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唯天为大——建基于信念本体的董仲舒哲学研究

分享到:

定价:¥27.00

  • 出版时间:2003年12月
  • 页数:515页
  • ISBN:7-100-03891-X
  • 主题词:基于信念本体董仲舒哲学研究
  • 人气:173

显示全部后记

  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就像百姓人家的年夜饭,应该是一席盛宴,值得精心准备,完全可以称得上倾尽心思之作。至少从主观良心上,应该这么去想。至于水平的高低、成绩的好坏,能否取得认同或称许,则是另一回事,那要有待于别人的评判。

  哲学是一瓶醇厚浓烈的酒,让人痴迷,让人沉醉。正是这部论文,让我在复旦宿舍的那张单人床上辗转反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眠之夜。从论文的酝酿之日起,许多时候我都感觉到,不是我主宰思想,而是思想在左右着我。不断涌现的ideas,新的构思甚或换一种措辞,都曾引发过我在万籁俱寂之时,浮想联翩,起卧疾书。放弃不写吧,觉得可惜;写吧,又需要更长时间的进一步思索,免不了再受折腾。为一点发现而兴奋,被一句要害所刺激,其中的酸甜苦辣,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是难以领会的。思的煎熬与痛苦常常使我多么渴望有一天能够真的变成一根被风摇曳的芦苇。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才确凿地意识到哲学研究绝不是纯粹的知识论,而一定已经与人的生命性情相连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远非逻辑认识论所理解的那么简单。三年的博士生活,足足让我体会到了读书尤其是读哲学的有趣和无奈。在日益浮躁的世道里,哲学在一部分人眼里已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臆说,而在另一部分人那里则毋宁已成为思想超越与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甚至还被溶入了自己的全部人生。

  大学时代,我所学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硕士期间转向了西方哲学,读博士时又选择做中国哲学、中西比较的研究。饶有兴趣的是,个人的这一求学经历恰好暗合于今后时期中国思想的发展走向。而所感叹的只是自己才学的粗陋和定力的浅薄,难以应付由大好历史机遇所带来的挑战。记得我的父亲,一个普通的中国百姓,在弄明白了我论文的大体意图后,曾意味深长地说:“看来,老祖宗一时还丢不了!”这足以令我欣慰,也更加坚定了我立足中国、立足生活世界进行哲学追寻的信念。同时,从这句话里我也琢磨出,只要中国的人种不灭,中国人的血脉里就一定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传统情结在激荡、在飞扬。而这恰恰又是哲学研究所必须正视的。

  在我完成博士学业的过程中,无数的人们曾给予过关心、鼓励甚或实际性的支持与帮助,值得我永志于生。导师谢遐龄教授的耳提面命与随心点拨,对我的启发和影响,极为深刻而又富有转折意义,本书中的一些论点甚至就是恩师思想的延伸和发挥。同时,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孙承叔教授、俞吾金教授、刘放桐教授、潘富恩教授、黄颂杰教授、张汝沦教授、王雷泉教授、张庆熊教授、汪堂家教授、徐洪兴教授等诸多师长的谆谆教诲,也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始终难以忘怀的还有,那些能够经常与我一起,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对不同话题进行沙龙式讨论或激烈争辩的许多博士同学。思想火花的碰撞与灵魂心性的沟通,曾让我收获过无数次的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也将永远留给我无尽的回味与思忆。我一直坚信,复旦大学的那种开放自由、海纳百川的学风,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哺育出优秀的科学家和卓越的思想家。

  学术研究是冰冷的事业,基础学科的研究尤为如此。为在博士毕业之前能向长时间的学生生涯作出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我对论文的撰写,一方面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斟字酌句,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另一方面也始终有一种尽快完成、早点了结的愿望,总期待着那种如释重负、飘然若仙境界的出现。

  现在,当我完成论文的最后一段文字时,推开窗,迎接我的是一个盎然生机的世界,遍地的阳光和满眼的绿彩扑面而来,湛蓝蓝的天际挂出几朵如棉的闲云,白玉兰花绽出灿烂的笑脸,热情地给我送上春天的问候。我张开双臂,终于又开始拥抱生活的美丽。

                       余治平

                   2001年4月,复旦,上海

  斗转星移,时迁事易。2001年春,就在写成博士论文之后,我再一次面临毕业就业的选择,在诸多诱人的工作去向中,我毅然决定告别仕途,弃政从学,于是便开始了另一种人生生活。由政府部门而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由国家公务员而学生而教师、研究人员,由复旦大学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事其境其情,颇有变数。短短两年时间内所浓缩的风云变幻与人世沧桑,没有相同阅历的人往往是很难体会的。

  记得在博士论文评审、答辩的时候,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文中涉及的本体及信念本体问题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尽管当时的我还不能给出一个圆满的答复,但却由此引发了我对本体论问题的执著追寻。走出复旦校门之后,在最初的那一年时间里,我几乎一直陷入对本体论的沉思。于是,便有了那本《哲学的锁钥——源于本体论的形上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成都)。显然,这本书中的诸多观点已从《唯天为大》走出很远。然而,还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对本体论的探讨远还没完,我还有许多话要说。我发现,哲学的心魂是本体论。本体论的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吸引着我。正是本体论,让我走进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哲学天地。所以,我由衷地感谢参加我博士论文评审、答辩的各位专家、学者。

  尽管眼下的北京已是春天,但仍觉得寒意料峭。于是,我总不免抬头遥望千里之外的南国,那里早该是一片姹紫嫣红了!太平洋的西海岸,江的妩媚与街的缤纷,总让人百般流连。飘逸飞舞的楼宇,流光溢彩的夜,还有那行色匆匆的一拨拨人群,勾勒出一座城市蒸蒸日上的万千气象。博士论文付梓之际,令我无法忘怀的是交大“985工程”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资金赞助。所以,我要向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各位领导和学术委员会的专家、教授致以谢忱,正是他们对学术青年的鼎力支持才使得原本静静躺在我书房里的这一博士论文现实地走向了它的读者。此间,哲学研究所所长王平教授所给予的极大关切与热情鼓励尤值记念。

  从投稿,到审稿,到签约,到定稿,直到最终成书、发行,这本博士论文已在出版社里横跨了三个年头,这期间商务印书馆的责任编辑王希勇博土,给予了主动而周到的关心,并提出过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余治平  又记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3年春,北京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余治平,男,1965年11月岀生于江苏省洪泽县。1988年获东南大学经济学学士,1997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硕士,2001年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并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主要著作有《哲学的锁钥——源于本体论的形上之思》、《中国的气质一一发现活的哲学传统》,在中、英文学术刊物上发表论作30余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对董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以“信念”作为董学的本体,进而把“信”确定为“天”,以“天”为董学的立足点。作者认为,天道本体始终活在中国人的信念世界里,中国人信天甚于信自己,董学中的本体思想于是在作者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阐发。

显示全部目 录

导 言

<STRONG>      第一部 天如何能够成为人心信念本体

</STRONG>第一篇 哲学视野下的本体追寻——宇宙本体、知性本体、生存本体与信念本体

 1.1 本体与本真、本无、本心

 1.2 传统西方哲学的知性本体

 1.3 生存论的突起与本体论的解构

 1.4 安身立命的信念本体

 1.5 天:董仲舒哲学的信念本体

 1.6 天的信念仍然活在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第二篇 汉初的时代、学术与儒学的新使命

 2.1 汉帝国的初建

 2.2 学术的复苏与再度繁荣

 2.3 百家争鸣之后的大融合——以《吕氏春秋》、《淮南子》为例

 2.4 董仲舒:“天人三策”与《春秋繁露》


第三篇 崇天、敬天、畏天:儒学立场上的信念本体

 3.1 作为宇宙总体结构的天道

 3.2 人性化与伦理化的天道

 3.3 唯天为大:对信念本体的尊崇与敬畏


<STRONG>      第二部 作为信念本体之天的哲学建构

</STRONG>第四篇 阴阳五行的哲学提升

 4.1 阴阳之道:尊卑、经权、合别与中和生成

 4.2 五行:位次顺逆与比相生、间相胜

 4.3 以五行推阴阳及其与天、地、人的整合



第五篇 性情形上地位的最初确立

 5.1 董仲舒对性情的形上建构:以阴阳释性情

 5.2 性情与善恶:性禾善米说

 5.3 “中民之性”与王道教化的作用

 5.4 儒学哲学的特有门径:性情形而上学


第六篇 物莫无邻、以类相召的感应思想

 6.1 感应思想之源流考略

 6.2 董仲舒感应思想的基本内容

    6.2.1 天道各以其类动

    6.2.2 由阴阳性情而感通

    6.2.3 人副天数

    6.2.4 求雨、止雨之术

    6.2.5 因五行而用事

 6.3 祥瑞灾异之说与谶纬及其历史影响

 6.4 沟通与感通:从理性逻各斯到感性想像力


<STRONG>      第三部 天道信念向生活世界与历史哲学的渗透

</STRONG>第七篇 天人相与之际的伦常世界

 7.1 董仲舒的“五常”之道

    7.1.1 “天,仁也”与“仁,天心”

    7.1.2 仁在爱人,义在正我

    7.1.3 礼:继天地,体阴阳

    7.1.4 莫近于仁,莫急于智

    7.1.5 正道、修理与“利以遗民”

 7.2 孝:源自于天的人世序则

 7.3 名:顺于天,生于真

 7.4 “治身不敢违天”与儒家的性教育思想

 7.5 德莫大于和,道莫正于中


第八篇 终始转移的历史哲学观念

 8.1 “十如更始”与数的宇宙生成论性质

 8.2 终而复始、穷则返本

 8.3 时间与历史、与生活世界


第九篇 帝国政治哲学与圣王行动指南

 9.1 “王”之新解:“王道通三”与“王者配天”

 9.2 帝国政制建构的基本法则:“官制象天”

 9.3 为政之本:“任德而不任刑”

 9.4 经权、常变的政治辩证法

 9.5 董仲舒的重民思想与治民理念

    9.5.1 君为民心、民为君体

    9.5.2 “先富之而后加教”的治国路线

 9.6 关于“大一统”的考辨


余 论 关于董学的未尽话题

 1 董仲舒与春秋公羊之学

 2 董学的圣、王之合与新儒学批判

 3 从“大三角”、“两张皮”到“熔入一炉”——董仲舒思想对重构中国哲学的启示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