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

分享到:

定价:¥25.00

  • 出版时间:2005年01月
  • 页数:445页
  • ISBN:7-100-03926-6
  • 主题词:农民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乡镇企业
  • 人气:146

显示全部前言

  人们常说,与改革前相比,中国出现了惊人的繁荣与进步。我赞同这个看法。然而,我试图通过一项农村工业发展的研究来说明,历史没有被1978年切断,改革前的中国与改革后的中国之间有一座精致漂亮的桥梁。我研究这两段历史之间的桥梁,说明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就来自改革前原有的、被普遍认为是失败了的基层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组织。一座原先用千百万人的生命建造起来的社会主义桥梁,为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繁荣昌盛铺平了道路,也为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治稳定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专业是世界政治,以研究和教授比较政治体制为生。却因早年在陈翰笙先生门下读硕士学位,早有“青出于蓝”、做点中国农村研究的弘愿。陈先生也并不专做农村研究,却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率领薛暮桥、孙冶方等当时的年轻人做过出色的农村调查,取得了迄今仍有重要学术意义的成果。

  我于1993年初开始认真研究中国农村,1995年底结束,1996 年4月写成了这本书,迄今已近十年。书的原文是英文,为我在美国赚得了博士学位。因为观点不同于主流,答辩后立即获得了美国一家大出版社的出版合同。但回国后发现情况变化非常快,便一直踌躇到今天仍未付梓。用英文写本书很不易,此生大约就此一次,我想还是等乡镇企业的变化进程结束后,证明自己的观点仍有价值,做了应有的完善,再在美国出版。如果结论经不住时间考验,对知识没什么贡献,也就可以无悔地放弃。出版一本经不住时间考验的书,没什么意思,也愧对自己的老师们。回国后,有同事听到我的观点,认真地指出其与官方政策相左的危险,我也就打消了出中文版的念头。此后忙于授课,研究兴趣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认为“民主迷信”是个极有趣的事,就把这部书稿束之高阁,印象逐渐淡了。

  到2002年,随着乡镇企业的进程进入尾声,“三农”又成了举世关注的严重问题。我才想到,自己十年前的研究仍有不错的现实意义,可能对专业研究农村问题的人有所启发。同时,在美国各大学图书馆里读过这部书稿的朋友也多了,反馈是积极的。因为书的现实意义,他们鼓励我首先出中文版,并且补充一个对乡镇企业私有化过程的总结。而今,中国的出版业呈现空前繁荣。恰逢北京因“非典”(SARS)肆虐而停课,有时间为这本书做些补充。光阴似箭,让这部书稿“与时俱进”已经不可能了,况且脱离农村研究已久,我已无力详细修订原稿。主要是根据最近一年的实地调研,增加一章对乡镇企业消亡的评论,完成一个夙愿。

  当然,出版这本书不仅为了满足私愿。通过一项具体的农村事务研究,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学界主流的抗议,直指当前经济学界的“私有化”迷信和政治学界的“海选”迷信。

  还应当说明,本书前后的语言风格有较大差异,是因为我用中文思考和写作比用英文思考和写作熟练得多。从欠流畅的英文再翻译成中文,很难抹去欠流畅的痕迹。

  能够完成这本书,我首先要感谢哈佛大学Elizabeth.J.Perry的悉心指导。作为论文委员会的主席,她阅读了我的英文版博士论文的每一稿,仔细到为我一句句地订正语法、句型和用词。回国这么多年,自己除了继承她对学生的认真负责精神,在学术上没什么成就,愧对导师。感谢我的博士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三位其他成员,即加州伯克利大学的Robert Scalapino、Lowell Dittmer和Thomas Gold。感谢犹他州立大学的童燕齐,当初与这位老同学的讨论是激发这条思路的最初因缘。特别感谢中央党校的刘德喜,这位老同学邀我参加一项资料收集工作,为我去全国各地实地调研提供了重要帮助,并为我提供了他收集来的全部资料,构成了我第二手资料的重要来源。后来,这些资料的大部分录入他主编的两卷本《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感谢康奈尔大学的段宏和哈佛大学的尚英为这本书的翻译、资料、图表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老朋友杨学军为本书出版耗费的心血。感谢为我进行实地调研提供帮助的所有企业家、政府官员、农民、工人和学者。感谢一切为此书的出版提供帮助的朋友,特别是商务印书馆的领导和编辑们。缘起不灭,大家的情谊永在我心里。

  能完成这本书,归根结底,应当感谢陈翰笙先生。作为我学术生涯的第一启蒙人,他启发了我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兴趣。这本书题献给中国学界共同的“翰老”,学生以此向恩师表达永远的敬意。

  当然,作者为此书的观点,乃至书中所有的错误和疏漏负全部责任。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作者自述

  潘维,饥荒时生于京郊某村,长期在海内外游学。闲云野鹤之性,述而少作,好为人师。故回村教书。居山侧、河畔、湖边。此《农民与市场》外,尚有《法治与民主迷信》文集一册,皆不入(潮)“流”。本村久有宽厚包容之风尚,不以为忤,幸甚。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政治学的经典文献早已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同爆发农民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因果关系。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中国的市场化在农村没有引发普遍的农民抗议运动,反而促成了中国特有的“乡村工业”。而且,新兴的乡村工业也没有催生早期欧美式的工人运动。相反,市场化时代的小农为中国的繁荣和稳定做了重大贡献。为什么?
  潘维以市场化为框架,以中国农村工业的兴衰史为主线索来研究当代农村。他指出,在市场化过程中,中国基层政权承担了国家不可能承担的责任,为中国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一座精致的桥梁,扮演了市场中介的角色。在甚层政权的带领下,亿万农村人以小型农村集体为单位,扶老携幼闯荡工业市场,保障了自身的安全,赢得了全世界市场对手的尊重,换取了本地社区的文明与进步,乃至全中国的稳定和繁荣。
  一个地区的基层政权能否扮演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介,决定这个地区的农民在市场中的命运。农民在市场中的不同命运则决定中国社会的现状。潘维指出,基层政权能否发挥市场中介作用,取决于继承回归家庭耕作之前的基层政权组织形式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于农村社区的凝聚力,也在于国内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于中国农村问题,学界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主流思路,视基层政权为农民贫困的原因,号召通过“转制”、“海选”、“费改税”来削弱基层政权。另一个是此书表达的思路,即视基层政权为农村社会的脊梁,认为农民、农村社区、农村基层政权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所以号召信任、加强、和改善基层政权。
  潘维警告说,抽掉了基层政权这根脊梁,农民就会重新沦落成一盘散沙,变成亿万条蠕虫,积累贫困;农村社会就退化,甚至变成不安定因素的沃土。继承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的传统,在基层政权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农民是千万条龙,是中国现代化列车的发动机。

显示全部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绪论

  一 农村集体,乡镇企业及产权

  二 全书章节介绍

  三 资料来源


第二章 市场化与农民

  一 国家与社会两分法

  二 “市场化”框架里的农村基层政权

  三 市场化与市场中介


第三章 农村的社会主义传统

  一 公社企业的兴衰

  二 社队企业的兴起

  三 社会主义传统

  四 “河边”的危机

  五 小结


第四章 进入市场的农民——输家

  一 仁寿事件

  二 失败的中介

  三 生产责任制、农村干部、乡镇企业及市场化

  四 小结

  附录:小岗农民访谈录(陈窗 曾德方)


第五章 进入市场的农民——赢家

  一 争夺工业资源

  二 集体竞争的优势

  三 小结


第六章 同一主题内的变奏曲

  一 关于例外

  二 四种中介模式及其社会结果

  三 苏南地区的私有化躁动

  四 小结


第七章 乡镇企业死了,乡镇企业万岁

  一 “转制”是政策的结果

  二 导致政策的意识形态

  三 乡镇企业万岁


第八章 结论

  一 中国农村“市场化”的政治学

  二 中国农村的未来

  三 本书结论的启示


附录:乡镇企业之后的“三农”问题


文献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