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史记》语法特点研究

分享到:

定价:¥20.00

  • 出版时间:2007年08月
  • 页数:334页
  • ISBN:7-100-04083-3
  • 主题词:史记语法特点研究
  • 人气:212

显示全部前言

<FONT size=3><STRONG>           说在前面</STRONG></FONT>

  《史记》是我最爱读的伟大著作之一,它的作者司马迁是我最仰慕的学者之一。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曾陈述伟大作品诞生的原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今天我们捧读《史记》,真想接着说一句:“司马迁重刑,完成《史记》!”
  伟大作品的诞生往往都是作者在国家或个人遭到重大不幸之际,受到激励而发愤图强的结果。在十分危难的情况下是没有私利可图的,创作的最大动机往往就是为当代和后世留下一点有益的东西。这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面对种种物质利益、名声权势的诱惑,自当有所警示。不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学术、创作的领域应当是尽可能干净的;创作的动机应当是尽可能纯正的。实事求是、严谨不苟的学风永远不能变。
  司马迁大概没有料到,他用自己的血泪写下的《史记》会受到后人如此喜爱,万世流传,永葆青春,成为中华民族无价的财宝和永远的骄傲。他为之付出了全部才华与智慧的《史记》,不仅为由三皇五帝到西汉的历史人物立下栩栩如生的传记,还是包藏古代社会各方面实情的百科全书。两千年后的今天,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大概都能从它获益,《史记》几乎成为一切学者的必读书。
  我们研究祖国语言特点及其发展历史的学者也不例外。《史记》给我们留下了两千年前祖先们运用的活生生的语言,我们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一个时代的语言为那个时代的作家、学者的创作提供源泉。伟大作品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语言上和广大读者是相通的,这才能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喜爱。《史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语言的极其珍贵的语料,因而受到语言工作者极大的重视。
  另一方面,伟大的作家又会以其对语言的加工和运用,通过自己的作品影响全民语言的提高,推动语言的发展。司马迁的《史记》对汉语就具有这种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我们拿《史记》与《左传》的语言进行比较时,会明显地感受到司马迁在语言运用中对汉语发展所作的贡献。我说这话绝无贬低《左传》之意。《左传》是我一生投入精力最多的作品,它的语言也是十分生动的。但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观察问题不能超越历史的阶段。《左传》起到了在它那个时代推动语言发展的作用,《史记》则在前人的基础上起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本书的几篇文章也许有助于我们看到这一事实。总起来说就是句子成分由比较简单变得比较复杂多样;句子结构由比较单调变得比较丰满完善。正如许国璋先生在为本文写的书评中所说:“他(司马迁)扩展了汉语的句法,使表达受限制的纪录体语言成为流畅丰满的描写体。这位大文学家对汉语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值得一切语言学工作者努力认知的。”当然,推动语言向前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因素和语言自身的规律,但伟大作家及其作品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观察分析《史记》语言特点的过程中,我常常为作者运用语言的力量所震撼,不时发出内心的赞叹。我忘了困倦与劳累,也从未感到思路枯竭,在写作时几乎是欲罢不能。尽管文章还未能充分反映出《史记》的全部语法特点,但老师和朋友们还是给予很大鼓励。杨伯峻师在1983年曾认真审阅全文并写了“读后印象”。许国璋先生在1987年写了书评《中国计量语言学的尝试》。现谨将两文作为本书的“附”,用以激励我自己同时也表示我对两位恩师的深深感激和永久的怀念。
  近年来围绕《史记》语法特点,我在原文的基础上,又写了三篇文章:《从〈左传〉和〈史记〉的比较看〈史记〉的动补式》、《汉语句法结构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左传〉、〈史记〉的比较看介宾短语位置的前移》、《〈左传〉、〈史记〉名词作状语的比较》,这次都收入本书,共为四篇。
  我深知我的拙文对于《史记》这部光辉巨著语言特点的挖掘,只不过是九牛之一毛。这几年语言学界有不少研究《史记》语言特点的作品问世,今后定会有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科学研究的发展总是由低到高逐步前进的,二十年前的这篇文章自有它幼稚片面、不够细致成熟之处,加上本人才学浅薄,疏漏和失误更是在所难免。但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篇对《左传》和《史记》语法面貌进行全面比较的文章还是有它自身的特色。同时自发表以来国内外引用这篇文章也较多,还算有些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如今承蒙商务印书馆厚爱,愿将它作为专书语言研究系列中的一种,单独出版。为保持历史的本来面貌,我没有作大的改动,只对已发现的错误和疏漏作了一些修正。现在郑重地奉献给大家,恳请批评指正。

显示全部后记

  每本书后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史记〉语法特点研究》这次单独成书出版,距离它当初发表在《两汉汉语研究》论文集中,已经19年了(1985—2004)。如果从写稿的1982年算起,则已经22年了。往事一幕一幕涌上心头,难忘的人们一个一个出现在脑中的荧光屏上。
  记得初稿准备阶段是1982—1983年,那时还没有《史记》引得之类的工具书,也没有电脑资料。《史记》的分析资料是一张一张卡片抄出来的。我的老伴张秦杨和一些亲友自始至终参与了这项工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本书。
  初稿写成后,第一位阅稿人就是杨伯峻师,他认真地审读了全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给以热情鼓励,称这篇文章是“不可多得之稿”。接着管燮初、王显、邵荣芬、鲁国尧、洪成玉、何九盈等先生都曾认真阅读部分或全部文稿,给我写下宝贵的意见。后经《两汉汉语研究》主编程湘清先生审定送到山东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王炳英女士又倾注了大量心血。
  文章发表后,王均先生很快赐函给我表示鼓励和期盼;陈邦怀老先生还特意赋诗赠我;吕叔湘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曾建议我再写两三篇文章,然后和这篇文章一起汇成单书出版。最有意思的是许国璋先生的书评。记得有一天上班时,陈平同志到我们古汉语室来高兴地对我说:“你看了今年第一期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吗?许国璋先生给你写了一篇书评!”说着他就递给我这本杂志。我打开一看,十分激动,仔细一读,不禁笑了起来,许先生以为我是男性公民,特意称我“先生”,代词一律用“他”。后来他把这篇书评收入《许国璋论语言》时,“先生”改成了“女士”,“他”也变成了“她”。
  这次出版本书,又承蒙商务印书馆张万起先生、周洪波先生、何宛屏女士和许振生先生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他们为推动学术事业和汉语史研究的发展,决定出版专书语言研究系列丛书,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他们勤恳忘我、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很使我感佩。
  遗憾的是,这次此书单独出版,我敬爱的陈邦怀老先生、吕叔湘师和许国璋师都已作古;还有曾经多方帮助、关怀过我,是我师又是我友的管燮初先生和王显先生也都已离我而去……。想到他们,我的心情是多么沉重!
  岁月蹉跎,人生几何。如今我亦是年过古稀的斑发老人。但发虽变白,血依旧红。我内心始终涌动着一种激情,那就是要用我的拳拳之心报效祖国,报答恩师、亲友和一切关爱我的人们给予我的信任和鼓励。在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种超越世态炎凉的信任与情谊更珍贵的呢!
  谢谢你啊,谢谢你们!你们的厚爱深情,永远激励着我。

                             何乐士
                     2002年9月3日于燕山脚下

显示全部目 录

《史记》语法特点研究——从《左传》与《史记》的比较看《史记》语法的若干特点
 第一节 句子成分的进一步完备和名词短语的发达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定语
 第三节 动词谓语的发展变化
 第四节 生动多样的状语——状语之一
 第五节 介宾状语的大量出现——状语之二
 第六节 介宾补语的减少和无介词补语的增加——补语之一
 第七节 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程度补语的重大发展——补语之二
 第八节 《左》、《史》动词前后介宾变化的比较
 第九节 小结
从《左传》和《史记》的比较看《史记》的动补式
汉语句法结构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左传》、《史记》的比较看介宾短语位置的前移
《左传》、《史记》名词作状语的比较
后记
附一 《〈史记〉语法特点研究》读后印象          杨伯峻
附二 中国计量语言学的尝试                许国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