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前言
本书采用“电子政府”为题,而不是更为流行的“电子政务”,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个人方面的原因。2001年教育部“十五”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资助的项目名称就是电子政府。当时中国这个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而且也通用电子政府。故用电子政府为题出书,图个方便。
其次是名副其实。E-Government这个词引入中国时,其中文的对应用法一直存在着分歧,甚至在学者之中存在着争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之争。本书用电子政府,是觉得就英文字面而言,E-Government更确切对应的是电子政府。Government一词的原意是政府,在字典上还未见到其被解释为政务。电子政务对应的英文似乎应当是E-Governance。
再次是考虑到书的内容。就国内的实际情况而言,电子政务所指的范围相对较窄。电子政府所指就宽泛得多。电子政务的重点在于政务,即政务的电子化;电子政务不涉及或者只在很小的程度上触及政府的体系、制度、组织和结构等。电子政府除了以上电子政务所指,还明确包含着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体系,即政府组织、结构方面的变革等。本书内容不仅涉及一般的政务内容,而且涉及政府结构的改造,还有超出政府范围的政治和社会方面问题。这些内容超出一般的电子政务所指,所以使用电子政府更合适一些。
关于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的使用,虽然中国两者同时并用,但一个基本的走向是:最初几年电子政府比较流行,最近几年电子政务占据主导。这种用词上的转变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学理上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就中国的实际来说,电子政务比电子政府更切合实际。因为在政府信息化中,中国所做的事情主要包括内部办公,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内部资源整合、内部决策支持、对外提供公众服务。这些主要是政务层次,所以使用电子政务比较合适。而电子政府包含的诸多内容,如政府的深刻再造和公共服务的民主化变革,中国还没有更多地涉及,或者还达不到那种层次。二是实践上的。由于前几年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上的争论,可能对理解上引起混乱。学术界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使用词汇,但政府在文件表达的规范上还是希望统一,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正是如此,所以当时国务院领导人拍板使用电子政务。于是这个词开始在官方文件中约定俗成,并延伸到学术界。由于前一种因素的考虑,更由于后一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电子政务作为当今的主导用词。
就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的概念问题,我不太赞同咬文嚼字。人们常说,明晰的概念是严肃学问的起点。这在总体上当然是对的。特别是在思辨的学科尤其是哲学学科中,概念的歧义甚至影响到学术的对话。在许多问题上,人们为之争论,直到最后才发现原来双方所持的概念不一样,说的不是同一个东西。这些都毫无疑问地说明概念明晰的重要性。我想说的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一是概念不容易明晰和精确。在很多学科中,乃至许多重大的基础性的概念,都缺乏公认的和一致的定义。甚至极端的情况是: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几乎每个重要的学者心中的概念都有所差异。有些人文学科的概念,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有史以来就没有统一过。所以,明晰、精确、统一的概念不是不好,而是难以达到。二是概念没有想象的重要。概念是帮助人们明白事物的,只要能达意,有基本共识,不出现重大的误解,就可以行得通。将很多的精力浪费在不可能解决的概念问题上,并不是很明智的。比如“人”这个概念,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即便是专家权威的定义,也不见得能够服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知道其所指。
基于这种基本立场,所以在电子政府问题上,我不赞同纠缠概念。因为电子政府也还算是新兴事物,其在西方比较广泛的使用也不到10年时间。因此,众说纷纭最为正常,“六国归秦”则不那么正常。就电子政府这个学科而言,并不是哲学那样的思辨学科,实践性很强,所以也无需作出、也不可能作出永恒式的精确概念。电子政府所指的现象,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存在着很多类似的说法。如电子政府、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电子化政府、数字政府、连线政府、网络政府、在线政府、虚拟政府等。这些用词虽然不同,但是在人们理解上不会出现很大的歧义。在过去的写作和发表的文章之中,我常常是电子政府、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之类的概念交叉使用。本书在行文中,虽然因为书名的缘故,一般统一用电子政府,但也使用其他的概念。其实就本人的立场,这些概念可以看做是同义的,将所有的电子政府换成电子政务,也是完全可行的。
当然,作为一个学者,对基本概念还是有一些看法。比如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存在着一个外延上的大小问题。一些学者对此有不同意见。有的看法是电子政务比电子政府宽泛。这种观点认为,电子政务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结合。而电子政府只包括电子政务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即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所以,比之于电子政府,电子政务不但其范围更广,而且内容也要丰富得多。我不赞同这种看法。而认为情况应该相反,即电子政府比电子政务宽泛。许多学者也持这样的观点。有的学者指出,电子政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行政领域,具体为政府对内部管理、政府之间连通、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对公众的公共服务等方面。电子政府的内容将要广泛得多,如立法、选举、司法、监督等活动,都渗透着电子化的含义。电子政府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电子政务。更有观点认为,电子政府比电子政务高级。从发展来看,构建一个成熟的电子政府体系,其坚实基础必然是成熟的电子政务。政府电子化的必由之路是政务电子化,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构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电子政府的基础。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或目标。当然,就电子政府本身来说,有的学者还区分狭义的电子政府和广义的政府。狭义电子政府指:以高效、信息公开和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在政府行政部门之间,以及政府行政部门与国民、企业等民间部门之间开展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它导致了政府行政部门中业务和组织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而广义的电子政府,包含着“电子民主化的实现”这层意思,即实现政治家与行政,以及政治家与市民、企业之间更紧密的交流。
本书作为一本研究性的著作,因此在结构上不追求教材式的完整。总体上以个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为中心展开,并适当照顾逻辑上的脉络。本书结构分成7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时代走向、民主走向和政府走向,把握电子政府建设的合法性。电子政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落实民主参与,促进政府改革。这些是电子政府的本质和灵魂,是电子政府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第二部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探讨韦伯官僚制的局限以及卡斯特网络化的可能。从社会转变中观照电子政府的组织变革。这个组织变革重点不在于垂直方向的压缩,而在于水平方向的变化,尤其是组织之间的合作乃至组织无缝隙的追求。第三部分分析电子政府的绩效。电子政府无论在外部的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方面,还是在提高政府效率、增强政府回应性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能。电子政府能否节约成本,需要分析具体情况而定,并且对成本问题要有广阔的视野。这部分还探讨了与之相关的信息产品的政府采购问题。第四部分探讨电子政府建设问题,这既要把握世界的普遍经验,尤其是美国的经验。还更要有中国特色,结合中国的实际探索独特的建设道路。中国在电子政府发展上,既要实事求是认清所处的阶段,又要挖掘潜力,有所作为和适当超越。第五部分探讨电子政府建设中的一些重要创新,如领导的创新、人事变革以及信息公开问题。电子政府需要构建领导体系,提升领导素质,确定领导责任。电子政府要以人为本,既对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对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政府信息公开是时代的潮流,电子政府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新阶段。第六部分探讨电子政府的安全问题,并扩展到信息时代的安全问题以及电子政府建设中的风险问题。第七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探讨一些与电子政府相关但又超出纯电子政府的政治社会问题,这包括电子民主问题、无政府主义治理问题以及数字鸿沟问题。
首先是个人方面的原因。2001年教育部“十五”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资助的项目名称就是电子政府。当时中国这个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而且也通用电子政府。故用电子政府为题出书,图个方便。
其次是名副其实。E-Government这个词引入中国时,其中文的对应用法一直存在着分歧,甚至在学者之中存在着争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之争。本书用电子政府,是觉得就英文字面而言,E-Government更确切对应的是电子政府。Government一词的原意是政府,在字典上还未见到其被解释为政务。电子政务对应的英文似乎应当是E-Governance。
再次是考虑到书的内容。就国内的实际情况而言,电子政务所指的范围相对较窄。电子政府所指就宽泛得多。电子政务的重点在于政务,即政务的电子化;电子政务不涉及或者只在很小的程度上触及政府的体系、制度、组织和结构等。电子政府除了以上电子政务所指,还明确包含着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体系,即政府组织、结构方面的变革等。本书内容不仅涉及一般的政务内容,而且涉及政府结构的改造,还有超出政府范围的政治和社会方面问题。这些内容超出一般的电子政务所指,所以使用电子政府更合适一些。
关于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的使用,虽然中国两者同时并用,但一个基本的走向是:最初几年电子政府比较流行,最近几年电子政务占据主导。这种用词上的转变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学理上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就中国的实际来说,电子政务比电子政府更切合实际。因为在政府信息化中,中国所做的事情主要包括内部办公,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内部资源整合、内部决策支持、对外提供公众服务。这些主要是政务层次,所以使用电子政务比较合适。而电子政府包含的诸多内容,如政府的深刻再造和公共服务的民主化变革,中国还没有更多地涉及,或者还达不到那种层次。二是实践上的。由于前几年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上的争论,可能对理解上引起混乱。学术界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使用词汇,但政府在文件表达的规范上还是希望统一,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正是如此,所以当时国务院领导人拍板使用电子政务。于是这个词开始在官方文件中约定俗成,并延伸到学术界。由于前一种因素的考虑,更由于后一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电子政务作为当今的主导用词。
就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的概念问题,我不太赞同咬文嚼字。人们常说,明晰的概念是严肃学问的起点。这在总体上当然是对的。特别是在思辨的学科尤其是哲学学科中,概念的歧义甚至影响到学术的对话。在许多问题上,人们为之争论,直到最后才发现原来双方所持的概念不一样,说的不是同一个东西。这些都毫无疑问地说明概念明晰的重要性。我想说的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一是概念不容易明晰和精确。在很多学科中,乃至许多重大的基础性的概念,都缺乏公认的和一致的定义。甚至极端的情况是: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几乎每个重要的学者心中的概念都有所差异。有些人文学科的概念,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有史以来就没有统一过。所以,明晰、精确、统一的概念不是不好,而是难以达到。二是概念没有想象的重要。概念是帮助人们明白事物的,只要能达意,有基本共识,不出现重大的误解,就可以行得通。将很多的精力浪费在不可能解决的概念问题上,并不是很明智的。比如“人”这个概念,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即便是专家权威的定义,也不见得能够服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知道其所指。
基于这种基本立场,所以在电子政府问题上,我不赞同纠缠概念。因为电子政府也还算是新兴事物,其在西方比较广泛的使用也不到10年时间。因此,众说纷纭最为正常,“六国归秦”则不那么正常。就电子政府这个学科而言,并不是哲学那样的思辨学科,实践性很强,所以也无需作出、也不可能作出永恒式的精确概念。电子政府所指的现象,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存在着很多类似的说法。如电子政府、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电子化政府、数字政府、连线政府、网络政府、在线政府、虚拟政府等。这些用词虽然不同,但是在人们理解上不会出现很大的歧义。在过去的写作和发表的文章之中,我常常是电子政府、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之类的概念交叉使用。本书在行文中,虽然因为书名的缘故,一般统一用电子政府,但也使用其他的概念。其实就本人的立场,这些概念可以看做是同义的,将所有的电子政府换成电子政务,也是完全可行的。
当然,作为一个学者,对基本概念还是有一些看法。比如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存在着一个外延上的大小问题。一些学者对此有不同意见。有的看法是电子政务比电子政府宽泛。这种观点认为,电子政务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结合。而电子政府只包括电子政务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即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所以,比之于电子政府,电子政务不但其范围更广,而且内容也要丰富得多。我不赞同这种看法。而认为情况应该相反,即电子政府比电子政务宽泛。许多学者也持这样的观点。有的学者指出,电子政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行政领域,具体为政府对内部管理、政府之间连通、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对公众的公共服务等方面。电子政府的内容将要广泛得多,如立法、选举、司法、监督等活动,都渗透着电子化的含义。电子政府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电子政务。更有观点认为,电子政府比电子政务高级。从发展来看,构建一个成熟的电子政府体系,其坚实基础必然是成熟的电子政务。政府电子化的必由之路是政务电子化,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构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电子政府的基础。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或目标。当然,就电子政府本身来说,有的学者还区分狭义的电子政府和广义的政府。狭义电子政府指:以高效、信息公开和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在政府行政部门之间,以及政府行政部门与国民、企业等民间部门之间开展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它导致了政府行政部门中业务和组织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而广义的电子政府,包含着“电子民主化的实现”这层意思,即实现政治家与行政,以及政治家与市民、企业之间更紧密的交流。
本书作为一本研究性的著作,因此在结构上不追求教材式的完整。总体上以个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为中心展开,并适当照顾逻辑上的脉络。本书结构分成7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时代走向、民主走向和政府走向,把握电子政府建设的合法性。电子政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落实民主参与,促进政府改革。这些是电子政府的本质和灵魂,是电子政府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第二部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探讨韦伯官僚制的局限以及卡斯特网络化的可能。从社会转变中观照电子政府的组织变革。这个组织变革重点不在于垂直方向的压缩,而在于水平方向的变化,尤其是组织之间的合作乃至组织无缝隙的追求。第三部分分析电子政府的绩效。电子政府无论在外部的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方面,还是在提高政府效率、增强政府回应性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能。电子政府能否节约成本,需要分析具体情况而定,并且对成本问题要有广阔的视野。这部分还探讨了与之相关的信息产品的政府采购问题。第四部分探讨电子政府建设问题,这既要把握世界的普遍经验,尤其是美国的经验。还更要有中国特色,结合中国的实际探索独特的建设道路。中国在电子政府发展上,既要实事求是认清所处的阶段,又要挖掘潜力,有所作为和适当超越。第五部分探讨电子政府建设中的一些重要创新,如领导的创新、人事变革以及信息公开问题。电子政府需要构建领导体系,提升领导素质,确定领导责任。电子政府要以人为本,既对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对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政府信息公开是时代的潮流,电子政府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新阶段。第六部分探讨电子政府的安全问题,并扩展到信息时代的安全问题以及电子政府建设中的风险问题。第七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探讨一些与电子政府相关但又超出纯电子政府的政治社会问题,这包括电子民主问题、无政府主义治理问题以及数字鸿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