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

分享到:

定价:¥27.00

  • 出版时间:2003年04月
  • 页数:395页
  • ISBN:7-100-03737-9
  • 主题词:遗忘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
  • 人气:1479

显示全部序言

                序 一

  刘平同志的博士后研究课题《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经过修改,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请我写序,我作为他的博士后联系导师,义不容辞。下面就有关问题发表一些看法,见仁见智,我想,读者自会掂量。

  在历史上,由于历朝政府的权威难以在时间上、空间上得到全面贯彻,对于社会矛盾,民间社会往往有一套自我调节的功能,械斗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宁静―矛盾―械斗―平息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周而复始地上演着。但是,这种调节也有难以控制的时候,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农民起义、民族叛乱等重大历史事件,从中就能找到械斗这一背景。

  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民间械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对械斗问题的关注,主要是从福建、广东的宗族械斗和台湾的分类械斗着手的。厦门大学的傅衣凌教授曾经特别关注宗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傅先生就撰写了《论乡族集团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干涉》一文,提出了“乡族”与“乡族势力”的概念,将研究视野从单纯的宗族扩大到宗族与地方的关系,极大地推动了对宗族问题的深入研究。正是受到这一概念的启发,台湾学者胡伟崟于1997年出版了《清代闽粤乡族性冲突之研究》一书,这是目前我所见到的第一本关于中国东南地区乡族械斗问题的专著。

  如果说宗族械斗、乡族械斗每以细故小节而引发的话,刘平同志在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主题即广东土客大械斗,却是以近代中国初期的几桩重大事件展开的。以往,人们或许过于关注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对于这起社会影响重大但政治色彩较淡的事件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刘平同志的这本专著把械斗这一社会现象的研究推向纵深,不能不说是社会史、客家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在披阅了刘平同志的书稿后,我认为本书有以下几个优点值得向大家推介。

  首先,咸丰同治年间发生的广东土客大械斗,其规模之浩大,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它对广东社会及客家移民格局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作者披沙拣金,完整地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次,本文利用的文献资料十分可观。要进行一项开创性的研究,除了勤奋,别无选择。本书利用了大量档案、官书和方志等资料,足见作者所下的功夫。

  再次,在对客家性格、械斗背景、械斗进程和政府措施等问题的评判上,作者不囿于史料或是以往学者的成见,条分缕析,新见迭出。这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他经常跟我提起,他的这本书只是勾勒出了一个框架,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在史料、田野调查和论证等方面加以补充完善,使之真正成为一本站得住脚的学术专著。现在该书虽然即将付梓,其中有些地方,如史料之筛选、论述之完整、理论之升华等,确实还有待充实。

  十多年前,刘平考取我的硕士研究生,当时他选择了以民国土匪为主、兼及会党问题的研究领域;后来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读博士生,从文化传统与社会叛乱的角度来研究清代秘密社会(其博士论文《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2002年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博士后阶段,他着手民间械斗的研究,写成了目前这本书;博士后研究甫一结束,他又投身于近代江湖问题的研究。从这一学术历程不难发现,他具有一种勇于开拓、勤于探索的精神,这是值得称道的。希望他能继续保持这种精神,在学术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蔡少卿

                       2003年3月10日于南秀村寓所


                序 二

  1854―1867年的广东土客大械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最具破坏性的冲突之一,刘平博士充分利用、分析了当代可以搜寻得到的大量文献资料,对这一事件展开研究,取得了社会史研究的一项杰出成果。我在阅读了他的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文稿之后,深感受益匪浅。

  自明朝晚期以来,土客冲突现象就是社会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增长(只是明清更替之交才一时中断)使人均土地占有比率降低到了危险的标准,促使众多家庭转而寻找新的生存战略,其中包括弃农经商(也就是转向依托市场的家庭手工业)和移民。移民的方式之一是男性的乔迁——离家外出打工挣钱(包括前往海外),另一种情况就是全家全族甚至整个乡里(whole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迁往外地,寻找新的可供耕种的土地。在福建和广东,后面这种情况有时是与暴力相伴随的。客家人因为人口膨胀而进入广东东部、并进而进入广州西部地区,引发了这些地区新的紧张关系。

  宗族械斗之风业已成为东南地区的一种暴力传统,此外,种族内部(以语言与习俗为区别)形成了一种特别具有爆炸性的氛围。勤劳而具有凝聚力、并且习惯于武力自卫的客家移民,在与比邻而居的土著的对峙中自成一系,极易触发暴力行为,竞争的后果之一便是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另一后果便是构成本书主题的土客大械斗。

  刘平博士详尽地分析了隐藏于1850与1860年代土客之间相仇相斗现象背后的种族因素与经济因素。客家人移入广州-肇庆之后,与这一地区即珠江三角洲西部诸县土著(即广府人)相比,其人数相对较少。许多客家移居者是先从嘉应州、惠州向东迁移的,粤东地区的人民为了生存,素以军事化及种族自卫而著称。伴随于从那些地区迁往广肇地区的客家人而来的是筑垒自固、随时自卫的传统。19世纪前期,弥漫于该地区的经济萧条加剧了土客矛盾,为大规模冲突创造了条件。

  但是,作者的多角度分析告诉我们,经济分析固然重要,却仍然不足以解释这场冲突之残酷,文化的、“种族”的因素也是暴力发生的强大动力。广府人把客家人称为“匪”,更有甚者,指为“犵”、“獠”、“猺”,或是直接在“客”字上加上污辱性的“犬”字偏旁,以示客家为野蛮民族,自以为与之水火不容。反之,客家人认为广府人生性残忍,不能信任。这些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敌意与经济竞争互相影响,使双方陷入一场致命的、迁延十数年的战争。

  在对械斗发生的主要县份逐一论述时,作者还对各地械斗发生的特定因素进行了梳理。作者的研究告诉我们,1850年代至1860年代之间发生的这场大规模冲突正是“四邑”——即开平、恩平、新会和新宁四县——的广府人与客家人向海外大规模移民的背景。面对人口大量死亡、经济一蹶不振的情形,成千上万的广府人与客家人开始踏上前往东南亚、夏威夷和旧金山的路途。在今天的北美西部各州,华人随处可见,追源溯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那场可怕的“种族”战争促使四邑农民冒险走上“猪仔”之旅的。

  作者还对清朝统治在华南乡村的软弱无力进行了分析。即使是在平常年份,地方行政体制也无力应对械斗的发生,待到土客双方日益敌视、经济日益萧条,“内乱”与“外患”并起,清政府要平息这场大规模械斗就更难措手了。

  最后,刘平博士站在公正和同情的立场对土客双方的猜疑与仇恨(在那场战争之后的一个世纪中依然存在)进行了评价,他认为有必要对广府人与客家人依然存在的隔阂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书内容乃是近代中国进程的重要一环,作者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许多相关问题的深入了解,我很高兴能向大家介绍这一成果。


                    孔飞力(Philip A.Kuhn)

                     2003年3月13日

                    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显示全部后记

               后记•检讨与鸣谢

  拓荒工作很难,在这次博士后出站报告的撰写中,我充分尝到了这种滋味。

  2001年年底,我在电脑上完成该项26万字的研究工作之后,紧接着便进行了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学术评议组组织的答辩,虽然得了一个“优秀”的成绩,心中自测,这只是一项初步的研究。

  确实,就我的本意而言,该项研究如果进一步整理、深化,将不失为一部好书——我的电脑中尚有十余万字的史料未能利用,原来设计中的“斗祸中的四大战役”、“土客双方的组织、钱款、武器和战术”、“斗祸的社会破坏性”、“斗祸中的种种角色”等四章未能展开,计划中的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未能进行,还有那么多的遗憾存在。所以,答辩之后,我有意将应对答辩的打印稿置于箧中,转而他顾。

  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我将该项研究勿促整理出版。现在,该书很快就要付印,我知道,其中的简陋与不足所在皆有,如数字统计、结构调整、文字润色、史料比对等项均未能如愿展开。我只能说,如果该项研究尚有些许价值——对一件重大历史事件作了比较完整的白描式勾勒,仅此一点,如果能够得到学界的基本认可的话,我也就感到欣慰了。

  因为自己选择的毕竟是一个陌生而荒芜的题目,在这两年多磕磕碰碰的路程中,许多学界师友给了我难以忘怀的帮助,其中有:

  华东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东博士

  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副所长房学嘉教授

  广东中山图书馆前馆长黄俊贵研究馆员

  广东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倪俊明研究馆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夏春涛研究员、左玉河博士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光明日报》编辑张小也博土

  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郑永华博士

  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晓望研究员

  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刘志伟教授、温春来博士

  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练铭志研究员

  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孙秋云教授(现调至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中国画报》社高级编辑古进教授

  三联书店美术编辑、《老房子•开平碉楼与民居》摄影李玉祥硕士

  他们或寄赠资料,或提供信息,或提出写作、修改意见,尤其是王东、房学嘉两位先生,有引领我熟悉客家学研究领域之功。对于他们的这种扶持与帮助,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该书被批准出版之后,责任编辑王齐女士希望我能为该书提供照片,她的建议触发了我期望已久的田野调查的想法,几经延宕,终于有了今年年初的广东之行,这是一段紧凑、疲惫而令人兴奋的旅程。其间,台山市赤溪镇侨联的钟日平、杨全球,文化站的谢伟毛、李木浓;开平市“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恩平市政协的冯如孟,梁植权;恩平市歇马村旅港乡贤梁佐,鹤山市政协的区嘉权、李少芳、徐晓星;佛山市高明区政协的何洪波;肇庆市政府办公室何炼生等,为我调查、拍摄有关遗迹、遗物,为我提供口头、文字、照片资料,热情周到,其情殷殷。尤其是杨全球先生,年近七旬,仍然在繁忙的接待一批赤溪籍马来西亚华侨的同时,抽出时间,带我雇乘摩托,穿村过巷,爬山涉水,寻古探幽,其古道热肠,令人感动。

  本书的出版,还与几位著名的西方中国学家提供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蓝厚理(Harry J.Lamley)教授。蓝教授以研究明清东南地区的宗族械斗、台湾分类械斗以及欧洲乡村世仇械斗而闻名,他在与我的数次通信联系中,不吝赐教,使我受益良多。

  哈佛大学历史系、东亚语言文化系孔飞力(Philip A.Kuhn)教授。孔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桃李芬芳,是中国学术界熟悉的中国学家。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叫魂》(都有中译本)在海内外有极大的影响。我考虑到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与本书有相同的背景关系,加上他目前所从事的华侨华工问题研究与本书主题源同流分,遂冒昧请求援笔写序。孔教授答应后,又花了很长时间仔细阅读书稿,按时将序言寄来。名家风范,跃然纸上。

  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大学亚洲研究学院费约翰(John Fitzgerald)教授。费教授此前为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化与叛乱》一书撰写了英文提要,此次又拔冗相助。不仅如此,他对广东土豪、国民革命等问题的研究,于我也颇有启发。

  蔡少卿教授及南京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为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南京大学是我攻读硕土学位的母校,蔡少卿教授当时就是我的导师,他的研究风格对我的学业有着深刻影响。

  眼下,许多研究者在自己的书出版之际,往往要提到家人的支持,一是关爱,一是生活保障。我除了这两点外,对于妻子朱明清对我的研究所付出的心力尤为感激。这些年来,她为我往电脑中输入的文字(多为古籍资料)何止百万,她还时常对我的文稿提出建议、指正错误。2001年的整个暑假,一天十几个小时,她和我在各自的电脑跟前忙碌着,儿子则在一旁看书做作业——这一幕或许很感人,但我心里一直隐含着愧意。毕竟,不知不觉,从指缝里流失了那么多的生活乐趣。

  最后,要特别指出的是,商务印书馆历史悠久,为近现代中国出版业的翘楚,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我的博士后报告修改稿能够在此出版,实属幸事。责任编辑严谨的工作态度尤其令人敬佩,在此一并致谢。


                           刘平

                          2003年春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刘平 1991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著有《民国时期的土匪》(合著)、《张之洞传》、《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及《中国民俗通志•江湖志》等书;译有美国圣母大学穆黛安教授的《华南海盗,1790-1810》、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的《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等书。另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械斗。这场械斗规模之大,死伤之多,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但因为它被当时的政府及后来的学者视为“民间私斗”而不予重视,加上当时有太平军、洪兵、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关系国家社稷的事件和战争,这场械斗渐渐退隐到后台,成为了被当时的政治和后来的学者所共同忽视的隐伏在背景中的骚动。在中国近代史这个热门领域里,这场械斗却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死角。
  本书利用大量档案、官书和方志等资料,对这场民间战争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和评论。书中还原了当时大部分械斗战场的情况,使我们对于19世纪广东地区频繁发生的民间战争有了新的认识的机会。那些设防的村庄,高高的围墙、土坝、碉堡和半职业化的战士,上百万的死伤之众,流血漂橹的战场,政府武装为解决争斗的应接不暇——这些源于土地或水利争夺、文化与族群差异的战争其实都曾离我们不远。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题记

             上编 斗祸的远因与近因

第一章 客家概说

 一、客家源流

 二、客家民俗特征

 三、客家人的性格特征

第二章 清代广东境内客家南迁概况

 一、迁移动因

 二、迁移之苦、定居之难

 三、土民不是省油的灯

 四、客民与土著的矛盾

第三章 斗祸的导火线:广东洪兵起义

 一、天地会概说

 二、广东洪兵起义

 三、“客勇讨贼”

             中编 斗祸的基本情形

第四章 斗祸的时间跨度与空间分布

 一、血雨腥风13年

 二、烽火狼烟17县

第五章 斗祸中的主战场(一)

 一、鹤山

 二、开平

 三、恩平

第六章 斗祸中的主战场(二)——新宁

 一、斗祸前的新宁客民概况

 二、两年的忍耐与斗祸的最终爆发

 三、新宁西路斗祸概况

 四、新宁东路斗祸概况

 五、曹冲、赤溪成为东路客民的据点

 六、西路客民的惨败

 七、蒋益澧进兵曹冲与土客联和

第七章 斗祸中的主战场(三)

 一、新兴

 二、阳春、阳江

 三、高要、高明

             下编 清政府的对策与斗祸的基本平息

第八章 内外交困的清政府

 一、“内乱日亟”

 二、“亚罗号”掀起的风波

 三、吏治不良、饷项匮乏对办理土客械斗的影响

第九章 督抚、皇帝对斗祸的反应

 一、清朝对付械斗的法律

 二、督抚、皇帝对斗祸的初步反应

 三、剿抚两难

第十章 斗祸的基本解决

 一、土绅的控告

 二、矛头指向客民

 三、广东官吏与斗祸

 四、蒋益澧与斗祸的基本解决

 五、客民的安插

 六、不平静的尾声:光绪初年的儋州土客械斗

结语

参考文献篇目

附录:蓝厚理教授致刘平论械斗问题的函

后记•检讨与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