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 浙大学术精品文丛

分享到:

定价:¥29.00

  • 出版时间:2003年04月
  • 页数:492页
  • ISBN:7-100-03777-8
  • 主题词:日本早期耶稣会研究
  • 人气:132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浙大学术精品文丛》出版说明
    创办于1897年的渐江大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被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渐大学术精品文丛”是一套开放式的丛书,主要收录渐江大学学者所撰写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包括那些早年出版,在学界已有定评的优秀著作,还有许多渐大学人近年来的新作。

显示全部序言

《浙大学术精品文丛》总序
  近代以降,西学东渐,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成为开明人士的共识。杭州知府林启(1839―1900)会同浙江巡抚和地方士绅,积极筹备开设一所以西方科学体系为主要课程的新型学堂。经清廷批复,求是书院于1897年3月在杭州设立(1901年改为浙江大学堂)。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几所新型高等学府之一。
  求是书院几经变迁,到1928年,成为国立浙江大学。1936年,杰出的气象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1890―1974)出任校长,广揽英才,锐意改革,很快使浙江大学实力大增,名满东南。抗日战争期间,全校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艰苦跋涉,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办学,一时名师云集,被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浙江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名家辈出。1928年,浙大正式设立文理学院,开设中国语文、外国语文、哲学、心理、史学与政治等学科。1934年增设史地学系,1939年,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理学院。1945年成立法学院,后又陆续增加哲学系、人类学系,经济学系等系科和——批文科类研究所。 与求是书院同年创建的杭州育英书院,1914年成为之江大学。陈独秀、蔡元培、陈望道、胡适、蒋梦麟、马叙伦、马一浮、郁达夫、夏衍、吴晗、胡乔木、施蛰存、郭绍虞、林汉达、经亨颐、汤用彤、谭其骧、劳乃宣、邵裴子、宋恕、蒋方震、许寿裳、沈尹默、邵飘萍、梅光迪、钱穆、马寅初、张荫麟、张其昀、贺昌群、钱基博、张相、夏承焘、姜亮夫、朱生豪、王季思、严群、许国璋、王佐良、薄冰、方重、裘克安、戚叔含、李浩培、孟宪承、郑晓沧等著名学者曾在这两所学校学习或任教。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浙江大学一度变为以工科为主的高等学府。它的文学院和理学院的一部分,与之江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合并成为浙江师范学院,后演变为杭州大学。它的农学院和医学院则分别发展为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9月,同根同源的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成为新的浙江大学,这是新时期中国高校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新浙大是目前国内学科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之一。
  新浙江大学成立后,人文社会科学得到了更大、更好的发展机遇。目前,浙江大学拥有文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艺术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一级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而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方面,浙江大学更具有明显优势。为了有力推动浙江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世纪之初,学校确立了“强所、精品、名师”的文科发展战略,从机构、成果、队伍三方面加强建设,齐头并进。《浙大学术精品文丛》就是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知识系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历史与未来,社会与人生,中国与世界,旧学与新知,继承与创新……,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趋势下,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和重要性正日益凸现,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学者,必将以独立的思考,来回应社会、时代提出的问题。编辑这套《浙大学术精晶文丛》,正是为了记录探索的轨迹,采撷思想的花朵。
  浙江素称文化之邦,人文荟萃,学脉绵长。自东汉以来,先后出现过王充、王羲之、沈括、陈亮、叶适、王守仁、黄宗羲、章学诚、龚自珍、章太炎、鲁迅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南宋后更形成了“浙江学派”,具有富于批判精神、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鲜明学术传统。浙江大学得地灵人杰之利,在百年发展史上集聚和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也形成了自己“求是创新”的优良学风。《浙江大学学术精品文库》将以探索真理、关注社会历史人生为宗旨,继承优良传统,倡导开拓创新的精神,力求新知趋邃密,旧学转深沉。既推崇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创新之作,也欢迎沉潜精严的专题研究著作,鼓励不同领域、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学术研究工作的同生共存,融会交叉,以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浙大学术精品文丛》是一套开放式的丛书,主要收纳浙江大学学者独立或为主撰写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著作。为了反映浙大优良的学术传统,做好学术积累,本丛书出版之初将适当收入一些早年出版、在学界已有定评的优秀著作,但更多的位置将留给研究新著。为保证学术质量,凡收入本丛书者,都经过校内外同行专家的匿名评审。“精品”是我们倡导的方针和努力的目标,是否名实相符,真诚期待学界的检阅和评判。
  同样诞生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向以文化积累和学术建设为己任,盛期曾步入世界出版业的前列,而今仍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术出版重镇。浙江大学和商务印书馆的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34年,商务印书馆就出版过《国立浙江大学丛书》。值得一提的是,浙大历史上有两位重要人物曾在商务印书馆任职。一是高梦旦(1870―1936),他1901年任刚刚更名的浙江大学堂总教习,次年以留学监督身份率留学生赴日本考察学习。1903年冬他应张元济之邀到商务,与商务共命运达三十余年,曾任编译所国文部部长、编译所所长,主持编写《最新教科书》,倡议成立辞典部,创意编纂《新词典》和《辞源》,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老校长竺可桢,他1925―1926年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史地部主持工作,参加了百科词典的编写。在浙江大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百年浙大和百年商务二度携手,再续前缘,合作出版《浙大学术精品文丛》,集中展示浙大学人的研究成果。薪火相继,学林重光,愿这套文丛伴随新世纪的脚步,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显示全部后记

   本文是在1999年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原文第四部分“日本与中国”因牵涉内容过多,拟在另外一部专著中讨论有关问题。
  选择这一课题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事实上,它更多地属于“命题作文”。我是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开始“侵入”这一领域,并逐步产生出浓厚兴趣的。
  关于以耶稣会传教士为媒介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国内研究已具有相当基础。但在我看来,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注意:其一,天主教东传不是发生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独立事件,研究者应当以更广阔的视野,考察不同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其二,天主教东传并非纯粹的宗教传播,它与大航海时代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与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形成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关注这两个问题,会迫使我们寻找新材料,构建新理论,讨论新问题。
   由于语言等多方面学力的先天不足,自知此文中有太多的欠缺,因此希望得到有识之士的指教。
   在这里,我要感谢许多人,其中包括我的硕士导师孙仁教授,博士导师王玉化教授和陈村富教授。没有他们多年来的帮助与指导,我是不能写出这篇尚属粗浅的文章的。我还要感谢章开沅先生和卓新平先生,他们的热情鼓励,一直是鞭策我努力工作的重要动力。我还要感谢罗卫东教授、楼含松教授以及商务印书馆的常绍民先生,如果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与辛勤付出,此书不会幸运地列入浙江大学人文丛书并如此迅速地与读者见面的。我还必须感谢许多日本学者,没有他们极为精彩的研究论著与大量重要史料的翻译,此书的写作无从谈起。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她们的不断督促与批评,使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敢稍有懈怠。
   我非常怀念我的父亲。他在我走上学术道路前的1989年11月,因脑血栓突然去世。现在,我希望真的能有天堂,因为他会在那里一直注视着我……
                           戚印平
2002年12月谨识于浙大西溪

显示全部目 录

序章 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的文化史意义
 一、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二、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的研究现状
 三、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的不同阶段与基本特点
 四、本书的研究视角与理论框架

                                      <STRONG>第一部分 困境与出路
</STRONG>引子  传说与象征

第一章 沙勿略的探索和传教策略的初步确定
 一、“天国的使者们来到鹿儿岛的街头”
 二、“这可以使他们在日本获得利益”
 三、“他愿意见到主的教诲在这个城市和领国内得到弘布”

第二章 曲线传教与策略调整
 一、“为了把他们导向直接的真正目标”
 二、“现在这一方法已不适当”

第三章 京畿地区的传教活动
 一、“费雷拉神父的习惯”
 二、“京都南蛮寺”
 三、“耶稣会更好的财富”

第四章 幕府的禁教政策与传教士们的应对之策
 一、丰臣秀吉的传教士驱逐令
 二、传教士的隐忍政策与内外交困的现实处境
 三、“基督教虽像虫子那样讨厌,但对于生意有用”
 四、殉教与锁国

小 结 “沙勿略方针”的性质、限界与利弊分析

                                     <STRONG>第二部分 策略与目标

</STRONG>第五章 灵活多样的传教方式
 一、“只有仪式才是最具有成效的传教方法”
 二、戏剧表演与葬礼
 三、“精神与肉体上的慈善事业”

第六章 行为规范的调整与改变
 一、“内尽可能地依从日本人的习惯”
 二、弗洛伊斯的购物清单

第七章 道德理念的冲突与退让
 一、“行此事的人是犯了比动物更低劣的极重之罪”
 二、“坚守此戒的困难防碍了他们的皈依”
 三、“默许日本人自己对于婚姻的选择”

第八章 语言与教理书
 一、“必须说明的事仅限于对日本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事项”
 二、大日如来与“Deus”
 三、卡布拉尔神父与《若热教理书》
 四、范礼安神父与《基督教要理书》的各种刊本

第九章 教会本地化的发展趋势
 一、“擅长说教的日本人”
 二、“这些同宿是极为有利而必要的”
 三、“请记住,这个民族不是野蛮人”
 四、范礼安的抉择和忧虑

第十章 教会的教育体制及其日本特色
 一、早期的各种尝试
 二、多层次的立体教育
 三、“对孩子们的完美教育”
 四、人文课程及其教学计划
 五、“必要而合适的特殊教材”

小 结 “文化适应政策”的动据与后果

                                       <STRONG>第三部分   理性与信仰
</STRONG>第十一章 关于天主的证明
 一、“他们主要就神的一体性、神的存在和完整性提出质疑”
 二、“根据沙勿略神父的命令,在日本用以下问答方式向异教徒教授教理”
 三、“秘密神学中的无神论”

第十二章 理气与天主
 一、“理与天主有前后乎?”
 二、“天道究竟何物?”
 三、“自家体贻不来,便妄执有个天主”

第十三章 理性灵魂与感性灵魂
 一、“他们就人类灵魂的性质与不灭性提出种种质问”
 二、“阿尼玛”与“草木国土皆成佛”
 三、“恶魔为什么引诱人类?”
 四、“其思正法,全不及外道之见”

第十四章 自然神学与科学传教
 一、“我希望这些神父是优秀的哲学家”
 二、“此理于哲学之学问中亦可证得”
 三、“仅仅在这儿宣讲天主教的信仰和玄义还远远不够”
 四、“这些学者们提倡的学说在根本点上与我们的圣教正好相反”

第十五章 耶稣会士的精神遗产
 一、耶稣会的时代属性及其知识传教的本质
 二、理性传教的本质及其影响
 三、被导向实证主义的哲学思维

附录一日本早期耶稣会史大事年表
 人名索引
附录二
 参考引证书目
附录三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