先生的论著问世,内容包括语法、训诂、校勘以及古籍整理等各方面,还有语言学理论方面的译著。这些著作显示,先生的学术不仅渊源有自,而且视野开阔,具有现代意识,其锋芒所向,往往令人折服。然而对于先生本人,我只有“心向往之”,一直无缘识荆。直到1996年,在一次较大型的学术会上,意外地发现了先生的名字,循名责实,居然是一位看似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再一打听,这个早有大名的人,不仅未曾“捞”过一官半职,而且连一个“博导”也没“弄”上,我不由暗暗称奇。其后由相识到畅谈,竟又是庄谐迭出,谈笑风生,全然是“不改其乐”的风范。这不禁使我由称奇转为敬佩。手边正好有先生的近著《校勘训诂论丛》,我想引先生在该书《后叙》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既反映了这位幽默豁达的学者内心深处的庄严和执著,又正好能说明我对他的理解和敬佩。其文曰:
什么是健全的学术人格?我以为至少要具备三种基本品格:一是专一,二是坚忍,三是朴实。所谓专一,就是在现实环境的种种影响下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学术研究,不为得失所干扰,不为名利所左右,这是作为一个学者最可宝贵的主体精神。所谓坚忍,就是在学术研究的逆境中执著追求,在思想创造的天地里安身立命,这是一个学者为学术而献身的崇高品格。所谓朴实,就是尊重已有思维成果、尊重有关学术背景的严谨学风,那些卓有成就的大师在这方面已经为我们树立了人格风范。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盐铁论>句法研究》是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我所见到的对上古汉语句子(主要是复句)结构描写得最为全面、细致、准确的一本书。其对象虽然仅仅是《盐铁论》,但其意义却属于整个上古汉语。复句研究,尤其是上古汉语复句研究,历来是语法研究中的难题,许多人视为畏途。先生不仅对结构主义语法观点有透彻的了解,而且还具有极为深厚的训诂学功底。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得他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并且频频指出前人的失误。这些失误,有的是因为对句子的语义缺乏准确的把握而造成的结构分析上的偏差,有的则是因为对句子结构认识不清而造成的对句子的语义的错误理解。这样的精彩处在书中比比皆是,体现了本书的特色。
当然,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作者认为复句(形式)是可以作单句的句子成分的(P.19-20),这就引出了究竟是单句大还是复句大的问题,对此,书中似缺乏足够的说明。再如,对紧缩复句与单句的区别,解释得也不够充分。这些问题如果能引发学界的讨论,是很有意义的。我认为,评价一本学术著作,主要应看它取得了什么新进展,而不是尚未解决什么旧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研究上古汉语复句系统,本书无疑是一本极有价值的参考书。
钱钟书先生曾说,学术研究只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培养商量之事。现在这样的素心人不多见了,兆麟先生是一个。对于这样的人,“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姚 振 武
2001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