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美学(2004•1/总第一辑)

分享到:

定价:¥32.00

  • 出版时间:2004年01月
  • 页数:320页
  • ISBN:7-100-03957-6
  • 主题词:中国美学bull第一
  • 人气:84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卷首语</STRONG>
</FONT>
  凡是经历过上个世纪80年代上半期那场“美学热”的中国学者,当对那个时候中国大地上美学的火爆情形记忆犹新。如果说,在当时,谈论美学是一种超出学院范围的社会性“学问热情”的话,那么,今天整整一代中国的中青年美学学者便几乎都是这份“热情的果实”。如果说,美学在那时是一门风头浪尖上的“显学”,那么当时的各种美学书刊就几乎都是“畅销书”了。那时候,美学在中国有太多的荣耀:不仅有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等大师级美学家,不仅有动辄印量数万的美学专著和教科书,而且有各种专门的美学刊物,比如《美学》、《美学论丛》、《外国美学》、《美学评林》,比如《美学文摘》、《美学文献》、《美学译文》、《世界艺术与美学》、《美育》……
  随着“美学热”消退,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十多年间,曾经人头攒动、众声鼎沸的美学领域,渐至冷清。尤其与曾经的喧闹两相对照,今天的中国美学界不仅专门学习者的数量迅速衰减,美学著作的出版和发行困难重重,而且竟到了连一本专业刊物都没有的地步(那些曾经拥有大量专业和非专业读者的美学刊物,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先后停办了)。
  尽管我们对于已经过去的“美学热”所产生的许多问题,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评论和反思,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美学思想遗产、拥有丰富的民族审美和文学艺术传统的文化大国,一门重要的理论学科沦于这样的窘迫之境,肯定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远的不说,仅在20世纪,由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宗白华、朱光潜等一大批卓越美学家的辛勤开拓和不懈努力,中国的美学研究在积极引进、学习和融合西方美学概念、理论及学说的基础上,在探索自身现代性路向、建构符合现代社会文化发展情势和人自身现代精神塑造需要的学科体系过程中,曾经形成许多具体的、很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经过一个世纪的研究积累和理论建构,美学在中国不仅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领域,而且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及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也起了多方面的作用。作为一门与哲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化研究、文学艺术理论与实践等联系紧密而又相对独立的理论学科,及至当前,美学研究在中国不仅涉及内容相当广泛、学科分支较为齐全,而且各种美学研究活动及其成果对哲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化研究、文学艺术理论与实践等诸学科研究的深化也具有积极的影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学者在深入反思、检讨美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经验过程中,也越来越关注美学研究的学术地位、理论建构价值及学术发展方向等问题。近些年中,一方面,中国美学界的许多学者开始沉静下来,认认真真地在学术范围内讨论问题;另一方面,美学的理论思考本身也开始走向一个新的层次,人们在力求学术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超越既往成果,以便打通中国美学与世界对话的新的路径。
  显然,无论面对历史,还是站在今天、朝向未来,没有美学专业刊物这一现实,都令人十分遗憾。
  创办《中国美学》,正是为了弥补这样一个遗憾。我们寄希望于这份纯专业性学术刊物的,不仅是它可以为中国美学学者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一个高层次、专门的园地,而且它能在日积月累中真正为中国美学的学术发展、深化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积累。为此,我们强调:《中国美学》着眼持久的学术积累,倡导深入的学术研究,强调严谨的学术规范,提倡学术包容性和多样性。也因此,《中国美学》将采取民间编撰形式出版,以尽可能避免非学术因素干扰,坚守学术独立性和纯粹性。
  《中国美学》将主要发表美学及其各分支学科(如美学史、中国美学、西方美学、东方美学、比较美学、文艺美学、科技美学、美育理论等)的最新研究论文,开展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学术讨论。我们希望,发表在《中国美学》上的各种美学成果,能够积极地体现出“六种意识”:一是问题意识,美学研究应强调对各种理论现象的学术敏感,不仅能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且能把问题逐步引向真正深入的专门研究。即便是“老话题”,也应能够带出新问题,老话新说而不是盘算陈账、原地踏步。二是原创意识,即有必要的学习、借鉴,却不是照搬套用,而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学术新创。特别是,学术原创不应只是某种前无古人式的“理论创新”或“体系发明”,而必须首先体现出必要的知识价值尺度,是一种奠定在严谨学风和深思熟虑之上的理论创造自觉。三是全球意识,即美学研究要放眼世界,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新变相符合;新时代的美学理论要具备与世界对话的内在追求,而不抱守民族偏执、学术自闭。四是中国意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学和美学研究既是面向世界的,同时是有自身文化品格的,要能够积极转化民族思想传统为当代美学研究的有效学术资源。五是历史意识,美学研究及其理论建构不是凭空架构,当代美学、美学研究同样需要在自身历史基础上展开;任何一种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内容的展开,都不可能离开美学、美学研究本身的历史存在,不能没有对历史的必要探究和认识。六是现实意识,美学研究、美学理论不仅应有思辨的深入性,而且应能体现必要的现实文化针对性;美学研究不能只是深藏象牙塔中,而应面向文化现实、当代人的生存实际进行积极探索。特别是,当代中国的美学研究更应面向当代中国文化、中国审美和艺术的实际,以理论探索的方式真正深入地阐释和把握当代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审美和艺术的创造性发展需要。
  作为一份纯学术刊物,《中国美学》的生命当然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有良好的办刊初衷。因为很显然,能够保证并持续维护《中国美学》生命力、提升并不断壮大它的生命质量的,终究还是中国美学界广大学者的努力与支持,是中国美学学术生命本身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衷心希望能在今后的日子里与中国美学界的优秀学者携手,共同把《中国美学》办好。我们也最热忱地期待着,《中国美学》不断有机会发表中国美学学者最富学术新见、最具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
  美学注定不会是热门学科。美学研究注定要在沉静中耕耘、收获。《中国美学》惟望成为中国美学学者种植思想种子、收获学术果实的百花之园。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FONT size=3><STRONG>《中国美学》</STRONG></FONT>
<STRONG>
主 编</STRONG>
   汝 信 王德胜(执行)
<STRONG>
编辑委员会委员</STRONG>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杰 王 政 王德胜 汝 信
   刘纲纪 朱立元 宋生贵 李泽淳
   辛景亮 周均平 罗筠筠 胡经之
   柯汉琳 高 楠 聂振斌 曾繁仁
   韩德信
<STRONG>
特邀编辑
</STRONG>   李庆本 薛富兴
<STRONG>
责任编辑</STRONG>
   郭 红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这是一份旨在弘扬并重振中国美学的杂志,是一本每年出版二期的纯学术刊物。所收论文,皆为国内当今较活跃的美学界中青年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范围涉及到美学及其分支学科如美学史、文艺美学、西方美学、比较美学、美学理论等,并体现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显示全部目 录

<STRONG>卷首语</STRONG>
<STRONG>
论  文</STRONG>

周 宪 艺术自主性:一个审美现代性问题
陆 扬 论美学现代性
    ——关于波德莱尔、本雅明和齐美尔的联想
徐 岱 自恋主义与美学问题
陶东风 审美化、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批判
<STRONG>
张 法 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STRONG>
章启群 中国美学研究非学术化倾向的根源
    ——兼谈宗白华与朱光潜美学研究的不同方法及其意义
王德胜 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及其研究的几个问题
    ——兼论宗白华美学的启示
曾繁仁 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与美学的改造
薛富兴 走向科学美学
王 杰 向  丽  殊途而同归
    ——略论20世纪人类学发展与美学思潮的关系
杜书瀛 文艺美学:外运与内因
杨春时 论审美解释的超越性
高 楠 阐释的主体性及超越性
<STRONG>
劳承万 中国“诗性智慧”源头论
</STRONG>王 政 中国岩画人物“羽饰”与巫术“美饰”人类学
聂振斌 孔子的礼乐教化与仁学本体论
潘立勇 朱子“知者乐水”人格审美境界之阐释
邹其昌 “感物道情”与“兴”
    ——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核心问题研究
<STRONG>
王柯平 西方美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STRONG>    ——摹仿论的喻说与真谛
[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先锋派与庸俗艺术

<STRONG>学术短篇</STRONG>

邱瑰华 “以丑为美”与“诙谐纵谑”
    ——韩愈诗歌审美倾向探论
李泽淳 论美的范畴

<STRONG>《中国美学》稿约</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