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后记
<STRONG><FONT size=3> 译 后 记</FONT></STRONG>
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时代,电影、电视、摄影、绘画、广告、设计、建筑、动漫、游戏、多媒体等正在互为激荡汇流。这个以图像为中心的时代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图像时代或视觉文化的时代。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已经由一个对从事艺术史、电影和媒体研究、社会学及其他视觉研究者有用的术语,变成了一个时髦的、也许还是有争议的研究交叉学科的新方法。关于跨学科研究,罗兰•巴特认为,“要进行跨学科研究,挑选一个‘学科’(一个主题)而后扩展到它周围的两三门学科是不够的。跨学科研究旨在创建一门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研究的新对象。”2002年6月,上海复旦大学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而且2004年5月召开的“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也预示着视觉文化研究正在中国兴起。
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巴纳德的《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一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研究视觉文化而撰写的一部关于方法论的评论性著作。巴纳德曾在英国约克大学和沃里克大学研究哲学,现任英国德比大学艺术和设计史及理论高级讲师。作者在现代法国哲学、广告、时装和视觉文化等方面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艺术、设计和视觉文化》和《作为传达的时装》等专著。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介绍了被用来理解艺术和设计的主要方法,如风格和形式的方法、表现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女性主义的方法、图像学的方法和符号学的方法。作者从欧美视觉文化(包括电影、广告、建筑、绘画、时装、机动车、印刷、室内和家具设计)中选用了宽广多样的例证,以此介绍了这些研究方法的主要倡导者和支持者,并分析和解释了关于这些方法的最重要的观点、争论和成就。
本书的翻译前后历时近两年,其间因出国和其他研究课题任务而多次被打断,好在本书的论题与我的研究课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翻译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研读学习的过程,其中不仅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和观点,而且大大拓展了我的思路和眼界。因而从中确实获益匪浅。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南京大学周宪教授,从本书选题、翻译到出版一直得到他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多次就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有关问题的交谈也使我受到诸多有益的启发。感谢商务印书馆的徐奕春先生,他对本书的出版,以及译文和索引的技术规范要求等方面给予我具体的帮助和指教,感谢邢莉女士在我完成译稿后对全书作了审校,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修改建议,这对提高本书译文的质量至关重要。
常宁生
2004年7月30日于南京
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时代,电影、电视、摄影、绘画、广告、设计、建筑、动漫、游戏、多媒体等正在互为激荡汇流。这个以图像为中心的时代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图像时代或视觉文化的时代。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已经由一个对从事艺术史、电影和媒体研究、社会学及其他视觉研究者有用的术语,变成了一个时髦的、也许还是有争议的研究交叉学科的新方法。关于跨学科研究,罗兰•巴特认为,“要进行跨学科研究,挑选一个‘学科’(一个主题)而后扩展到它周围的两三门学科是不够的。跨学科研究旨在创建一门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研究的新对象。”2002年6月,上海复旦大学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而且2004年5月召开的“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也预示着视觉文化研究正在中国兴起。
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巴纳德的《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一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研究视觉文化而撰写的一部关于方法论的评论性著作。巴纳德曾在英国约克大学和沃里克大学研究哲学,现任英国德比大学艺术和设计史及理论高级讲师。作者在现代法国哲学、广告、时装和视觉文化等方面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艺术、设计和视觉文化》和《作为传达的时装》等专著。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介绍了被用来理解艺术和设计的主要方法,如风格和形式的方法、表现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女性主义的方法、图像学的方法和符号学的方法。作者从欧美视觉文化(包括电影、广告、建筑、绘画、时装、机动车、印刷、室内和家具设计)中选用了宽广多样的例证,以此介绍了这些研究方法的主要倡导者和支持者,并分析和解释了关于这些方法的最重要的观点、争论和成就。
本书的翻译前后历时近两年,其间因出国和其他研究课题任务而多次被打断,好在本书的论题与我的研究课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翻译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研读学习的过程,其中不仅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和观点,而且大大拓展了我的思路和眼界。因而从中确实获益匪浅。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南京大学周宪教授,从本书选题、翻译到出版一直得到他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多次就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有关问题的交谈也使我受到诸多有益的启发。感谢商务印书馆的徐奕春先生,他对本书的出版,以及译文和索引的技术规范要求等方面给予我具体的帮助和指教,感谢邢莉女士在我完成译稿后对全书作了审校,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修改建议,这对提高本书译文的质量至关重要。
常宁生
2004年7月30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