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后记
1.20世纪的最后几年,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重大的调整过程。课题组对全国及各地区的结构变动进行了全面的跟踪、考察和分析研究,认识到这种调整对我国新世纪初年的发展具有非常的重要性,决定以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题,编写这本报告。“报告”分析了国家及各地区制定的关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布局、城市化与城乡结构、基础设施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全国及各地区结构调整的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2.近年来的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就,加上以往发展的累积作用,使我国区域发展的态势出现了新格局,大部分地区找到了自己在全国经济系统中的位置。与此同时,各地区发展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大范围的经济和技术梯度;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加强,形成了若干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创新空间;农业产业化进展突出,农业生产与布局的优势区、产业带、规模化新格局已成雏形;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地区差距明显。
近年来的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地区产业结构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动。大多数地区的产业定位已适合客观环境和自身特点。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地区产业格局变化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动正处在渐进的阶段。也就是说,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在比较稳定的态势下演变和升级。
在分析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强调:少数地区的产业定位不准确;从全国角度看,基础产业及其现代化应该引起重视;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门高速增长地区的环境状况令人担忧;新的“问题区域”正在出现。
3.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工作已经连续了8年,出版了4本“报告”。与此同时,对我国几十年来生产力布局、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总结,编著的《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将与本报告同时出版,共计300余万字。
自1996年开始编写的四本“报告”,连续跟踪了全国及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策和态势,做出了相应的评价,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和地区政府决策部门的需要,并向社会提供了丰富而系统的分析资料。在前三本报告正式发行之前,其简要报告都经中国科学院甬祥院长签发报送到国务院,得到了国务院领导批示和许多部门的好评,同时提出了指导意见。我们在此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4.研究中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问题,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是我们的长期愿望。我们为此做了长期的努力,今后这种努力仍需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问题,是我国今后长期的问题,是重大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各地区差异很大,加上市场经济的环境,导致区域发展问题的长期性和广泛存在。可以说,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问题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一个永恒主题。研究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区域格局及其形成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总结概括,并把这种研究成果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是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在这里,我们也要强调:这是一门科学研究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对区域发展提出看法和意见,但是,要对区域发展形成机制和对现状及趋势作出科学的解释和预测,却不是都可以做到的。
5.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得到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原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的长期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和中国2l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伟中主任都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给予很多指导。《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战略性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新格局》继续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联合主办,同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的支持。
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得到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综合规划组、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地区经济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他们在指导思想和编写要求等方面给予了指导,对于保证“报告”质量、符合政府决策和社会需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向支持、帮助我们开展区域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工作的机构、领导同志和科学家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报告所指的东中西三个地带的范围,仍然是按照全国人大通过的第七个五年计划划分的三个地带的范围确定的。
6.这本报告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组的集体成果。陆大道负责构思报告的主题和基本提纲,并对各章的初稿进行了审阅,提出了修改意见。“报告”初稿完成后,送请部分顾问进行审阅,对本报告作定稿。我们还邀请了香港大学薛凤旋教授和深圳大学刘会远教授分别编写了本报告的香港和澳门部分。本报告的编写和出版,还依靠了一些年轻的研究生龙开元、张晓平、李文君等。他们踏踏实实工作,按时完成了交办的资料收集和分析任务。多年来,商务印书馆李平、田文祝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由于工作任务太忙,课题组谷树忠、庞效民在本报告中没有承担具体编写任务。在此,我再次向支持、帮助我们的学者及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完成了上述四本报告和《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我感到了许多的轻松。
《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各章的编写分工如下:
第一章 绪论——战略性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陆大道
第二章 各地区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结果评价 刘卫东
第三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樊 杰
第四章 农业结构调整与地区态势 刘彦随
第五章 城乡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 陈 田
第六章 基础设施发展及其结构调整 金凤君
第七章 能源结构调整与“西电东送” 刘 毅
第八章 高速经济增长背景下的环境状况 陆大道
第九章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香港经济 薛凤旋
第十章 回归后澳门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刘会远
附件一 台湾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与大陆的经济合作 樊 杰
附件二 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及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图表 刘 慧
陆 大 道
2002年10月24日
2.近年来的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就,加上以往发展的累积作用,使我国区域发展的态势出现了新格局,大部分地区找到了自己在全国经济系统中的位置。与此同时,各地区发展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大范围的经济和技术梯度;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加强,形成了若干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创新空间;农业产业化进展突出,农业生产与布局的优势区、产业带、规模化新格局已成雏形;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地区差距明显。
近年来的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地区产业结构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动。大多数地区的产业定位已适合客观环境和自身特点。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地区产业格局变化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动正处在渐进的阶段。也就是说,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在比较稳定的态势下演变和升级。
在分析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强调:少数地区的产业定位不准确;从全国角度看,基础产业及其现代化应该引起重视;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门高速增长地区的环境状况令人担忧;新的“问题区域”正在出现。
3.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工作已经连续了8年,出版了4本“报告”。与此同时,对我国几十年来生产力布局、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总结,编著的《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将与本报告同时出版,共计300余万字。
自1996年开始编写的四本“报告”,连续跟踪了全国及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策和态势,做出了相应的评价,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和地区政府决策部门的需要,并向社会提供了丰富而系统的分析资料。在前三本报告正式发行之前,其简要报告都经中国科学院甬祥院长签发报送到国务院,得到了国务院领导批示和许多部门的好评,同时提出了指导意见。我们在此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4.研究中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问题,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是我们的长期愿望。我们为此做了长期的努力,今后这种努力仍需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问题,是我国今后长期的问题,是重大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各地区差异很大,加上市场经济的环境,导致区域发展问题的长期性和广泛存在。可以说,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问题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一个永恒主题。研究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区域格局及其形成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总结概括,并把这种研究成果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是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在这里,我们也要强调:这是一门科学研究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对区域发展提出看法和意见,但是,要对区域发展形成机制和对现状及趋势作出科学的解释和预测,却不是都可以做到的。
5.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得到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原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的长期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和中国2l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伟中主任都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给予很多指导。《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战略性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新格局》继续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联合主办,同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的支持。
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得到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综合规划组、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地区经济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他们在指导思想和编写要求等方面给予了指导,对于保证“报告”质量、符合政府决策和社会需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向支持、帮助我们开展区域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工作的机构、领导同志和科学家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报告所指的东中西三个地带的范围,仍然是按照全国人大通过的第七个五年计划划分的三个地带的范围确定的。
6.这本报告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组的集体成果。陆大道负责构思报告的主题和基本提纲,并对各章的初稿进行了审阅,提出了修改意见。“报告”初稿完成后,送请部分顾问进行审阅,对本报告作定稿。我们还邀请了香港大学薛凤旋教授和深圳大学刘会远教授分别编写了本报告的香港和澳门部分。本报告的编写和出版,还依靠了一些年轻的研究生龙开元、张晓平、李文君等。他们踏踏实实工作,按时完成了交办的资料收集和分析任务。多年来,商务印书馆李平、田文祝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由于工作任务太忙,课题组谷树忠、庞效民在本报告中没有承担具体编写任务。在此,我再次向支持、帮助我们的学者及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完成了上述四本报告和《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我感到了许多的轻松。
《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各章的编写分工如下:
第一章 绪论——战略性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陆大道
第二章 各地区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结果评价 刘卫东
第三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樊 杰
第四章 农业结构调整与地区态势 刘彦随
第五章 城乡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 陈 田
第六章 基础设施发展及其结构调整 金凤君
第七章 能源结构调整与“西电东送” 刘 毅
第八章 高速经济增长背景下的环境状况 陆大道
第九章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香港经济 薛凤旋
第十章 回归后澳门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刘会远
附件一 台湾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与大陆的经济合作 樊 杰
附件二 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及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图表 刘 慧
陆 大 道
2002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