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

分享到:

定价:¥27.00

  • 出版时间:2005年09月
  • 页数:276页
  • ISBN:7-100-04441-3
  • 主题词: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发育
  • 人气:151

显示全部前言

  劳动力市场发育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这一转轨过程中最艰巨的部分。首先,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不同,劳动力市场涉及到人本身,关系到人文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能完全依靠自发的市场机制演进,而更要突出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次,在面临劳动力市场发育紧迫任务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宏观经济周期等因素也造成就业的巨大压力,导致下岗、失业和劳动参与率等问题,需要同时把治理现行存在的问题与长期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因此,我们把这本书起名为《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既讨论劳动力资源配置从计划体制到市场机制的转型问题,也讨论劳动力市场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问题。

  在本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我们分别讨论了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及其动态变化。第三章到第五章从几个方面描述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状况,既包括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包括劳动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情况。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从社会保护和积极的就业政策角度,讨论政府在促进就业、再就业,以及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和职能。第八章从政府和劳动者个人两个角度,讨论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力市场的意义。第九章到第十二章讨论劳动力市场发育问题,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竞争性和分割状况等方面,判断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程度。第十三章提出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及其实施优先序,并讨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中的经验。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解决我国城乡就业的中长期对策》的研究成果。没有该项目资金的资助,我们是无法完成如此大规模的研究计划的。此外,在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争取到了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密歇根州立大学、密歇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哈佛大学等单位提供的研究资助。借助于上述资助,我们得以在五个大城市(上海、武汉、沈阳、福州和西安)进行了较大样本的抽样调查和访谈,使我们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现状有了实感。我们又进一步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统计分析,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形成的诸多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政策部门和社会舆论对理论研究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和我的同事广泛地参与了关于政策的讨论,也面对社会大众进行解说。所有这些似乎是研究过程之外的活动,都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研究选题,也激励了我们研究问题的兴趣。

  我的许多同事参与了关于劳动力的调查和研究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对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同事张羚广、张车伟、吴要武、王德文、张丹丹,都是上面提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的成员。密歇根州立大学的John Giles,密歇根大学的Albert Park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孟昕,也分别在不同阶段参与了项目的研究工作。徐进和金泓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对本书作出了贡献。我们的一些学生参加了实地调查研究和问卷的整理工作,值得提到的是刘学军和陈兰。本书中的一些部分,分别得益于我与许多同事的合作研究和讨论,可以说是在相互切磋甚至争论中形成的研究结论。例如,谈到我对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往往不能不提到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杨云彦和华盛顿大学的陈金永的经常性的讨论。关于中国就业统计的一致性问题,我所写的一些文章或者发表的一些讲演,是受到匹兹堡大学Tom Rawski的不同观点的激励。

  我们衷心感谢上述机构和同事对本书的贡献。然而,书中如果存在任何不确切甚至不正确之处,我们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也希望读者提出批评和指正。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和发育,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因此,也应该成为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作为专门从事劳动就业问题研究的学者,面对如此丰富的制度变革现象及其提出的理论挑战,我们愿意付出不懈的努力,以便在将来拿出更加满意的研究成果。


                            蔡 昉

                           2005年3月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蔡昉,1956年9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都阳,1971年4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

  王美艳,1975年7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回顾和展望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和发育,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下岗、失业、劳动参与率下降等就业压力,以及社会保障和社会保护现状,对政府积极的就业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提出和论证了政府树立就业优先政策原则的必要性,并就进一步培育劳动力市场,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在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同时治理失业、扩大就业等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显示全部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第一节 人口转变、劳动力供给和就业总量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展望

  第三节 劳动力需求展望

  第四节 从劳动力资源获得人口红利

第二章 就业的行业和地域结构

  第一节 就业的行业结构特征

  第二节 就业需求的区域变化

  第三节 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

  第四节 从劳动力需求看发展政策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冲击

  第一节 如何认识就业形势

  第二节 下岗与登记失业

  第三节 城镇调查失业率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指标的比较

  第五节 失业群体的人口特征

  第六节 劳动力市场提出的政策需求

第四章 城镇劳动参与率

  第一节 作为周期现象的劳动参与变化

  第二节 哪些人退出劳动力市场,为什么?

  第三节 就业、失业和退出的决定因素

  第四节 劳动参与率的政策含义

第五章 市场如何配置劳动力资源

  第一节 城市就业渠道的消长

  第二节 就业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第三节 重新计算就业弹性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配置效应

  第五节 利用非正规就业

第六章 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政策

  第一节 冲击型劳动力市场压力

  第二节 社会保障和社会保护

  第三节 个人和家庭如何应对冲击?

  第四节 再就业政策的执行及其效果

  第五节 调动个人、社会和政府的积极性

第七章 如何实现增长与就业同步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就业

  第二节 估计自然失业率

  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

  第四节 扩大就业的政策导向

第八章 人力资本及其形成机制

  第一节 劳动力素质与增长源泉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回报

  第三节 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

  第四节 健康素质:被忽视的人力资本投资

  第五节 相关的公共政策

第九章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第二节 地区间相对工资变化

  第三节 地区间工资收敛性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演进

  第五节 国有企业的情形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分割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与城乡差距

  第二节 户籍制度仍然重要吗?

  第三节 “民工荒”:一个制度现象

  第四节 连通城乡劳动力市场

第十一章 劳动力市场竞争性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工资形成机制:一个案例分析

  第三节 行业工资差异及其变化

  第四节 行业工资差异的影响因素

第十二章 就业机会和工资不平等

  第一节 教育、就业和工资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 就业和工资决定的性别歧视

  第三节 城市外来工的就业和报酬

  第四节 户籍身份导致的就业和工资歧视

  第五节 城市外来工的边缘化

第十三章 扩大就业的政策途径

  第一节 政府和市场如何分工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制度的目标模式

  第三节 树立就业优先原则

  第四节 政策调整优先序和实施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