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

分享到:

定价:¥25.00

  • 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 页数:485页
  • ISBN:7-100-03695-X
  • 主题词:后现代状况文化变迁缘起探究
  • 人气:383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size=3>       《现代性研究译丛》出版说明

</FONT></STRONG>

  现代性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总体性特征,是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帮助读者拓展思路,更好地观察思考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商务印书馆特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问题研究的著述中,精选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汇编成“现代性研究译丛”。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STRONG><STRONG>现代性研究译丛》总序</STRONG>

</FONT>

  中国古代思想中历来有“变”的智慧。《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上下几千年,“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

  照史家说法,“变”有三个级度:一曰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曰百年期的缓慢渐变;第三种变化并不基于时间维度,通称“激变”或“剧烈脱节”。这种变化实为根本性的摇撼和震动,它动摇乃至颠覆了我们最坚实、最核心的信念和规范,怀疑或告别过去,以无可遏止的创新冲动奔向未来。倘使以此来透视中国历史之变,近代以来的社会文化变革也许正是这第三种。

  鸦片战争以降,随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叩开国门,现代性始遭遇中国。外患和内忧相交织,启蒙与救亡相纠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朝向现代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现代化既是一种激励人建构的想像,又是一个迂回反复漫长的过程。无疑,在中国,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

  其实,现代性不只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问题,在率先遭遇它的西方世界,它同样是一个难题。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对现代性作了一个天才的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出永恒”。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诗人兰波,则铿锵有力地呼吁:“必须绝对地现代!”如果说波德莱尔是对现代性变动不居特性的说明的话,那么,兰波的吁请显然是一种立场和态度。成为现代的,就是指进入现代,不但是形形色色的民族国家和社会,而且是千千万万男女个体。于是,现代性便成为现代这个历史概念和现代化这个社会历史过程的总体性特征。

  现代性问题虽然发轫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履加快,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在中国思考现代性问题,有必要强调两点:一方面是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确立一个广阔的跨文化视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着这种精神,我们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研究的著述中,遴选一些重要篇什,编辑成系列丛书,意在为当前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思考提供更为广阔的参照系,提供一个言说现代性问题更加深厚的语境。所选书目,大多涉及现代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尤以8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学者和论著为主,同时兼顾到西方学术界传统的欧陆和英美的地域性划分。

  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现代性标志了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时间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段,又是一个质的概念,亦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由于时间总是延绵不断的,激变总是与渐变错综纠结,因而关于现代性起于何时或终于(如果有的话)何时,以及现代性的特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更由于后现代问题的出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便不可避免地缠结在一起,显得尤为复杂。有人力主后现代是现代的初始阶段,有人坚信现代性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规划,还有人凸显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分期差异。然而,无论是主张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终结,还是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另一种形态,它都无法摆脱现代性这个关节点。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涉及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过程。世俗政治权力的确立和合法化,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过程,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宗教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这些进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诚然,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它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突非常尖锐。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似乎总是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这也就是许多西方思想家所指出的现代性的矛盾及其危机。启蒙运动以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文化运动似乎一直在扮演某种“反叛角色”。个中三昧,很是值得玩味。

  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现代性不仅是再现了一个客观的历史巨变,而且也是无数“必须绝对地现代”的男男女女对这一巨变的特定体验。这是一种对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生活的可能性与危难的体验。恰如伯曼所言: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成为现代就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化把人变成为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他们变成现代化的对象。换言之,现代性赋予人们改变世界的力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中国近代以来,我们多次遭遇现代性,反反复复地有过这样的深切体验:惶恐与向往、进步与倒退、激进与保守、激情与失望、理想与现实,种种矛盾体验塑造了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判断。

  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在世纪之交,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定的将来,思考现代性,不仅是思考现在,也是思考历史,思考未来。

  是为序。

                             周 宪 许 钧

                            1999年9月26日于南京

显示全部前言

  我无法确切地记得我在什么时候第一次碰到了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我很可能以非常相同的方式对它作出过反应,就像我对过去20年里来来往往的其他种种“主义”作出过的反应一样,我希望这个术语会在它自身支离破碎的重压之下消失,或者完全丧失它作为一系列时髦的“新观念”的诱惑力。

  然而,看来后现代主义各种论点的喧嚷似乎与时俱增,而不是与时俱减。一旦同后结构主义、后工业主义和其他“新观念”的整个武库联系起来,后现代主义就越来越显得像是各种新情感和新思想强有力的结合。看来确定的是,在界定社会和政治发展的轨迹中起了关键作用的,完全是凭借了它所确定的社会批判和政治实践的各种标准。近年来,它确定了论争的各种标准,确定了“话语”的方式,确立了文化批判、政治批判和知识批判的各种参数。

  因而,看来恰当的是,要更加仔细地探究后现代主义的性质,与其说它是—系列观念,不如说是一种需要阐明的历史状况。不过,我必须对各种主导的观念进行一番考究,因为后现代主义被证明了是相互矛盾的各种概念的一个雷区,那种规划被证明了绝非轻易就能进行下去。在第一部分中开始的那种探究的种种结果,归结起来几乎极少,尽管我超出常情地希望结果不是这样。本书的其他部分考察了政治—经济背景(再次用一种有点简单化的方法),然后更加仔细得多地考察了对空间和时间的体验,它们作为一种体验,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历史—地理发展之动力与文化生产和意识形态上的转变的复杂过程之间重要的中介环节。在这个方面,证明了有可能理解过去几十年里西方世界已经出现的一些全新的话语。

  目前,有种种迹象表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霸权在西方正在削弱。甚至在一些开发商们告诉莫舍•萨夫迪那样的建筑师说他们厌倦了后现代主义时,那么哲学上的思考可能远远落在后面吗?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是否快要过时无关紧要,因为从历史地探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中一个相当使人不安的阶段的根源之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在本书的写作中,我得到了很多帮助和批评性的鼓励。维桑特•纳瓦罗、埃丽卡•舍恩贝格尔、尼尔•史密斯和迪克•沃克,或者对手稿或者对我提出的各种观点提供了很多评论。罗兰•帕克集团提供了知识讨论和论争的庄严论坛。我也十分有幸地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群极富才华的研究生们一道工作,我要感谢凯文•阿彻、帕特里克•邦德、迈克尔•约翰斯、菲尔•施曼德特和埃里克•斯温格多夫,我在那里的最近几年里,他们提供了很多智慧上的激励。简•巴克把我引进了快乐之中,让人进行足以胜任的文字处理,并在建构索引的大量繁重工作中充满幽默诙谐。安杰拉•纽曼绘制了各种图表,托尼•李协助拍照,索菲•哈特利找人求得许可,布莱克维尔出版社的艾莉森•迪肯斯和约翰•戴维提供了很多有帮助的编辑方面的评论和建议。而海迪则是灵感的一个美妙来源。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戴维•哈维(David Harvey)是当代西方地理学中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于1935年生在英国肯特郡,1957年获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美国宾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现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理学教授。从1987年到1993年,他在牛津大学主持哈尔福德•麦金德教授地理学讲座。他以前的主要著作包括《地理学中的解释》(1969年)、《社会正义与城市》(1973年)、《资本的限度》(1982年)、《资本的都市化》(1985年)、《都市体验》(1985年)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戴维•哈维新近的力作。全书力图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转变,即从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向小规模、灵活的生产方式转变,来探讨资本主义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所导致的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人们体验时间和空间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的“时空压缩”,造成了一个在文化特征上的“拼贴社会”。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文化的一种转移,而不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岀现。

显示全部目 录

论点

前言


<STRONG>第一部分 当代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过渡</STRONG>


1 导论

2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3 后现代主义

4 城市中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与城市设计

5 现代化

6 “后”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


<STRONG>第二部分 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转变</STRONG>


7 导论

8 福特主义

9 从福特主义到灵活积累

10 建立转变的理论

11 灵活积累――稳定的转变,还是暂时的补救


<STRONG>第三部分 对空间和时间的体验</STRONG>


12 导论

13 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空间和时间

14 作为社会力量资源的时间和空间

15 启蒙运动规划的时间和空间

16 时空压缩和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崛起的现代主义

17 时空压缩和后现代的状况

18 后现代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


<STRONG>第四部分 后现代的状况</STRONG>


19 作为一种历史状况的后现代

20 带着镜子的经济学

21 作为镜子之镜子的后现代主义

22 福特主义的现代主义对灵活的后现代主义,还是对当作一个整体的资本主义的各种相反趋势的解释

23 资本的转变逻辑与投机逻辑

24 电子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形象银行

25 对时空压缩的回应

26 历史唯物主义的危机

27 镜子中的裂缝,边缘上的融合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