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伦理学简史

分享到:

定价:¥29.00

  • 著者:57182 
  • 出版时间:2004年07月本印时间:2014年10月
  • 版次:1印次:4页数:361页
  • 开本:32
  • ISBN:978-7-100-03745-7
  • 主题词:伦理学简史
  • 人气:360

显示全部序言

    这部著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作者过多意图的损害。这些意图中最平常的一个,仅仅是为在多数英国的和美国的大学中,阅读构成道德哲学学习核心的那些精选教材,提供某种历史的背景和视野。尤其是对那些仅限于对休谟、康德和穆勒以及摩尔作枯燥研究的大学生,我想作有关希腊思想的某种阐述。但我的有关道德哲学性质的观点,却把这个显然简单的意图弄复杂了。一种局限于对哲学主题的阐述,却不提及为了阐明和重构道德概念所需的所有参照物,这种讨论是荒谬的,因为只有通过概念的阐明和重建,才可构造理论。一部不仅是道德哲学史,而且是道德概念史,同时又具体体现了这些概念并且以这些概念界说的道德史,将写满三十卷和写它三十年。因此,我一再退让,大概没有人会对这个后果感到满意了,我也肯定不会。
    没有一个用英文来写道德哲学的历史的人不敬重亨利•西季威克的《伦理学史纲》。《史纲》在1886年出版,是西季威克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上的文章的修订版,主要是为苏格兰教会的圣职人员而写。虽然我的著作的视野确实很不同于西季威克,但写作的经验使我更为尊敬他。在他的日记里,记有这样一件事:“昨天去伦敦,在麦克米伦公司,我注意到了在我的《史纲》中的一个愚蠢的错误:我已陈述了一个我早该知道其一切的人——詹姆斯•麦克托什——1836年出版了他一本书,但这是在他死了四年以后!出现这个愚蠢的错误的原因仅仅是由于粗心——一种现在似乎是难以置信的粗心。”我相信,这本书里有些地方,准有更多的同样是仅仅由于粗心引起的错误的例子。不过,大概不会是关于詹姆斯•麦克托什的——这本书中没有提到他。因为像西季威克一样,我不仅有压缩而且有选择。我也不愉快地意识到,在那具有争议性阐释的许多论点上,我不得不采取一种观点而无法证明它。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那些对特定作者和时期进行研究的人员,能够挑出许多毛病。
    我应向许多人致谢:泛泛地说,对利兹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别的地方的哲学界的同事和学生们致谢;尤其是P.F.斯特劳逊先生、阿米莉亚•罗蒂女士和H.L.A.哈特教授,他们要么读了全部,要么读了部分手稿,从而使这本书比原来好,要不这本书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对于他们,我是深深地感激的。尤其是,我要特别提到的是,对于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的成员,我应非常感谢他们。1962年至1963年,我是那里的人文学科委员会的资深成员,1965年至1966年,我是哲学系的访问教授。这本书怎样也不能够偿付这些债务中的任何一个,我还必须感谢M.P.托马斯小姐,是她为此书承担了全部秘书工作。

                       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

显示全部前言

    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1929- )已经是我国学界所熟稔的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20世纪80年代,理论巨著《德性之后》(after virtue)的发表使他声誉鹊起。这一重要著作被评论家们公认为是80年代英语世界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为现代西方哲学伦理学的研究和论争挑起了一个新的持续热点。他在书中所提出的中心论点:现代西方社会处于传统的德性视野之后,要拯救现代社会,就要向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传统回归——使他成为新崛起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代言人。然而,麦金太尔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以及他所提出的西方社会德性演变及其在现代衰变的观点,在这部《伦理学简史》中已经初具端倪。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60年代的这部著作,是麦金太尔思想的一个发祥地。随着他的后期的两部重要著作(《德性之后》和《谁的正义? 何种合理性?》)先后译成中文,人们迫切希望见到他那早已显露才华和独特思想的《伦理学简史》,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伦理学简史》不仅对这位当代哲人的思想研究有着它的特殊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确是一部难得的有关伦理思想或者说哲学思想的史书。这是一部充满了哲学睿智的好书。麦金太尔不仅带着你在伦理思想的历史长河中尽情遨游,而且处处磨砺你自己的哲学素能,使你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变得更敏锐、更富有哲学判断和分析能力。他带着你领略西方理性思考的处处胜境: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霍布斯、卢梭、洛克、……摩尔等等,而在描绘一幅幅哲学观点的瑰丽图景的同时,麦金太尔又以非凡的哲学才智,高人一着地指出这些图景在逻辑架构上的破绽,使你在把握历史思想的同时,又得到新的哲学思考的启迪;因而在使你获得清晰的历史思绪的同时,又将你的思辨能力升腾到一片新的理性高空。这是因为麦金太尔并非是一般地陈述思想史料,而是以哲学大家的素养与资质,既从历史的观点,又从所论述的思想家自身的观点与问题出发,以分析哲学的分析力量来讨论问题。因此,它不仅使你获得哲学的知识,而且使你的思维得到训练。
    值得指出的是,麦金太尔在本书中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伦理(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与社会生活、社会历史是内在相关的,对于历史上的伦理思想,我们不可能将其与它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时代分离开来研究。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思想,一方面有着历史传统的承继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它是作为供需者来满足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对于道德概念的变化,如果离开它所赖以存在和发生变化的背景条件,是不可理解的。麦金太尔的这一历史主义的观点,其理论的重要性在于,这是对分析哲学以来的元伦理学强调对道德概念的分析可以超越于道德实践的基本论点的强有力批评。麦金太尔在坚持他的历史主义观点的同时,又坚持他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普遍主义的立场。所谓“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普遍主义”,也就是作者在“中文版序言”中所说的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关于德性的意义与作用、关于不同的善目(Goods)作为人类实践的不同目的、关于人类的善(Good,或译为“至善”)作为目的、关于所有其他的善目相对于至善而有序排列的思想,以及一种合理有序的实践共同体需要正义的规则等理论。他认为,亚氏的这个理论,不仅把握到了希腊城邦的社会实践的本质特征,而且是人类实践本身的本质特征。换言之,它具有超越希腊城邦政治而具有一般人类实践的普遍意义。麦金太尔不仅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立场观点来考察西方社会道德的演变,而且从这样一种视野出发,对亚里士多德传统之后(麦金太尔的时代诊断就是现代西方社会处于这个德性传统之后)的近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和道德理论,提出了令世人震撼的批判。麦金太尔在他的80年代所写的使他的思想可以载入史册的《德性之后》中,提出拯救西方道德的出路就在于返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中去。对于这样一种德性伦理学,我在《哲学动态》(北京)1998年第8期上所发表的《回归共同体主义和德性的拯救》一文中有一个基本评论。就我的基本观点而言,我基本上是赞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基本论点,即我们不能因为启蒙运动以来的主体中心理性的缺失而对于现代理性的发展抱一种悲观主义的态度,或虚无主义的态度,而应当从主体中心理性走向交互主体理性,即既葆有近代哲学高扬主体中心理性以来人类所能达到的优越思想成就,同时又克服它的内在不足,从而继续发展现代理性。或者说,我们应当把现代性运动看作是还有待我们继续推进的事业,把康德所高扬的道德理性的基点转换到交互主体性上来。对于这个考虑,我已在我的《哈贝马斯伦理思想研究》中有一个初步而全面的讨论。正如有的西方学者(如著名的神学伦理学家Max L. Stackhouse)对我所说的,虽然我们没有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传统德性,但我们仍然有德性。当然,不同的思维背景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结论。亚里士多德主义是否对于人类实践具有超越性的普遍意义?相信读者可以从自己的思考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与麦金太尔对话。而这也是麦金太尔本人所希望的。麦金太尔教授对我的情谊我从内心十分感激,但我自己对于我的思考的态度,可能也应是麦金太尔教授所欣赏的。我想再说一遍的是,任何一个思想家都有他自己的视域,我们也许并非赞同麦金太尔在这部《简史》中初步形成、而后在《德性之后》中得到系统阐发的理论观点,但我们可以从我们的传统及视野出发,与之进行对话,从而推进对问题的研究。哲学是全人类的事业,需要我们都发挥自己的原创性思维的内在潜能,从而使之发展与繁荣。
    还值得提及的是,麦金太尔在“中文版序言”中对自己的自我批评。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思想大师的亮丽风范。作为当代国际思想舞台上声名卓著的思想家,对于自己早年的作品进行自我剖析,没有一种对学术的真诚态度,能够做得到吗?而这样进行自我批评,我们感到,更增添了作为思想家的人格的光辉。同时,麦金太尔是在“中文版序言”中对我们坦诚地讲这一切的,要知道,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是极少有人知道西方读者对他的著作的批评的,可只要我们查找有关资料,就可知道这本《简史》是一本极有名气的著作,它是《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五版有关伦理学史的辞条仅推荐的两本书之一。并且它自出版以来,一直就是一本畅销书,重印不下十次。我在与英美哲学界同仁的交谈中,他们都赞许地谈到,至今它仍是一本学习西方伦理学史的首选书之一。因此,在如此盛誉之下,作者向我们首先坦言其失,我们更应感激他对我们中国读者的真诚和友谊。这里还须指出的是,1998年,此书加上“中文版序言”的基本内容出了第二版。因此,我们这个版本与第二版的内容是一致的。
    我翻译此书是在译《德性之后》之前动手的,但因版权等问题,后又放下。此书也是我在学习西方伦理思想史时最早读到的一本书。那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一边学习,一边试着把它译过来。那时曾就某些章节,专门请教过我国翻译界、哲学界的老前辈吴士栋老先生。先生早已仙逝,他若得知此书得于面世,一定是很高兴的。此书在早期翻译中,还得到过何怀宏先生的帮助。有关拉丁文的翻译,得到过李秋零先生的指教。在联系出版和得到麦金太尔的翻译出版许可的过程中,商务印书馆的徐奕春先生给予了最宝贵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他们的帮助与支持,是我所永远不能忘怀的。由于此书是我初学英语时试手所译,此后虽作过几次校订,仍有许多问题。这次幸得朱泱先生相助而得以基本解决,在此深表谢意。并且,朱泱先生对许多细致入微的用语所作的改动,使此书更为顺畅。朱泱先生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精神,永远是我的表率。由于译文水平所囿,读者可能还能发现不少问题,因此,还诚望读者赐教。
    最后,我们还得衷心感谢麦金太尔教授本人。正是他的不懈努力,才争得了翻译授权并无偿地给予我们。这本书的版权是在出版商的手中,麦金太尔为我们争得这个无偿翻译出版的授权,花费了几年的努力。此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对麦金太尔教授的最好感谢,也许就是我们能够不负他的殷切厚望——通过阅读他而与他对话。

                              龚 群
                            于北京寓所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英美国家的本科生提供伦理学的历史背景和视野的伦理学史书,具有通俗性和研究性的双重特征。书中作者坚持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立场,简明地阐述了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基督教、路德、霍布斯、休谟、康德、密尔、摩尔以及现代西方的伦理思想。因此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显示全部目 录

译者前言
中文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 伦理学史的哲学意义
第二章 “善”的前哲学史及向哲学的转化
第三章 智者和苏格拉底
第四章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
第五章 柏拉图:《国家篇》
第六章 再论柏拉图
第七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第八章 再论希腊伦理学
第九章 基督教
第十章 路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和斯宾诺莎
第十一章 新价值观
第十二章 英国18世纪概述
第十三章 法国18世纪概述
第十四章 康德
第十五章 黑格尔和马克思
第十六章 从克尔凯郭尔到尼采
第十七章 改革者、功利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第十八章 现代道德哲学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