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

分享到:

定价:¥33.00

  • 出版时间:2002年10月
  • 页数:544页
  • ISBN:7-100-03651-8
  • 主题词: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报告
  • 人气:106

显示全部序言

         对我国外语学术研究创新的思考

               戴炜栋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事物不断推陈出新,令人应接不暇。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发展,创新被视为每一项任务或工作的必要因素。譬如,随着新的社会形势的发展,外语教学要有创新。一些专家和学者已就如何培养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人们一致认为,我们的教学法要有创新,课程设置要有创新,教材编写要有创新,教师要经常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等等。因此,近年来,在众多的时髦词中“创新”的出现率很高,只要是好的、先进的事物都被冠之为“创新”。这一现象在学术界也不例外。

  现代的学术交流在网络科学技术的推进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层出不穷。我国的外语学术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外语期刊应运而起,发表的论文要求具有新意,广大的外语教师评职称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时间,各种文章都是“创新”。所幸的是,在“创新”无处不在、甚至于泛滥的情况下,大连外国语学院及时地举办了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共同探讨我国外语学术研究中的创新问题。

  坦言之,我国外语学术研究中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外语学术研究仍以介绍和引进国外语言学理论和流派为主,较少涉及深层次的探究,更少结合我国的语言学研究,特别是中文语言学研究战发展。在应用语言学方面,对国外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的层次,能够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现况的研究尚有许多空白。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外语水平的地域发展不平衡,更主要的是缺乏一支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深入到具体教学实践的科研队伍。广大外语教师和科研人员应该是学术创新的主体,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被日常的教学工作拖得疲惫不堪,无暇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提炼一些好的方法,把它们上升到理论层次,从事具有现实意义的创新活动。

  造成这种现状,除了一些客观上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还主要源于人们对创新概念的认识与思考,源于周围学术氛围和一些干扰因素如学术功利性和腐败性等。那么,何谓“创新”?何谓“学术创新”?何谓“中国外语学术研究创新”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p.198)这样解释:“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指创造性;新意。”

  从上海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的《辞海》(1999年版,p.221)中只查到“创新理论”,了解到创新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重要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当时他界定的创新(innovation)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因和历程。他所谓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企业家的职能即是实现创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表现为通过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以实现产业突变,通过不断创新来推动“创造性的毁灭过程”,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式地向前发展。

  追根溯源,<EM>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EM>(p.942)这样解释:“to innovate means to make changes in something established,especially by introducing new methods,ideas or product.”

  基于上述解释,我个人认为创新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创新是有理论基础的,不是单纯的经验之谈,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批判,是在原来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新分析、新尝试,具有详实的实证或实验结果和分析。

  2.创新是有继承性的,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和扬弃,不是对原有理论和实践的全部否定。

  3.创新是有现实基础的,即便是深奥的理论研究,其结果也会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或启发,应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或实用性,不是空洞的夸夸其谈。

  4.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行为,是一种厚积薄发、孜孜不倦地思考,打通不同学科和专业关联的结果,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此外,鼓励创新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积累的同时,还应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培养能够对已积累了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

  中国人从事外语研究,在重复和借鉴别人的学术成果时,如何创新?我认为,语言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的一种探索,它具有较强的现实和物质基础,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天地。我们既可以研究外语也可以借鉴外语研究成果拓展和促进中文的研究。就前者言,母语的不同可为我们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立意,关键是能否突破常规和传统,不拘于既有的结论,是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否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分析问题,做到触类旁通,独辟蹊径。对后者而言,是否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特性思考和分析同样关键。故而,外语学术研究要创新,就要积极营造健康的学术研究氛围,加强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倡踏实、勤勉、严谨、认真的态度,在继承前人研究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或在吸收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积极扬弃,大胆创新,并付诸实践进行检验。

  从整体上,我国的外语学术研究中真正有创新的不多,尽管质量上良莠不齐,但总的趋势在上升和发展,创新的主流已得到充分肯定。客观地说,这是一必然过程,我们应一如既往地积极鼓励不同层次和形式的创新和发展,以期取得质和量的飞跃。

  《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就创新理论研究、“两张皮”现象与外语教学研究和学术专题创新研究三方面选收50篇论文,大多出自名家。第一部分最为可贵,它对学术研究的创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和多方位的探讨;第二部分对传统的“两张皮”现象,即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的矛盾和教学研究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结合我国外语教学实践讨论如何推陈出新,其中一些看法和观点对现实颇具启发。作为一部创新专题的论文集,第三部分是学术专题的创新研究,内容涉及翻译研究的不同侧面,跨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语篇分析,隐喻研究,语义研究和句法研究等。这些文章均具有一定的或较强的学术价值,《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论文专集。

  学报在学术创新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首先,它是“doorkeeper”,它对何谓创新有着严格的评价标准和较为系统完整的规范。其次,学报在创新概念的推介中发挥着主流的引导作用,在创新推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前主编张后尘先生所编辑的这部专辑,《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的创新。

  我没有参加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但很高兴接受张后尘先生的邀约,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对我国外语学术界研究中创新的看法。是为序。

                      2002年9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显示全部前言

  《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简称《报告》)是2001年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闭幕后应广大学者的要求,组织编辑的一部以外语科研创新、两张发现象为主题的学术论著。

  《报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收论文50篇,其中博导、教授的论文43篇,占86%,副教授、博士的论文7篇。德高望重的王宗炎先生和刘重德先生还提供了论文,实乃弥足珍贵。论文具有很强的创新思想,有的作者还结合个人实践探讨了学术创新。有的论文视角新颖、观点独到,解剖现实问题颇具指导意义。

  《报告》的编辑出版,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有的学者因事未能脱身莅临盛会,但嗣后补交了论文。少数已发表的论文,这次入集时作者又进行了精雕细琢。有的学者寄来新作取代原提交会议的论文。其治学精神,堪称学界的楷模。

  为确保本书前期工作顺利开展,许多学者主动解囊襄助(要知道,他们是不存在评职需要的!),实在令人感动。《报告》的编辑出版,得到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山西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长沙交通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学院、扬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省委党校、华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株洲工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和外语系(部)领导的支持,本人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忱。

  在编辑过程中,著名语言学家钱冠连教授、杨自俭教授等学者给予了悉心指导,协助审定论文。他们与编者坚持质量第一,不辱使命的原则,使《报告》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篇幅所限,部分论文未能收入。在此,谨向这些作者表示由衷的歉意。

  借《报告》出版之机,我想略谈以下两个问题:

  一、近年来,出版社、期刊社受利益驱动,为迎合某些人急功近利,出版了一些学术品位低下的论文集,在学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以致一提到“论文集”,就引起学界的反感,头疼。编辑出版文集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我们应对社会负责,对繁荣学术负责,切不可为一时的蝇头小利,粗制滥造。我们应利用有限的经费和人力编辑学术价值高的文集,如束定芳博士主编的《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黄国文教授主编的《语文研究群言集》(中山大学出版社),就是颇有学术价值的文集。

  二、我在应聘上海外国语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校外评审,以及参与主编《’99中国外语博士论坛》中,深深感到我国外语博士将是大有希望的学术中坚,从《报告》中几位年轻博士的论文更可看出他们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但他们仍需老一辈学者的引导,指点迷津,需要老一辈学者“拼却老红一万点”的献身精神,呵护培养。对青年学子来说,扎扎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是永远不能偏离的沧桑正道。希望他们走好人生路,不做“草萤”与“荷露”,要做“火”与“珠”。

  最后,谨代表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主席团和作者感谢为本书作序的戴炜栋教授、钱冠连教授,感谢商务印书馆接受《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的出版,感谢商务外语室主任梁音博士对书稿选题的认真审查,并担任本书责任编辑。

                                张后尘

                              2002年8月30日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于2002年初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召开,共有来自全国各大学的60位教授参加。会议主要探讨了外语科研创新和如何看待外语科研中外语和母语研究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全书分为三部分:一、创新的理论研究;二、“两张皮”现象与教学研究;三、学术专题创新研究。所选的50篇论文视角新、观点新、材料新,均反映了作者的独立见解,对推动外语科研究与教学的深入开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还包括著名学者的题词及序。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为新世纪外语科研与教学的创新鼓与呼——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纪要

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主席团成员

          <STRONG>一、创新的理论研究</STRONG>

<STRONG>第一部分</STRONG>

迎接中国外语科研创新的春天

  ——在“中国外语教授沙龙”开幕式上的基调发言          汪榕培

语言研究的新论                           张志毅

规律、规则与创新研究                        徐盛桓

有理据的范畴化过程

  ——语言理论研究中的原创性                   钱冠连

他山之石:考据学的传承与学术范式的更新

  ——我国外语科学理基础刍议                   傅勇林

语言学研究的分析哲学方法论                     隋 然

认识论架起语言学与自然科学间的桥梁                 刘正光

<STRONG>第二部分</STRONG>

试论外语科研创新的四种途径                     申 丹

外语科研创新三题                          张后尘

外语科研的创新问题                         连淑能

学科渗透与语言学研究的创新                     王文斌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

  ——从许国璋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看外语科研的创新        许高渝

阅读古典著作是创新的基础                      罗益民

创新意识与治学态度

  ——兼谈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秦秀白

民族文化与外语科研创新                       陈 岩

          <STRONG>二、“两张皮”现象与教学研究

</STRONG><STRONG>第一部分</STRONG>

语言对比小议

  ——兼谈“两张皮”现象                     王宗炎

“两张皮”现象:由来及对策                     潘文国

再谈“两张皮”问题                         杨自俭

何妨联手岀击

  ——解决“两张皮”问题之我见                  郑延国

<STRONG>第二部分</STRONG>

正确认识外语学习过程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王初明

英语综合素质教育创新探究                      刘亚平

外语教师科研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                   贾爱武 

关于大学英语教材改革与创新                     张业菊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编写教材练习                   沈 黎

多元性、多维性、相对性、辩证性:跨文化研究与教学的要旨       刑克超 

中国英语教学的症结思考                       赵忠德

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调查与分析                   张庆宗

关于外语研究的几点思考                       林洪志

理论联系实际是外语教学科研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方文礼 

          <STRONG>三、学术专题创新研究</STRONG>

<STRONG>第一部分</STRONG>

经典翻译新议                            刘重德

更新思维模式,探索新的方法

  ——外国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张 杰

翻译研究四题                            李运兴

互文性与翻译                            杨衍松

翻译还是它本身吗?

  ——“通化翻译”辨析                      蔡新乐

基于语料的多重翻译研究                       王克非

对译者介入的重新认识

  ——谈典籍英译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                李正栓

译要敢为人先

  ——从点滴实践感知翻译创新                   杨全红

联系个人实践谈科研创新                       周领顺

外语科研中的“灵感”解注                      卓振英

<STRONG>第二部分</STRONG>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              高一虹 

论英汉语言形式表现式的表现规律                   张从益

文化全球化视景中跨文化外语教育素质模式的重构            韩 红

词一篇连续体

  ——汉语“篇本位”说初步                    彭宣维

范畴和语义模楜性研究的现象学阐释              陈维振、吴世雄

隐喻理解中的概念、意念和信念                    蔡龙权

语言生态规律与信息创新功能研究                   刘源甫 

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研究的相容性               肖建安、王志军

最简方案下英汉疑问句句法特征对比与分析           马道山、任怀平

商务交际语用照应                          王正元

新时期汉语词语及其语用西化现象分析             戴卫平、裴文斌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