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邮票史(第8卷)

分享到:

定价:¥55.00

  • 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 页数:381页
  • ISBN:7-100-03791-3
  • 主题词:中国邮票
  • 人气:110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         《中国邮票史》总序

</STRONG></FONT>

  邮票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的预付邮资凭证,是随着近代邮政的形成而产生的。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演变,今天的邮票已不仅是一种交付邮资的凭证,它还派生出其他一些功能。内容丰富的邮票画面具有传播知识和宣传教育作用;设计印刷精美的邮票具有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在一定条件下,邮票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或历史研究资料;进入邮票市场,它还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说,邮票已经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方寸之间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物质创造。

  邮票被引进到中国,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其间小小邮票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们民族艰难的奋斗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邮政在中国出现,清政府于1878年发行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之后的数十年,中国邮政一直由海关管理,而海关则为外国人把持。无论是中国官方发行的邮票,还是当时在中国出现和使用的外国在华“客邮”邮票、商埠邮票,都反映了近代中国遭受外国殖民者奴役的屈辱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军阀混战,外敌入侵,表现在民国时期邮票史上是国家邮政主权的斗争,是邮票印制发行工作的动荡,是频繁的“加盖改值”与各种“限地区使用”邮票的出现。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末期,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币制屡变,邮票面值滚翻上涨百千万倍。这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同一时期,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与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具有特别意义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红色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曾先后发行了2000多种邮票,成为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被中外集邮界视为珍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新篇章。作为新中国邮政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邮票的设计、印制和发行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建国五十年来,我国发行了大量邮票。这些邮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的反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的讴歌了中国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有的传播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的宣传介绍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伟大成果,更有不少是宣传保护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与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同时,这些邮票在图案设计、原材料采用、印刷工艺和质量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一枚枚邮票,从不同的侧面映衬和记载了伟大祖国的前进步伐。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范围内的群众性集邮活动蓬勃开展,各个时期、各类邮票的收集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我们满怀信心迈向新世纪的今天,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中国邮票和集邮活动的发展和演变,是我国邮政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达到这一目的,同时也向海内外的中国邮票爱好者、研究者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有关部门组织全国各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和部分从事邮政管理工作同志编纂了这套《中国邮票史》。该书共分九卷,约计500万字,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有关邮票的大型专业通史著作。它不仅时间跨度大,反映了从1878年至1991年间长达一百多年的相关史实;而且内容丰富,既包括各个时期邮票和邮资片、封、简的有关史实,也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时期邮票的发行体制、管理机构、法规制度等方面的情况。编撰者们充分挖掘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档案材料,借鉴和吸收了百年来中外集邮界对中国邮票历史的研究成果,从而保证了本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参考价值。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这样一部大容量且具有一定学术性、权威性的专业史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尤其是资料的搜集整理,不仅需要编者们耗费大量心血,还需要相关部门协作配合,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难能可贵的是,编委会的同志们并没有因为其复杂而放松了质量要求,而是采取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成熟一卷出版一卷的严肃态度,确保了本书的质量。相信本书的出版发行,对我国邮政史特别是邮票史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部长 吴基传

                     1998年12月16日

显示全部前言

  《中国邮票史•第八卷》记述了自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12年间,中国邮票事业曲折发展的历史。

  持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此期间我国邮政邮票事业也经历了一场劫难。“文化大革命”初期,邮电部邮政总局和邮票发行局受运动干扰不能正常运转,领导干部或被揪斗或勉强主持工作,邮政通信虽没有中断,但邮运时限频次难以保证。邮票工作受到强烈冲击,陷于混乱局面。新中国成立17年来邮票工作取得的成绩被全盘否定,邮票工作的正确指导思想和集邮活动受到批判,邮票工作的正常秩序被打乱,邮票志号被取消,代之以无编号邮票,即“文”字邮票。1967年8月实行军管,随后撤销邮票发行局,并发生了销毁邮票档案和邮票的事件。1970年1月,邮电部撤销,邮政与铁道、交通合并,成立新的交通部。8月,交通部发行编号邮票。1971年9月,随着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邮票工作才略有转机。1972年恢复邮票出口业务,成立中国邮票出口公司,恢复邮票发行局,1973年恢复邮电部。编号邮票题材有所拓宽,但仍发行一些带有“左”倾色彩的邮票。“文化大革命”后期,随着1975年的全面整顿,全国经济形势刚显好转,却由于“批林批孔”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开展,全国再度陷入混乱。这一时期的邮票工作既有好转,又有反复。一方面,进一步理顺邮票管理体制,恢复邮票志号,发行反映整顿成果及宣传各项成就的邮票,另一方面也发行了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所谓新生事物邮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由于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改变,邮票工作在前进中也出现徘徊。1978年在揭批“四人帮”中,进一步明确邮票工作指导思想,邮票题材呈现多样化,邮票工作有了较大进步,并全面恢复集邮业务。

  本卷揭示了“文化大革命”对邮票工作的干扰破坏,也反映了广大干部职工在极其困难的环境里,为邮票工作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从1966年5月至1978年12月,我国共发行邮票120余套,还发行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记录了我国邮票事业走过的这段曲折历程。本卷根据社会历史发展和邮票工作的实际情况,共分6章。对“文化大革命”中邮票志号的变化、邮票名称、发行日期、撤销发行邮票的原委等集邮界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的谜案进行了客观而较详实的叙述。

  “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由于当时处于动乱,一些档案资料未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给研究这段邮票工作的历史造成困难。在编撰本卷过程中,查阅了可能查到的有关邮政、邮票档案,走访了尽可能多的当事人和知情者,反复进行考证,去伪存真,整理编撰。但由于缺乏史料和经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3年7月

显示全部后记

  《中国邮票史•第八卷》由吉林省邮电管理局(1999年改由吉林省邮政局)承编。1997年3月成立编委会,1997年5月开始运作。全体参编人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以严谨求实、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投入编纂工作。

  为了掌握确凿的史料,撰稿人先后到中国邮票博物馆,国家邮政局邮电档案馆、邮票印制局、吉林省档案馆、长春市图书馆等处查阅档案资料。采访邮票设计、印制、管理、集邮等专家学者和邮电部、邮电部军管会老领导,共30多人。召开了5次专题座谈会。查阅党史、国史、邮电史、邮票史、集邮书籍等20多册。并对各种史料进行归纳整理、考证鉴别,选用最可靠的历史材料进行编写。

  本卷撰稿采用专题研讨、分散写稿、集中统稿的写作方法,于1999年3月完成试写稿。6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并送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张树军、原邮电部和邮票发行局领导、专家学者宋兴民、、张庆瑞、张忠恕、吴凤岗、胡誉淳、邓连普、沙子芬、卢天骄、吴建坤、张克让、潘可明、刘硕仁、万维生、李印清、许彦博、任宇、李大玮、杨白子、邓锡清、冯鸣举、夏中东、董纯琦,集邮界知名人士刘广实、常增书等审稿。在此基础上,书稿于2000年4月经第八卷编委会审查通过送审稿,经《中国邮票史》的主编等多次审议后再次修改,于2000年8月完成终审稿。本卷第一、三章,附录三、四、后记,由王大成撰写;第二、六章、附录一、二,由魏裕民撰写;前言、第四、五章由温福林撰写。全卷由王大成统稿。

  本卷在编写过程中,在《中国邮票史》编审委员会和部邮电文史中心领导同志的关怀、支持下,《中国邮票史》主编孙少颖、副主编朱彤具体参加研讨与指导。吉林市、德惠市邮政局为撰稿人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为本卷撰写给予指导、帮助的部门、单位和专家学者,深表谢意。


                  《中国邮票史•第八卷》编辑委员会

                         2003.10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中国邮票史•第八卷》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主管部门1966年5月―1978年12月发行的全部邮票和邮资信封明信片等。全书叙述以邮票为中心,侧重于选题的由来、审批程序、图案设计、印制过程及发行过程。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章 邮票工作受到冲击

 第一节 十七年邮票工作成就被否定

 第二节 邮票发行计划被打乱

   一、特种邮票中断发行

   二、完成设计的邮票未获批准

   三、获准发行的邮票未能发行

   四、确定发行的邮票出现周折

 第三节 邮票题材内容和设计手法发生变化

   ―、没有体育竞技画面的体育邮票

   二、带有“文革”色彩的人物邮票

   三、再度发行领袖像邮票

   四、首次发行“毛主席语录”邮票

 第四节 停办集邮业务


第二章 邮票工作陷于混乱局面

 第一节 邮票管理规章制度被打破

   一、邮票志号的取消和“文”字邮票的产生

   二、邮票发行管理体制的改变

   三、邮票发行秩序的混乱

   四、暂时停售四种邮票

 第二节 邮票选题和题材选定方式被打乱

   一、邮票选题变化不定

   二、“文”字邮票的前十三套

   三、“文”字邮票的后六套

 第三节 多套邮票被撤销发行

   一、同时撤销发行的“全面胜利”和“题词”邮票

   二、撤销发行的“小一片红”邮票

   三、撤销发行计划的“井冈山”邮票

 第四节 设计简单化、口号化的“文”字邮票

   一、设计风格“红海洋、大票幅”

   二、图案设计“两多一少”

 第五节 动乱中的邮票印制

 第六节 库存邮票资料被大量销毁

   一、销毁各地库存邮票

   二、销毁国家库存邮票

 第七节 全面否定集邮工作

   一、举办批判“封、资、修”邮票展览

   二、关闭北京邮票服务部

   三、取消集邮业务


第三章 邮票工作出现转机

 第一节 邮票管理工作开始好转

   一、调整邮票管理体制

   二、启用编号邮票的编号办法

   三、改变邮票审批程序

   四、停售、停用部分邮票

 第二节 邮票题材有所拓宽

   一、建设成就题材增多

   二、体育运动题材重复出现

   三、纪念重大事件题材扩大

   四、古代文物题材再上邮票

   五、动物题材重返邮票

   六、妇女、儿童题材得以恢复

   七、反映“铁人”精神的人物题材

   八、带有“左”倾色彩的邮票选题

 第三节 邮票设计重新注重艺术性

   一、采取多种艺术手法和艺术形式设计邮票

   二、仍有简单化模式化表现

 第四节 邮票印制采用新工艺和新材料

 第五节 恢复邮票出口业务

   一、成立中国邮票出口公司

   二、逐步恢复和扩大邮票出口业务

   三、恢复展销中国邮票



第四章 邮票工作明显好转和反复

 第一节 邮票管理工作有所加强

   一、理顺邮票发行管理体制

   二、恢复纪(J)、特(T)邮票志号

   三、再次改变邮票审批程序

   四、重申禁用印有林彪像和文字的邮票

 第二节 邮票题材有所宽松

   一、体操运动题材

   二、杂技艺术题材

   三、绘画艺术题材

   四、武术题材

 第三节 宣传各项成就的邮票

   一、四届人大会议邮票

   二、经济建设成就邮票

   三、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成就邮票

   四、纪念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一百周年邮票

 第四节 再度发行反映文革运动的邮票

   一、反映“批林批孔”运动的邮票

   二、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所谓新生事物邮票

   三、配合“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邮票

   四、反复发行开展“学大庆”、“学大寨”运动的邮票

   五、邮票设计又一次流于公式化、概念化

 第五节 更新改造邮票印制设备

   一、增加新设备

   二、改造老设备

   三、邮票印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尝试



第五章 邮票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第一节 在揭批“四人帮”中邮票选题的新拓展

   一、缅怀革命领袖逝世周年邮票

   二、革命英雄和革命烈士邮票

   三、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周年纪念邮票

   四、纪念重大事件邮票

 第二节 邮票设计未能摆脱“左”的束缚

   一、邮票图案仍套用“大批促大干”模式

   二、邮票图案仍有“文化大革命”的痕迹

   三、选用邮票设计图案心有余悸

 第三节 邮票工作明显进步

   一、对邮票工作具有拨乱反正意义的报告

   二、1978年邮票题材多样化

   三、试行“开门办邮票”

   四、理顺邮票审批程序

   五、全面审查建国以来发行的邮票

 第四节 采用新技术印制邮票

 第五节 全面恢复集邮业务

   一、恢复国内集邮业务

   二、加强国际间集邮业务往来


<STRONG>第六章 普通邮票及邮资封片

</STRONG> 第一节 普通邮票题材随政治形势而变化

   一、“革命圣地”图案普通邮票

   二、经济建设图案普通邮票

   三、工农兵和“革命圣地”图案普通邮资封、片

 第二节 普通邮票发行秩序一度混乱

   一、无编号普通邮票

   二、分期发行的普通邮票

   三、一些邮票审批程序打破常规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邮票一览表

附录三 邮政资费表

附录四 文献选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