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胜同志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任务繁重,但他重视学术研究,于课余与刘春蕊同志合著《落日的挽歌——19世纪晚清对外关系简论》一书,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甚属不易。
有清一代的对外关系,尤其道光二十年的鸦片战争之后,较之其他王朝繁多、复杂,所涉及的不仅是政府间的正常交往,还有诸如被侵略与抗争之类的问题。本书即是从这两方面来阐述的,既体现清政府与东西方国家曾经存在的正常交往,又突出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包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清政府既屈服于西方侵略者的威力,也有所抗争的事实。相对而言,19世纪后期更多是论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应对,于其他交往关系较少着墨。不过作为一部简史,还是清晰地勾画了19世纪清政府与英、俄、法、德、日等国关系嬗变的脉络。
作者在撰写本书时,注意做学术史的研究,基本上掌握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加以研究、分析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作为中外关系史,如果能更好利用外国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当会使本书更为完善。
龚书铎
2003年4月
19世纪的中国仍然处在清王朝的统治之下,但是,此时的清王朝开始走下坡路,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再显现了。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政权。如果从1644年清军入关进入北京建立政权算起,到1912年宣统逊位,它经历了10任皇帝,统治了268年。尽管清朝仍然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但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来说,它的汉化程度是非常高的。也正是如此,它才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同时,由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在清朝发展到极致,因而也就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当清朝沉浸在“康乾盛世”和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自我陶醉的时候,欧洲各国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政权国家并已开始进行工业革命。而且,欧洲各强国也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坚船利炮在世界各地从事殖民活动,为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掠夺原料和开拓市场。1840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由此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从时间上来讲,19世纪的清朝大体上经历了嘉庆(1796—1820)、道光(182l—1850)、咸丰(1850—1861)、同治(186l—1874)、光绪(1875—1908)五任皇帝。
1793年,随着大英帝国的代表马戛尔尼的东来,东西方两个帝国在世纪之交之时相遇了。在会见英国使者时,乾隆皇帝高傲地说,中国“物产丰盈,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然后就把马戛尔尼打发回英国了。然而,英国寻找海外市场的决心并没有放弃,1816年,英国又把阿美士德派到了中国。同马戛尔尼一样,阿美士德又被嘉庆皇帝撵走了。在通过外交的手段无法打开中国大门的前提下,1840年英国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在武力的威迫下签订了晚清历史上同西方国家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也由此开始了屈辱的外交过程。割地、赔款、开口通商也随之而来。道光皇帝天真地认为,有了《南京条约》,大清帝国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事实却并非所愿,他一直到死也没有醒悟。1856年,英法联军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是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权益,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便证明了这一点。
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中外力量的联合,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为自身的统治考虑,清朝也开始了学习西方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与此同时,由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加紧了对海外的殖民侵略,中国也由此出现了边疆危机。在处理这些危机的过程中,由于国力衰弱和政策上的失误,清朝对东西方列强一再地妥协退让。先是日本吞并了琉球,继之法国又把越南变为它的保护国,英国又占领了整个缅甸并把缅甸变为自己的合法化殖民地,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使朝鲜脱离了中国,从而为日本以后吞并朝鲜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日本由于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其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开始膨胀,对外扩张侵略的野心也随之增长。1894年发动了对中国的甲午战争,并在1895年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空前的《马关条约》。该约的签订,一方面预示着日本在东亚的崛起,远东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又昭示着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
《马关条约》的签订,尤其是割让辽东半岛,危及到了俄国在远东和中国的利益。由此,俄国联合其在欧洲的盟友德国和法国进行联合干涉,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又归还给中国。三国干涉还辽,表面上是中国收回了辽东半岛,但实际上却拉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在此后几年中,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强租旅大,把长城以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把两广、云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又强租威海卫,把整个长江流域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也趁机把福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列强环伺,中国岌岌可危。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以义和团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都纷纷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救亡图存的活动。然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是不能容忍中国人民进行反抗的,它以“保护侨民”、“捍卫文明”为借口,悍然发动了新的对华侵略战争。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城。中国是带着满身的耻辱进入20世纪的。1901年9月,清朝与西方11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0世纪初,在经历了重大的打击后,清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了晚清新政的改革,但随着在1908年光绪和慈禧的相继死去,其改革也不了了之。实际上,进入20世纪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刺激下,表现得空前尖锐和激烈,尤其在同盟会成立后,随着国内各地武装起义的出现,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演化成燎原之势,最终在1911年汇成势如破竹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国开始了新的历史。
本书的撰写分工情况是:于建胜,第一章至第四章;刘春蕊,第五章。最后由于建胜统稿。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吸收了同行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有些地方未能一一注明,在此特向他们表示感谢和歉意。
我非常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龚书铎先生,他在百忙之中欣然同意为本书作序,使拙著增色不少。感谢钱国旗教授、于殿利博士真诚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所有关心我们的朋友们。
由于我们学识有限,在观点上,材料的分析使用上难免有误,敬请同行不吝赐教。
于 建 胜
2003年3月于青岛
本书是一部晚清对外关系简史。作者选取19世纪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论述了西方列强(包括日本)对中的侵略与欺凌以及清政府的应对与抗争的历史过程,从一个侧面提示了近代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设社会的历程。本书对于人们了解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关系嬗变的历史有一定帮助。
第一章 晚清政府与西方的早期交往时期
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和清朝政府的“闭关政策”
1.地理大发现
2.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活动
3.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以及管理外人的有关章程
(1)广州通商制度
(2)管理外商章程
(3)“番妇”来华引起的风波
二、中英关系
1.中英两国的早期接触
2.马戛尔尼使团岀使中国
3.阿美士德使团岀使中国
4.澳门事件
三、清朝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1.清朝与法国的早期关系
2.清朝与德国的早期关系
3.清朝与美国的早期关系
4.清朝与俄国的关系
(1)中俄的早期交往
(2)俄国在清初的两次使华
(3)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订立
(4)中俄《恰克图条约》
(5)土尔扈特的西迁及其回归
5.朝贡体制与中外关系
(1)朝贡体制下的外交模式
(2)清朝对西方的无知和反应
第二章 晚清政府的灾难与痛苦并至时期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1.英国对中国倾销鸦片及其危害
2.林则徐禁烟和积极的对外政策
3.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1)《南京条约》的签订
(2)《虎门条约》的签订
(3)《望厦条约》的签订
(4)《黄埔条约》的签订
4.澳门的丧失
二、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1.西方对华侵略的不断扩大
(1)鸦片走私
(2)掠卖华工
(3)海盗活动
(4)霸占租界
(5)传教士的侵略
2.战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第三章 晚清政府屈服于西方武力的时期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外关系
1.英法等国策划对华战争和“修约”要求
2.战争的导火线——“西林教案”和“亚罗号”事件
(1)“西林教案”
(2)“亚罗号”事件
3.《天津条约》的谈判及签订
4.《北京条约》的谈判及签订
二、晚清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开始结合
1.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条件的成熟
2.中外力量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三、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
1.设立的背景和原因
2.总理衙门的成立及其组织机构
四、西方列强在华实施“合作政策”
1.“合作政策”提岀的背景
2.“合作政策”的内容
3.“合作政策”的体现
(1)阿思本(Sherard Osborn)舰队事件
(2)白齐文事件
第四章 晚清政府的抗争与尝试走向世界的时期
一、中俄关系
1.中俄西北勘界
2.俄、英在中国南疆的矛盾
3.中俄修约
4.中俄关于新疆伊犁问题的交渉
(1)新疆和伊犁问题的由来
(2)海防塞防之争与左宗棠收复新疆
(3)崇厚出使俄国和《里瓦几亚条约》的订立
(4)曾纪泽出使俄国改订《伊犁条约》
二、中法关系
1.中法修约
2.天津教案与法国的对华战争阴谋
3.中法战争
(1)中国与越南间的传统关系
(2)法国入侵越南和《中法新约》的订立
三、中日关系
1.《中日修好条约》的签订
2.日本岀兵台湾及《北京专条》的签订
3.中朝之间的“藩属”关系
4.日本吞并琉球
四、中英关系
1.中英修约谈判及《中英新定条约》的签订
2.“滇案”和《烟台条约》的订立
五、晚清政府走向世界的尝试
1.赫德使团游历欧洲
2.蒲安臣使团游历欧美
3.玛斯使团岀使葡萄牙
4.郭嵩焘岀使英国
第五章 晚清政府受辱于东西方列强的时期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远东格局的变动
1.晚清政府对朝鲜的干预政策
2.日本的战争准备与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
3.清政府消极的应战措施及妥协的外交活动
4.《马关条约》的谈判及订立
5.《马关条约》在国内外引起的反响
二、德国占领胶澳及远东国际关系的变动
1.德国占领胶澳
2.中德交涉及《胶澳租界条约》的订立
三、19世纪末期的中外格局
1.英俄争夺对清政府财政控制权的斗争
2.英、美、日等国对戊戌变法的干预
3.西方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外国侵略者在华争夺铁路投资范围的斗争
(2)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四、《辛丑条约》的订立
1.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及其破产
2.《辛丑条约》的谈判及订立
五、日俄战争
1.日俄谈判破裂及战争的爆发
2.中国严守“局外中立”
3.《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
参考文献和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