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

分享到:

定价:¥24.00

  • 出版时间:2005年07月
  • 页数:460页
  • ISBN:7-100-04284-4
  • 主题词: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
  • 人气:996

显示全部序言

  美国城市最早兴起于殖民地时期的大西洋沿岸一带。建国以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西部的开发,美国城市化逐步由商业城市化向工业城市化过渡,并且向西部内陆地区渐次推进。同时,随着运河和铁路交通网的建立,全国城市体系逐渐形成。另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20年,城市人口达到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基本实现了城市化,此后迅速攀升,到1970年达到70%以上,美国成为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早在19世纪早期,伴随着城市的普遍建立、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城市交通的改进,郊区化进程也悄然启动,郊区在各大城市周围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郊区化与城市化呈交错发展的态势。到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的生态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中心结构的大都市区初步形成。二战以来,美国城市人口、就业迅速向郊区迁移,郊区化突飞猛进。1970年人口普查表明,郊区人口已经分别超过了中心城市和乡村人口,成为美国社会生活的主体。因此,道格拉斯•亚当斯指出:“美国人已经将合众国塑造成世界上第一个郊区化的国家。”肯尼思•杰克逊也指出:“郊区已经成为美国根本的物质成就,它也许比大型轿车、高层建筑或者职业橄榄球更能代表其文化。郊区最充分、最纯粹地体现了当代文化;它是美国社会下述本质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即过度的挥霍浪费、对私人轿车的依赖、向上流动、家庭分解为核心单元、工作与娱乐的广泛分离以及一种种族和经济排斥性的倾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就已经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从此,郊区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乃至成为美国2000年大选的主要话题之一,前任副总统戈尔在竞选中提出了一个“适宜居住议程”,以限制郊区的蔓延。新泽西州的州长,共和党人克里斯蒂娜•托德•惠特曼,带头发起了一项10亿美元的计划,以阻止郊区的蔓延和保护该州一半尚存的荒原。

  郊区问题是城市问题的一个重要分支,但美国学术界对郊区问题的探讨却比对城市问题的研究晚了30余年的时间。社会学界首开美国城市问题研究的先河,以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将生态学的理论引入社区研究,提出了“人类生态学”这一概念,创立了城市社会学,并于1925年出版了《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系统地阐明了城市社会学的性质、研究目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史学界紧随其后,美国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于1933年发表了“美国城市的兴起”一文,强调城市在19世纪后期工业化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美国历史的城市解释观点,开创了史学界研究城市史的先河。从此,城市史引起了史学界的热切关注,史学新著频频问世,研究视角逐渐拓宽,层次日趋深入,理论方法不断更新,从而形成了一个城市史研究的热潮。随着城市史研究的深入和郊区的崛起,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郊区,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和建筑学等领域的学者都对郊区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郊区成为美国城市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要分支。美国学者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H.Adams)和萨维茨(H.V.Savitch)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将这些研究成果分为四类,即人种学方法(ethnographic approach)、趋势分析法(Trend Analysis)、统计学方法(statistical approaches)和政府组织分析法(organizational approaches)。笔者经过分析,也将其分为四类,即社会学方法、历史记叙法、趋势分析法和政府组织分析法。下面加以简要的分析。

  第一类为社会学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等手段来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加以分析和归纳,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学术界对于郊区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界再次捷足先登。1958年,威廉•多布林纳主编的论文集《郊区社区》问世,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郊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如郊区化的动力、发展进程、社会影响、郊区的人口特征、家庭和阶级结构以及经济政治组织等。该著的问世表明对郊区问题的研究已经跨越了报刊记者浮光掠影的报道和描述阶段,正式跨入了学术研究的殿堂。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曾在费城的一个郊区莱维敦定居数年,对其居民生活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1967年,甘斯出版了其名著《莱维敦居民——一个新型郊区社区中的生活方式与政治》。作者分析了郊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郊区化的动因以及郊区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等等。

  第二类为历史记叙法(historical narrative approach),这类方法在写作上一般采用记叙和描述的方法,运用一定的史料,按照时间顺序来撰写郊区发展史。

  美国城市史学家萨姆•巴斯•沃纳于1962年出版了其名著《有轨街车的郊区——波士顿的成长历程,1870—1900年》,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史学界研究郊区化问题的第一块里程碑。沃纳认为,美国的郊区化起源于内战后有轨街车(Streetcar Suburbs)的发展,城市交通对于郊区乃至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城市交通的向外延伸,郊区也呈波浪式一环一环地向外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下层阶级不断涌入上层阶级的郊区,导致其生态特征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郊区的城市性特征越来越强烈,乃至最后被合并于中心城市波士顿,完成了从郊区向城市的转变。这样,沃纳就揭示出郊区发展与中心城市的成长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大量的个案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性的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也相继问世。1980年彼得•马勒的《当代郊区化的美国》一书出版,成为美国研究郊区化问题的第一部综合性著作。作者采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考察了郊区化的动力以及郊区空间布局的变化。1985年,肯尼思•杰克逊的《马唐草边疆——美国郊区化》一书出版。该书分析了郊区的概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功能——非农业住宅区,(2)阶级——中上层的社会地位,(3)住宅与就业的分离——通勤就业,(4)密度——相对于旧城区较低的密度。作者分析了从19世纪的初期到80年代经济与技术变革、美国联邦政策以及美国的社会文化因素在推动美国郊区化进程中的作用。作者还比较了美国与其他国家郊区发展的4个不同特点:(1)人口密度低;(2)拥有私人住宅;(3)郊区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于市中心区;(4)通勤就业。《马唐草边疆——美国郊区化》的出版是郊区化史研究中的又一块“里程碑”,有着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为其他郊区化史学家提供了一个在学术上可以效法的标准和有价值的资料。”

  第三类研究方法为趋势分析法(Trend Analysis)。这类研究方法往往利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资料或其他资料,对于一定时期内人口和经济等变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预测城市和郊区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政府的城市政策提供服务。

  1973年,安东尼•唐斯的《开放郊区——美国城市发展战略》这一名著出版。该书分析了中心城市与郊区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分裂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由于穷人和少数民族在中心城市的集中,中心城市就承担了主要的社会福利负担,因而造成了中心城市的贫困化,违背了美国机会均等的立国目标。唐斯为美国设计的城市发展战略就是“开放郊区”,即“在所有的郊区范围内为低收入家庭增加住宅机会,以及在新开发的郊区内为中等收入家庭增加住宅机会,”使中下层居民能够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大都市区,从而减轻中心城市的福利负担,缓解大都市区财政不平衡的状况,达到平衡发展的目的。

  戴维•腊斯克是美国著名的城市问题专家,他曾在60个大都市区中担任城市问题顾问,还曾出任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的市长,因而有丰富的市政管理经验。他的名著《没有郊区的城市》于1993年出版后,在学术界和政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腊斯克指出,一个城市的“弹性”“构成了美国城市问题的核心”。所谓城市的弹性是指其兼并郊区的能力。弹性高的城市由于能够兼并周围富裕的郊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市与郊区之间的财政不平衡问题,因而中心城市乃至整个大都市区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弹性低的城市和大都市区则呈现出委靡或衰退的迹象。美国城市和郊区的财政不平衡的根源在于种族和阶级的隔离,美国真正的城市问题是种族和经济(阶级——笔者)的隔离问题,这种隔离在美国许多主要城市地区制造了一个下等阶级”,因此只有将郊区合并于中心城市,创造出“没有郊区的城市”,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中心城市衰落的局面,并使美国城市社会再现生机。

  第四类研究方法为政府组织分析法(organizational approaches),即通过研究大都市区的地方政府和准政府组织的演变,来了解中心城和郊区的各类问题。由于城市的郊区化和郊区地方政府数量的迅速增加,大都市区内出现了政治上的巴尔干化现象,为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的提供造成了诸多不便,因而许多大都市区进行了政府体制的改革。

  早在1962年,斯科特•格里尔在《大都市区的治理》一书中,就已经探讨了美国大都市区的巴尔干化现象,并将大都市区地方政府的林立比喻为“大都市区的政府马赛克”,而把郊区政府比喻为“微型共和国”,是杰斐逊民主的体现。巴尔干化现象为大都市区的统治和管理造成了许多障碍。

  1988年,美国“政府间关系咨询委员会”出版了《大都市区的组织机构——圣路易斯个案研究》一书,1993年又出版了《大都市区的组织机构——阿勒格尼与圣路易斯个案比较研究》,后者是前者的扩大。该委员会一反传统观点,认为地方政府的多样化是一种良好的现象。允许地方政府和居民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会更加有利,而且政府的多样化可以产生效率,假如确实需要某种合作,地方政府自然会组成复杂的网络来实现。1979年,乔恩•蒂福特出版的《城市与郊区——1850—1970年间美国大都市区政治的碎化》,探讨了郊区化与大都市区的政治演变之间的关系。1997年乔恩•蒂福特又出版了《后郊区社会——边地城市中的政府与政治》一书,主要探讨了战后的郊区化和政府体制问题。

  总之,关于美国的郊区和郊区化问题,美国学术界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大量论文和著作出版。而且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政治学等,乃至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不断拓宽,层次日益深入,涉及郊区的人口特征、家庭生活、阶级结构、经济和政治组织以及郊区化的原因、进程、特点、趋势和影响等各个方面,而且观点不断推陈出新,发人深思。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美国的郊区化现象也有所关注,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郝克路的“战后美国城郊化的趋势和原因”一文分析了战后美国城市郊区化的新趋势和原因。我国著名的美国城市史专家王旭教授近年来也对美国的郊区化问题有所关注,他曾在“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一文中,分析了郊区化与大都市区化的关系问题。更可喜的是,王旭教授积十余年学术功底,又于2000年推出了他的最新成果、我国第一部美国城市通史著作《美国城市史》一书。在该书的“新的空间结构模式——大都市区化”一章中,阐述了大都市区化和郊区化的区别和联系,指出“战后美国大都市区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郊区人口的增长”,并深入探讨了美国人口、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机构的郊区化,对我国学术界的郊区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梁茂信教授最近也在其力作《都市化时代——20世纪美国人口流动与城市社会问题》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探讨,比如在第四章中对郊区化的兴起和定性、郊区化发展的原因、第五章中对后郊区化社会的形成、后郊区化社会的促成因素、后郊区化时代的社会问题等的论述,都是论据充分,论述精湛,给笔者以深刻的启发。其他学者的研究,如徐和平的论文“美国城市郊区化与城市功能及空间结构的演变”,杨艳萍的论文“浅析美国城郊化及其影响”,我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顾朝林先生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一书的有关章节,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美国的郊区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笔者自1991年师从于恩师丁则民教授和王旭教授攻读研究生以来即对美国城市郊区化问题产生了兴趣,并在1994年的硕士毕业论文“美国西部大都市区丹佛发展道路初探”一文中对丹佛的郊区化及其影响进行了论述。笔者2001年的博士毕业论文“美国城市郊区化的演进及其影响”探讨了美国郊区化的起源、动因、进程和社会影响;本人于2003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的博士后出站报告“美国城市郊区化——起源、动因、进程及其影响”对这一课题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此外,笔者也曾经发表一些有关美国郊区化的论文,比如,“郊区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一文,主要分析了战后美国的郊区化进程和郊区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大都市区的多中心化、中产阶级的扩大、大都市区政治的巴尔干化、中心城市的衰落和联邦城市更新计划的失败。笔者在另一篇文章“美国大都市区生态组织结构的形成及其成因”中认为,19世纪的郊区化过程就是大都市区生态组织结构的形成过程。城市交通的改进、城市不同区位的级差地租、房地产公司的投资方向、城市环境的恶化、美国人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于城市问题的反感、美国城市社会的异质性等都推动着郊区化的发展和大都市区的形成。“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原因初探”一文,着重分析了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动因,比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的变化、联邦住宅政策的推动、中心城市黑人与白人民族矛盾的加剧等。“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及其特点”分析了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阶段性发展、人口和就业等不同层面的郊区化、美国与欧洲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在郊区化方面的不同特点等。

  虽然我国学术界对于美国的郊区化问题有所关注,但到目前为止还很零散,不成体系,更没有关于美国郊区化问题的专著问世。因此,笔者试图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统计学和政治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对美国的郊区化的起源、原因、进程、特点和影响等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本书正文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对美国近代郊区化进行了探讨。第一章追溯了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起源。该章首先介绍了中美学者对美国郊区化起源的不同见解,然后对郊区和郊区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探讨了郊区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城市交通、城市的生态组织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蒸汽渡船的使用开辟了美国郊区化的进程。第二章探讨了美国近代郊区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交通和通讯等技术的进步、级差地租和中心城与郊区的税收差别、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美国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第三章考察了美国近代城市的郊区化进程,如郊区的普遍建立、波浪式推移、中心城对郊区的兼并和扩大、单中心结构大都市区的初步形成。

  中编考察了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与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第四章剖析了现代郊区化的动因,包括交通、能源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美国经济结构的演变、联邦政府住宅政策的引导、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在中心城的聚集等等。第五章考察了美国现代郊区化的进程,如人口和就业的郊区化,并对美国近代和现代、东部与西部和南部、美国与西欧国家的郊区化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揭示了美国现代郊区化的特点。第六章分析了郊区化与大都市区的发展和变迁的关系,指出郊区化推动了大都市区的膨胀和多中心化,并对美国学者提出的“非都市区化”与“逆城市化”等观点进行了讨论。

  下编论述了郊区化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第七章探讨了郊区化对大都市区政府体制的影响。郊区化导致了大都市区政治的巴尔干化,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从而推动许多大都市区进行了政府体制改革。第八章论述了郊区化对美国阶级关系和种族关系的影响。由于郊区化的过滤机制,以白领阶层为主的中产阶级不断向郊区汇集,逐步形成了一种郊区生活方式,而贫困阶层在中心城市却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之中。对于种族关系而言,由于蓝领工作的郊区化和黑人在中心城和聚居区的集中,恶化了黑人的就业状况;白人中产阶级的郊区化更造成了市郊财政的不平衡,更恶化了黑人的生活状况。但是,黑人在中心城的高度集中,壮大了黑人的力量,推动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黑人在政治权利和社会平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第九章分析了郊区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由于郊区化的过滤机制,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日益从中心城市迁移出来,而贫困阶层和少数民族则日益向中心城市集中,导致中心城市税收减少而福利负担加重;与此同时,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向郊区的迁移则是对中心城市的釜底抽薪,造成了中心城市的衰落。由于郊区化导致了人口和就业在极为广阔的地域上的分散,尤其是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的分离,导致了通勤流量的增加和通勤距离的延长,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郊区化还大量占用了农田和荒野,从而造成了土地的浪费。郊区的蔓延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威胁了生态平衡。所有这些问题都危害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部分概括了本书的主要论点,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剖析了美国郊区化的无序性和两难处境及其原因;最后为我国城市郊区的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些策略性建议。

  由于本课题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因而受本人知识结构、个人能力、资料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本书一定会有诸多失误和纰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显示全部后记

  谨以本书献给慈母杨淑品女士、恩师丁则民先生、爱妻郑殿娟女士、爱子孙世杰小朋友。

  1991年的夏天,我满怀激动的心情踏入了母校东北师大的校门,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见了我仰慕已久的恩师丁则民先生。从此,丁先生以他崇高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熏陶着我,以他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引导着我,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民主的思想来启发着我。在我的学术生命中,凝聚着丁先生的心血和汗水。1998年我再次师从于丁先生攻读美国史的博士学位,在随后近3年的时间里,丁先生对我更是倾注了他全部的精力。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丁先生在肺癌晚期,仍念念不忘为我指导毕业论文,在他老人家弥留之际,还嘱托将他的几十部藏书遗赠与我的情景。每每想起这些,都会使我热泪盈眶。丁先生对我的深厚恩情,让我永世不忘!希望今天学生博士论文的付梓,能够告慰丁先生的在天之灵!

  在恩师丁则民先生去世以后,本人的博士论文由梁茂信先生进行指导,梁老师不仅多次提出宝贵意见,使之在思想内容和整体结构方面得到极大改进,并且还赠送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之能够言之有据,论从史出。王旭先生是我的硕士导师之一,我之从事美国城市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受王老师的学术影响,王老师对我的博士论文曾多次提出修改意见,并赠送大量资料。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韩东育先生和社会科学处处长刘建军先生对于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黄柯可先生虽然身患眼疾,但也为我多次进行指导,并赠送相关英文专著几十部。李道揆先生在患病期间,不仅对我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而且还为我复印了许多资料,不适合复印的地方甚至用笔抄写并寄到东北师大,实在让我感激不已。石庆环教授不远万里,从美国给我带来大量第一手资料,极大地弥补了我在资料方面的缺陷。胡国成先生、李剑鸣先生、刘德斌先生、崔丕先生、任爽先生、李庆余先生、陈晓律先生、钱乘旦先生、陈显泗先生、任东来先生、高国荣先生、姜芃先生、周祥森先生、尚永琪先生、赵红先生、林一哲先生、黄际英先生、韩宇先生等都曾对我的博士论文及在此基础上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提出宝贵的意见或提供大量资料。本人的博士论文之所以能够付梓出版,完全有赖于以上诸位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在此,本人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谢忱。

  本书的出版,承蒙商务印书馆的方生先生等有关同志的鼎力支持,笔者在此衷心致谢。

  本书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十五•211”资助项目“地域文明重点问题”结项成果,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也提供了部分赞助,在此一并致谢。


                    孙群郎

          2004年8月9日于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

显示全部目 录

序言


   <STRONG>上编  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起源及近代城市的郊区化

</STRONG>

第一章  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起源

   一、中美学术界关于美国郊区化起源的不同观点

   二、郊区的概念及其特点

   三、郊区化的概念

   四、蒸汽渡船与美国郊区化的起源

第二章  美国近代城市郊区化的原因

   一、郊区化的技术前提

   二、郊区化的经济动因

   三、城市环境的恶化与郊区化

   四、美国社会文化与郊区化

第三章  美国近代城市郊区化的进程

   一、美国近代城市化的加速与郊区的普遍建立

   二、郊区的波浪式推移与生态特征的演变

   三、中心城市对郊区的兼并与扩展

   四、单中心结构大都市区的初步形成


   <STRONG>中编  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动因及历史进程

</STRONG>

第四章  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动因

   一、技术革新成为城市布局的解放力量

   二、美国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城市的郊区化

   三、联邦政府住宅政策的引导作用

   四、黑人等少数民族的城市化与白人的郊区化

   五、家庭主义和儿童中心主义对郊区化的推动作用

   六、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对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影响

   七、白领阶层的扩大和对中产阶级地位的追求

   八、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其他动因

第五章  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历史进程

   一、人口的郊区化进程

   二、就业的郊区化进程

   三、美国现代郊区化的特点

第六章  郊区化与美国大都市区的变迁

   一、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

   二、20世纪美国大都市区化进程

   三、大都市区的多中心化

   四、“非都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实质


   <STRONG>下编  郊区化对美国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STRONG>

第七章  郊区化与美国大都市区政府体制改革

   一、美国地方政府体制概况

   二、郊区化与大都市区的巴尔干化

   三、巴尔干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

   四、传统的改革运动:大都市政府的成立

   五、新时期的改革运动:渐进主义的改革

第八章  郊区化对美国阶级和种族关系的影响

   一、郊区化的过滤机制与阶级和种族的隔离

   二、郊区和中心城市两个世界的形成

   三、开放郊区运动及其失败

   四、中心城市与郊区的种族隔离对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

第九章  美国城市的郊区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中心城市的衰落与城市危机

   二、过度郊区化与郊区的交通拥挤

   三、土地的浪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