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资本的生产力效率假说——市场机制下的生产力实现形式研究

分享到:

定价:¥15.00

  • 出版时间:2005年07月
  • 页数:252页
  • ISBN:7-100-04395-6
  • 主题词:资本生产力效率假说市场机制实现形式研究
  • 人气:96

显示全部序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资本与劳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深刻地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以及衰亡的全过程,并得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从根本上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运动。纵观国内学者对《资本论》所进行的研究,固然获得了显著成果,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结合现代历史发展的实际进行的研究,还很不够。有的人还把马克思的经济学归结为革命的、破坏旧的世界的经济学,而非建设的经济学。而且大多仅将《资本论》简单地归属于生产关系的经济学。但是随着我国二十多年来的对外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全有必要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研究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种必要性来自于崭新的社会实践,即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各种问题和现象层出不穷、纷繁复杂,需要有理论上的指导和智力支持,有人把西方经济学各种流派的观点引入到中国经济改革中,但是实践的结果证明西方国家的理论在中国往往行不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回到马克思那里去寻求答案。但怎样回到马克思?正确的途径是什么?需要注意到多年来人们对《资本论》的日益陌生与淡忘,而这种陌生与淡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们对《资本论》的误解。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认为《资本论》仅仅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理论武器,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舆论工具,而从来不曾注意到马克思的著作中有不少可以指导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理、原则。因此,完整地理解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内容,不仅是现实经济增长和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更是站在新的起点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奠基和取得的进展相一致,经济学家们对于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也必须努力保持与时代同步,不断深入进行下去。

  生产力是劳动的生产力,劳动与生产资料或资本相结合进行着生产过程,劳动与资本这两个范畴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研究的。马克思就是着重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关系,研究资本构成及其变动的历史趋势,认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将使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加深和激化,由此指出资本的生产方式最终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随着我国二十多年来的对外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资本的内涵、性质和功能的研究已经有了新的思路并正在逐步深入。

  对资本理论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党的有关文献中提出,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如果我们在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时,一开始就将资本的内容与形式看成一个静止的关系,或者将资本回避掉,就可能使我们的认识从起点上就进入了误区。在现代生产中,既要十分重视劳动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资本的作用。事实上,在不同程度上、不同范围内,资本与劳动的依存关系是存在的,是相互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与目前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有利于推动工业化和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资本组织形式与组织效率,仍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吕炜教授的学术专著《资本的生产力效率假说——市场机制下的生产力实现形式研究》,是作者在实践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内容进行长时间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其在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关资本及其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中迈出了重要而独特的一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框架上,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关生产方式变动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自定义“资本的生产力”假说范畴的概念、原理、定律并建立模型,从而形成了一个逻辑推导严密的假说体系,同时吸纳并融合了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若干成果,通过对人类发展史上以三次产业革命为背景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研究,对资本的生产力及其效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一些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结论。作者走出了通常侧重于资本所代表的生产关系的研究思路,而是从“资本的生产力”这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尝试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析范式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二者相互沟通的平台,同时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资本的深入认识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思维视野。这是因为“生产力是任何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暂且不论作者观点的正确与否,这种尝试本身就是可贵的,值得借鉴。纵观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创新性强,可以说,这本书既体现了作者对经济问题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也说明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作为一位年轻的而且不是政治经济学科班出身的学者,吕炜教授能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着比较深邃的见解,并且从自己独特的思维视角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理论假说体系,在西方经济学大行其道的国内已不多见。因此,相信本书的面世将为国内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略显沉闷的研究吹来一股清风,引起关注和探讨。

  理论来源于实践,其最终目的在于解释、指导人们进一步的社会实践活动。本书的理论命题来源于“中国经济转轨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与资本相关的困惑”,作者通过对这些困惑的长时间较为深入的思索和探讨构建起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理论假说——资本的生产力效率假说,并最终以资本的生产力效率为切入点,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与宏观调控方式等进行了讨论,也就是把理论假说的落脚点放在了在中国市场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地思考与对待资本的生产力;如何有效地运用与驾驭资本,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本书第十一章中,作者以资本化运动对中国经济转轨实践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资本化运动是体制转轨的推动力,而转轨则表现为为资本化运动不断创造条件,其过程则是公众为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断寻求有效率的资本组合方式,最终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第十二章中,作者对资本全球化格局下的中国市场化战略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应该以优先建立高能产业带、着力培育低代价增长劳动密集产业群为两翼,化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劣势为梯度推进优势,建立经济自动持续增长机制”。

  正如本书书名“假说”所明示的,该书的主要内容带有猜想、推测的性质,虽然作者从概念、原理、定律以及模型入手给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并从尊重实践、尊重发展的原则出发,经过了两年多时间的检验、调整和完善,但我们目前仍然不能就该假说的正确与否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真理的东西必须经得起长期实践的检验。“由假说的思维过程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所决定,资本的生产力效率的研究方法,必然随着研究对象的认识深化而处在不断改进中”,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对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化,必然会带来理论上的修改、补充。可以说,本书中一些大胆的假设和开创性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还有很广阔的挖掘空间,希望吕炜教授能够在本书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刻苦钻研,与时俱进,不断推出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争取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多作理论贡献,同时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和决策制定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卫兴华

                         2004年12月

显示全部后记

  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事实上在两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基本内容,并在那一年通过了商务印书馆的选题评审。一直拖到今天才出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论题本身的大胆尝试、商务印书馆的厚爱、读者可能出现的挑剔,都使我不得不深思熟虑。最后我决定从尊重实践、尊重发展的原则出发,再用一段时间进行检验、调整和完善,这一过程耗时两年多。两年里,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内容已相继在《光明日报》、《经济研究》、《财经科学》、《经济研究参考》等刊物上发表,并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同时中国改革的实践层面和政策层面对于资本和资本运动效率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突破。特别是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让我相信我这个一家之言还是有其合理性和实践意义的。所以虽然当时的一些前瞻性的观点今天看来多少有些事后诸葛的味道,但我反倒觉得有了出版的价值。

  对于资本问题的关注始于我在财政部从事政策研究的时候,真正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则是在攻读博士期间,这已是七八年前的事情。2000年以来我陆续出版了几本与此论题相关的专著。由于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科班出身,我的努力只是试图将一些原理和观点用于对体制转轨、经济发展和风险投资等的分析。我对经典理论的学习一方面是试图从中找到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让经典的东西变得鲜活、可感知;另一方面也有意无意地将其作为训练思维的工具,从中寻求方法论上的指导。当然,这一过程中不断会有收获,也常常感到困惑,感到自己能力的局限。但是正如一位前辈曾经教导我的:回顾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先是对马克思的诠释,采取马克思的分析工具解释中国;开放初期是用东欧改革派的分析工具解释中国旧体制的弊端;在随后的建设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西方经济学各种流派异彩纷呈,都会有人拿来在中国经济改革中小试牛刀。行不通的,就会有人再回到马克思那里去寻求答案。这番话虽然是在说一个过程,但其中的道理我是深信不疑的,并愿意继续尝试下去。

  一位朋友也说过,商务印书馆出的书是没有时间约束的,如果因为晚出一两年就过时了,那只能说明这本书不该拿到商务去出。我就借这句闲谈作托辞,同时也作为对自己努力的一种激励吧。

                         吕 炜

                       2004年7月于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理论继承与论题由来

   第二节  新经济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

   第三节  来自转轨实践的困惑

   第四节  深化劳动价值理论需要结合讨论资本理论

   第五节  论述线索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内容与形式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  学科的划分与联系

   第三节  物质运动能量与资本运动效率的比较

   第四节  劳动与非劳动

第三章  资本的研究

   第一节  资本的研究应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

   第二节  从西方著名学者关于资本定义的变化考察资本形式的演进

   第三节  资本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第四节  归属于制度论的资本与归属于机制论的资本

   第五节  历史特征和现代特征的资本形式考察

第四章  资本的生产力问题

   第一节  劳动的生产力采取资本的形式

   第二节  不费分文的效率机制

   第三节  生产力效率形式的虚拟化

第五章  资本的生产力效率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资本的生产力增长规律及总体性分析

   第二节  资本的生产力变动过程分析

   第三节  单个资本生产资本的效率

   第四节  资本效率增长规律总体地随产业革命递进原理的说明

   第五节  单个资本效率变化由其技术利用效率决定原理的说明

   第六节  技术潜在效率的市场实现率的深层含义

第六章  资本的生产力效率的非平衡运动定律

   第一节  定律的表述

   第二节  资本效率的多层次描述

   第三节  定律的内在逻辑

   第四节  定律的基本分析

   第五节  定律的深入讨论与归纳

   第六节  资本非平衡运动的一个例子

第七章  资本的生产力效率模型

   第一节  模型Ⅰ:资本的技术效率模型

   第二节  模型Ⅱ:资本的管理效率模型

   第三节  模型Ⅲ:资本的组织效率模型

   第四节  模型Ⅳ:资本的级差效率互动模型

   第五节  模型的评价:技术、制度与市场是资本的生产力效率的三大来源

第八章  资本的负效率与市场经济的不经济问题

   第一节  问题的背景

   第二节  增长的不经济

   第三节  生产力的完整概念

   第四节  政策上的考虑

第九章  资本的当代性与驾驭问题

   第一节  认识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资本当代性的内容

   第三节  在转轨中驾驭资本

第十章  要素贡献与社会主义新财富观

   第一节  时代背景或历史性质

   第二节  中国式转轨中的资本问题

   第三节  资本的内容与形式

   第四节  财富观念的更新问题

   第五节  竞争观念的更新问题

   第六节  劳动观念的更新问题

   第七节  创造财富的要素构成分析

   第八节  技术——资本要素活力的一个例子

第十一章  中国体制转轨与资本化运动

   第一节  以资本化运动为线索解释体制转轨

   第二节  传统体制实践者们的困惑

   第三节  为资本化运动创造条件

   第四节  资本化运动的进程

第十二章  资本全球化格局下的中国市场化战略

   第一节  全球经济中的财富问题

   第二节  面对复杂形势的判断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