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电子政府研究

分享到:

定价:¥15.00

  • 出版时间:2005年10月
  • 页数:276页
  • ISBN:7-100-04439-1
  • 主题词:电子政府研究
  • 人气:74

显示全部前言

  本书采用“电子政府”为题,而不是更为流行的“电子政务”,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个人方面的原因。2001年教育部“十五”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资助的项目名称就是电子政府。当时中国这个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而且也通用电子政府。故用电子政府为题出书,图个方便。

  其次是名副其实。E-Government这个词引入中国时,其中文的对应用法一直存在着分歧,甚至在学者之中存在着争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之争。本书用电子政府,是觉得就英文字面而言,E-Government更确切对应的是电子政府。Government一词的原意是政府,在字典上还未见到其被解释为政务。电子政务对应的英文似乎应当是E-Governance。

  再次是考虑到书的内容。就国内的实际情况而言,电子政务所指的范围相对较窄。电子政府所指就宽泛得多。电子政务的重点在于政务,即政务的电子化;电子政务不涉及或者只在很小的程度上触及政府的体系、制度、组织和结构等。电子政府除了以上电子政务所指,还明确包含着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体系,即政府组织、结构方面的变革等。本书内容不仅涉及一般的政务内容,而且涉及政府结构的改造,还有超出政府范围的政治和社会方面问题。这些内容超出一般的电子政务所指,所以使用电子政府更合适一些。

  关于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的使用,虽然中国两者同时并用,但一个基本的走向是:最初几年电子政府比较流行,最近几年电子政务占据主导。这种用词上的转变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学理上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就中国的实际来说,电子政务比电子政府更切合实际。因为在政府信息化中,中国所做的事情主要包括内部办公,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内部资源整合、内部决策支持、对外提供公众服务。这些主要是政务层次,所以使用电子政务比较合适。而电子政府包含的诸多内容,如政府的深刻再造和公共服务的民主化变革,中国还没有更多地涉及,或者还达不到那种层次。二是实践上的。由于前几年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上的争论,可能对理解上引起混乱。学术界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使用词汇,但政府在文件表达的规范上还是希望统一,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正是如此,所以当时国务院领导人拍板使用电子政务。于是这个词开始在官方文件中约定俗成,并延伸到学术界。由于前一种因素的考虑,更由于后一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电子政务作为当今的主导用词。

  就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的概念问题,我不太赞同咬文嚼字。人们常说,明晰的概念是严肃学问的起点。这在总体上当然是对的。特别是在思辨的学科尤其是哲学学科中,概念的歧义甚至影响到学术的对话。在许多问题上,人们为之争论,直到最后才发现原来双方所持的概念不一样,说的不是同一个东西。这些都毫无疑问地说明概念明晰的重要性。我想说的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一是概念不容易明晰和精确。在很多学科中,乃至许多重大的基础性的概念,都缺乏公认的和一致的定义。甚至极端的情况是: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几乎每个重要的学者心中的概念都有所差异。有些人文学科的概念,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有史以来就没有统一过。所以,明晰、精确、统一的概念不是不好,而是难以达到。二是概念没有想象的重要。概念是帮助人们明白事物的,只要能达意,有基本共识,不出现重大的误解,就可以行得通。将很多的精力浪费在不可能解决的概念问题上,并不是很明智的。比如“人”这个概念,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即便是专家权威的定义,也不见得能够服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知道其所指。

  基于这种基本立场,所以在电子政府问题上,我不赞同纠缠概念。因为电子政府也还算是新兴事物,其在西方比较广泛的使用也不到10年时间。因此,众说纷纭最为正常,“六国归秦”则不那么正常。就电子政府这个学科而言,并不是哲学那样的思辨学科,实践性很强,所以也无需作出、也不可能作出永恒式的精确概念。电子政府所指的现象,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存在着很多类似的说法。如电子政府、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电子化政府、数字政府、连线政府、网络政府、在线政府、虚拟政府等。这些用词虽然不同,但是在人们理解上不会出现很大的歧义。在过去的写作和发表的文章之中,我常常是电子政府、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之类的概念交叉使用。本书在行文中,虽然因为书名的缘故,一般统一用电子政府,但也使用其他的概念。其实就本人的立场,这些概念可以看做是同义的,将所有的电子政府换成电子政务,也是完全可行的。

  当然,作为一个学者,对基本概念还是有一些看法。比如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存在着一个外延上的大小问题。一些学者对此有不同意见。有的看法是电子政务比电子政府宽泛。这种观点认为,电子政务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结合。而电子政府只包括电子政务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即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所以,比之于电子政府,电子政务不但其范围更广,而且内容也要丰富得多。我不赞同这种看法。而认为情况应该相反,即电子政府比电子政务宽泛。许多学者也持这样的观点。有的学者指出,电子政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行政领域,具体为政府对内部管理、政府之间连通、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对公众的公共服务等方面。电子政府的内容将要广泛得多,如立法、选举、司法、监督等活动,都渗透着电子化的含义。电子政府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电子政务。更有观点认为,电子政府比电子政务高级。从发展来看,构建一个成熟的电子政府体系,其坚实基础必然是成熟的电子政务。政府电子化的必由之路是政务电子化,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构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电子政府的基础。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或目标。当然,就电子政府本身来说,有的学者还区分狭义的电子政府和广义的政府。狭义电子政府指:以高效、信息公开和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在政府行政部门之间,以及政府行政部门与国民、企业等民间部门之间开展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它导致了政府行政部门中业务和组织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而广义的电子政府,包含着“电子民主化的实现”这层意思,即实现政治家与行政,以及政治家与市民、企业之间更紧密的交流。

  本书作为一本研究性的著作,因此在结构上不追求教材式的完整。总体上以个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为中心展开,并适当照顾逻辑上的脉络。本书结构分成7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时代走向、民主走向和政府走向,把握电子政府建设的合法性。电子政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落实民主参与,促进政府改革。这些是电子政府的本质和灵魂,是电子政府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第二部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探讨韦伯官僚制的局限以及卡斯特网络化的可能。从社会转变中观照电子政府的组织变革。这个组织变革重点不在于垂直方向的压缩,而在于水平方向的变化,尤其是组织之间的合作乃至组织无缝隙的追求。第三部分分析电子政府的绩效。电子政府无论在外部的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方面,还是在提高政府效率、增强政府回应性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能。电子政府能否节约成本,需要分析具体情况而定,并且对成本问题要有广阔的视野。这部分还探讨了与之相关的信息产品的政府采购问题。第四部分探讨电子政府建设问题,这既要把握世界的普遍经验,尤其是美国的经验。还更要有中国特色,结合中国的实际探索独特的建设道路。中国在电子政府发展上,既要实事求是认清所处的阶段,又要挖掘潜力,有所作为和适当超越。第五部分探讨电子政府建设中的一些重要创新,如领导的创新、人事变革以及信息公开问题。电子政府需要构建领导体系,提升领导素质,确定领导责任。电子政府要以人为本,既对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对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政府信息公开是时代的潮流,电子政府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新阶段。第六部分探讨电子政府的安全问题,并扩展到信息时代的安全问题以及电子政府建设中的风险问题。第七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探讨一些与电子政府相关但又超出纯电子政府的政治社会问题,这包括电子民主问题、无政府主义治理问题以及数字鸿沟问题。

显示全部后记

  多年以前涉入到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领域,试图将相关的政府、民主和社会等三大问题作逐一研究。这几年相继获得一些机遇,包括两项国家社科基金和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的资助,以及多次出国访学,使得早期的计划得以按部就班实施。本书是其中的一部,也是教育部“十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在研究过程之中,一些相关文章分别发表在《学术研究》、《人文杂志》、《管理研究》、《科学管理研究》、《科学文化评论》、《理论与改革》、《行政论坛》、《信息化建设》、《首都信息化》、《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求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社会主义研究》、《甘肃社会科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学习时报》、《社会科学报》等杂志以及其他大众传媒上,在此对它们表示感谢。本书写作中借鉴了国内外一些学者和同仁的成果,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中对重要的引用有所标注,但也还有一些来源杂博的资料难以一一弄清,或者存在着遗漏,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在研究过程中,国内的工作单位以及国外的访学单位都给予了相应的宽容和支持,商务印书馆对出版给予了帮助,责任编辑丛晓眉女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也表示感谢。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从电子政府的合法性、电子政府的组织变革、电子政府的绩效分析、电子政府的中国道路、电子政府的制度创新、信息安全与政府安全、电子政府的社会视野等七个方面出发,对电子政府所涉及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电子政府的合法性

 一、顺应时代潮流

 二、落实民主参与

 三、促进政府改革


第二章  电子政府的组织变革

 一、电子政府的组织原则

 二、电子政府的组织特色

 三、电子政府的组织合作

 四、电子政府的无缝隙构建


第三章  电子政府的绩效分析

 一、电子政府的潜在效能

 二、电子政府的行政成本

 三、信息产品的政府采购


第四章  电子政府的中国道路

 一、电子政府的世界经验

 二、电子政府的中国特色

 三、电子政府的发展阶段


第五章  电子政府的制度创新

 一、电子政府的领导创新

 二、电子政府的人事变革

 三、电子政府的信息公开


第六章  信息安全与政务安全

 一、信息安全的战略治理

 二、政务安全的治理方略

 三、电子政府的建设风险


第七章  电子政府的社会视野

 一、信息时代的数字民主

 二、信息时代的无政府主义

 三、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