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员工管理新变革——管理受市场驱动的员工队伍

分享到:

定价:¥60.00

  •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 页数:349页
  • ISBN:7-100-04667-X
  • 主题词:员工管理变革市场驱动队伍
  • 人气:105

显示全部序言

  中国企业的雇佣关系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逐渐成熟使得传统的雇佣关系或雇用的传统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的国内因素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经济转型所形成的雇佣关系的变化,而国际因素则是由于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规则和变化对于中国的雇佣关系所产生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如何认识、处理和管理这种新型的雇佣关系,是企业的管理者们迫切需要了解和解决的一个新问题。

  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学者彼得•卡佩利的专著《员工管理新变革——管理受市场驱动的员工队伍》,为我们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彼得•卡佩利(Peter Cappelli)是宾西法尼亚州大学沃顿商学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和管理学教授。到沃顿商学院之前,他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斯大学任职。卡佩利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劳动与产业关系学院获得了产业关系学士学位,而后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作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专家,卡佩利不仅在理论上多有建树,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调整的实际经验。

  卡佩利认为:传统的长期雇佣关系服务于三个关键的目标:第一,促进了对培训的投资,这是在雇员的业绩提升时雇主长期提供的。第二,雇员在这种雇佣关系中得到的安全感有利于产生忠诚和承诺。第三,按阶梯晋升的可能性提供了成本相对低廉但却非常有力的激励。但是,目前这种有保障的、有可预期的晋升前景和有稳定报酬的职位的传统雇佣系统正在消失!

  卡佩利所说的这种现象不仅在美国非常明显,在其他各国包括中国也非常明显。很多人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企业管理人士则更有切肤之痛。但是很少有人真正解释了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以及将用什么来替代这种长期雇佣关系、如何适应这种新型的雇佣关系模式等问题。卡佩利认为:终结传统雇佣关系的是一系列由环境驱动的新型管理实践,这些新型的管理实践的关键,是把市场引入到企业内部,这种市场不仅包括产品市场还包括劳动力市场。换句话说,他认为这些新型管理实践是市场的逻辑在企业内部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影响了企业交互作用的行动规则、长期承诺以及内部提升和开发的实践,同时它还对传统雇用合同的基础——平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卡佩利认为,这种市场驱动的雇佣关系对雇主和雇员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不再提供长期职位保障、内部晋升和发展,员工丧失了内部晋升的空间,必须更多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传统雇佣关系中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互惠关系被打破,心理契约遭到违背,在这种背景之下,雇员也被迫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方式。

  卡佩利经过研究认为,核心员工的挽留、员工承诺和雇员技术的开发已经成为大多数处于这种新型雇佣关系模式中的企业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但由于很多问题都是由市场主导的,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无法回避市场因素的影响。对于如何解决这些由新型雇佣关系模式带来的问题,卡佩利认为:所有的雇佣关系模式都需要独立于公司自身的公共服务解决由基于市场的雇佣关系所引发的问题,对于市场驱动的雇佣关系模式尤为如此。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详细地描述分析了手工艺行业中行会或者工会的作用,认为新的雇佣关系对公共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详细分析了硅谷、高等教育、飞行员、医生和手工业者的案例,以此来说明某些成功企业、行业或者区域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例如,对于雇员流失问题,卡佩利举了SAS软件公司的例子,该公司把每年的离职率控制在大约4%的水平,但是该行业的平均离职率大约是它们离职率的六倍多,而且SAS支付的薪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SAS的主要保留措施是通过向雇员折价提供住房和幼儿照料等家庭福利把雇员和社区联结在一起。这些具体生动的案例可能会有助于理解本书的新的思维方法。

  当然,要理解本书的思想,特别需要对于本书中的一个多次出现的概念加以关注——可雇能力(employability)。可雇能力是近十余年来才出现的一个专业词汇,这个概念说的是当雇员丧失了传统雇佣关系中的内部雇用保障时,必须提高自身能力,提升自身在市场上被认可的程度,从而从市场上寻找另一种雇用保障。它不同于技能或者胜任力,很多国内的学者把他翻译成就业能力或胜任能力。但在雇佣关系中,也许翻译成可雇能力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它的含义。因为就业能力是站在劳动者的角度提出来的,而可雇能力虽然以雇员个人为中心,但它是站在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提出来的,它所涉及的不仅有劳动者在求职就业方面的能力或责任,而且还涉及到雇主在雇佣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胜任能力主要是与“职位”相联系的,而可雇能力则是围绕着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雇佣或被雇佣所展开的概念。可雇能力的实质就是:企业已经无法向雇员承诺一个稳定的雇佣场所和组织内的长期发展,取而代之,企业会作出另外一种承诺——雇员将得到可雇能力。应该说,在新型雇佣关系中的企业员工管理实践中,可雇能力将成为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这个概念重新界定了雇主和雇员的责任和义务,极大地缓解了新型雇佣关系管理中的两难困境。

  卡佩利在这本书中提出的新的概念和新的思路,不仅对于如何构建和管理新型雇佣关系,具有直接的借鉴和启示作用;而且,这一著作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将雇佣关系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的和核心的问题之一,加以把握和处理,更值得国内学界和实务界予以重视。长期以来,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界,更加注重这一学科的服务于企业绩效的具体技术操作环节,但却忽略了雇佣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从宏观上把握人力资源管理与雇佣关系调整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因而,关于企业的雇佣关系的研究和实务操作,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中,往往处于弱项或者缺项的境地。而国内劳动关系研究,则又往往局限于理论和政策的分析,而不能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实务层面。因此,卡佩利这本著作在我国的翻译出版,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和劳动关系学科,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本书基于企业管理实践基础上提出的雇佣关系问题解决办法,是值得国内劳动关系研究者借鉴的;基于雇佣关系变革背景之下提出的很多员工管理的观点,则是值得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关注的。


                           常凯

                    写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

                         2006年9月1日


显示全部后记

              <FONT size=3><STRONG>译后记</STRONG>

</FONT>

  翻译本书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兴奋而又非常痛苦的过程。之所以兴奋是因为作者卡佩里的思想非常独特和深邃,他对现代企业雇佣关系和员工管理的理解非常独到,对当前很多中国企业新出现的员工管理问题都有很多可资借鉴的观点和案例;而之所以说痛苦是因为本书充满了严谨的思维逻辑,翻译本书的过程实际上是追踪作者思维的过程。当我翻译并且审校完最后一遍时,我是如此之兴奋。

  本书的翻译出版跨了两年,初译本书时我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而在本书出版时我已经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在翻译本书之前,我曾在研究学习的同时作为兼职管理咨询顾问在企业“浸泡”过几年,对于很多雇佣关系和员工管理问题都有所觉察,但是却没能系统理解和总结,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

  在企业中,经理人员经常会碰到以下这些问题:快速变化的技术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保持弹性,以知识型员工为载体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不断受到挑战;企业需要核心技术的积累和更新,但企业却无法给雇员提供长期雇用的承诺;企业希望挽留核心人才,但是人才流动率却很高,核心人才的流动性尤其高;企业在组织扁平化之后,员工授权增多,员工的职责增长,但是员工的组织承诺却不断下滑;企业需要不断地积累核心技术,但是由于员工流动率等原因,企业培训投资的积极性却不高……这些问题是很多企业人士和学者都期望得到解答的。在市场主导的雇佣关系模式中,雇佣关系的本质特征迥异于传统雇佣关系,因而其员工管理方式也有极大的差别。对于这些问题,本书都有非常深入的论述和案例佐证。此处不做赘述。

  倒是有几个相关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提起。2004年,互联网上流传着一篇企业评选报告,评出的是“中国最不适合工作的十大企业”,其来源不得而知,但是这篇报告的流传之广和影响力之大却非常出人意料。当时《企业管理》杂志社的韩天放先生邀我就此写一篇评论性文章,我欣然接受并写了一篇题为《如何让员工满意?》的文章发表在《企业管理》2005年第5期上。我认为,雇佣关系问题处理得不好的不仅仅是报告中这些上榜企业。很多中国企业对产品市场的变化非常敏锐,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企业的雇用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雇用的规则也已经发生了改变,很多企业仍然沿用着一贯的理念和实践来进行雇用管理。他们不约而同的进入了员工管理的误区,这些误区包括:无视以增强“可雇能力”为核心的雇佣关系;忽略以“工作—生活平衡”为中心的福利的激励作用;破坏心理契约的驱动力;淡漠的企业公民意识。企业必须意识到员工对“可雇能力”、“工作一生活的平衡”、心理契约和企业公民意识的越来越密切的关注,并以此改变其雇用管理系统和制度,这可能是影响未来企业在人才市场和产品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恰好这些问题在本书中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尽管我并不想让自己对本书的理解影响其他人,但是我不得不说,这本书提及了一个关键概念——“可雇能力”(employability)。这个概念不同于“就业能力”,也不同于“胜任力”,它是以劳动力市场和劳动者为核心的概念。这个概念说的是要保证员工在企业内的本职工作中能够胜任并产出高绩效,而且还应该不断地提升员工的能力并扩大其视野,让员工在企业之外的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工作。

  我们都无法忽略雇佣关系的基础已经发生变革的事实。旧的雇用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内部发展、工作保障和以资历为基础的收入制度。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和员工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员工贡献自己的忠诚和业绩,企业确保工作保障和收入。但是,现在市场规则已经不再被“屏蔽”在企业之外,它越来越多地被引进到企业当中来,这种巨变促使了企业雇佣关系必须发生彻底的变革。企业不需要也无法再终身雇用员工了,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达和完善是员工也意识到他们无须也无法终身只服务于一个企业。于是,企业理所当然地选择打破终身雇用的模式,员工也自然而然地不断地选择跳槽。企业说:“我们非常需要热门专业的人才,但是一方面技术更新太快,我们不可能长期雇用一个员工;我们想培养员工,但是因为没有什么能够约束员工,员工培养好了就跳槽,我们成了别的企业的‘培训基地’。”员工说:“企业一方面要求我们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为企业的目标拼命,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却很少给我们投资,不让我们充电。等到我们跟不上形式了,我们再到哪里去工作?”这种情况下,雇用的长期成本在不断上升,企业的所谓核心能力失去了人力资源的支撑。那么,这些困惑如何解决?新的雇用规则是什么?

  答案就是“可雇能力”。我们必须看到雇佣关系的基础已经发生的变化,企业运营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雇用必须以增强员工的“可雇能力”为核心。雇员要尽力保证自己和自己所属的公司或部门的竞争力;作为回报,公司不是保证永远不解雇他们,而是保证雇员尽可能地具备“可雇性”,即保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教育,扩展其知识技能,在任何时候都具备在其他企业找到理想工作的能力。这就是现在雇用规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必须围绕可雇能力重新构建,但是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做到。

  而本书的精彩深邃之处远不止于此。对于前文提出的这些困惑,在本文中都能够找到答案。

  本书的翻译得到了我的硕士生导师、著名的战略与人力资源专家文跃然教授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他就本书一些关键词汇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同时,我的博士生导师、著名劳动关系学家常凯教授对本书的翻译也极为关切,在此一并感谢两位恩师的关心和指导。另外,我要非常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商务印书馆的张如帆小姐,在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过程中,她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正是她不厌其烦而且委婉的催促,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本书的翻译分工如下:朱飞负责序言、概述和第一、二、三、四章;欧阳杰和李凤共同负责第五、六、七章,全书由朱飞进行审校。由于水平所限,本书的翻译肯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果您对本书的翻译问题有任何建议或者希望就本书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请与我联系。我的联系方式是: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

  邮编:100081

  E-mail:<A href="mailto:zhufei@vip.sina.com">zhufei@vip.sina.com</A>


                              朱飞

                             2006年6月于北京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彼得•卡佩利是宾西法尼亚州大学沃顿商学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和管理学教授。他最近担任了美国教育部全国员工教育质量中心的联合主任。到沃顿商学院之前,他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伊利诺伊大学任职。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得了产业关系学士学位,并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同时成为富布赖特学者。他的著作在雇佣关系方面涉及范围极广。他的另一部著作《工作中的变革》(Change at Work),说明和揭示了公司重构对雇员的影响。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曾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有保障的、有可预期的晋升前景和稳定报酬的、美国雇用系统中的职位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雇佣关系的新变革。很多组织构建自己的员工队伍都依靠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例如临时招聘、短期合同不口外包。同时,很多争论也都是围绕这些新变革如何影响雇员而展开的。彼得•卡佩利是首先研究新变革对干经理人员重要意义的学者之一。在本书中,卡佩利帮助经理人员理解那些影响现代受市场驱动的员工队伍的动力。
  根据卡佩利的观点,这些新政策的合同让雇主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当再也无法承诺长期保障的时候,雇主将如何鼓励其员工队伍?当培训计划削减或者取消的时候,雇主将如何开发公司需要的特殊技术?本书回顾了经理人员在市场驱动员工队伍的背景下,开发关键技术且保持雇员承诺的步骤。
  卡佩利认为,经理人员必须面对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全面变革。在本书中,他对美国雇用实践的历史进行了分析,这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理解那些改变工作场所关系的潜在影响。并且,卡佩利还提供了管控新雇用合同的指导,且通过大量的实际例证说明了很多企业已经取得成功的创新管理方案。
  本书是那些改变雇主和雇员之间关系的全面记载,也是对企业已经在多大程度上对这种新趋势作出反应的深度观察。卡佩利的观点对经理人员和那些研究组织性质变化的人员有很大的帮助,他帮助这些人员理解雇员在他们的职业中寻找的是什厶,以及企业能够如何根据这些新的期望进行调整。本书肯定会引起那些试图调和当今工作场所的现实与职业需要的人的共鸣。

显示全部目 录

序言

导言

第一章  工作新变革

第二章  如何把被我们抛弃的安排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  重构雇用的压力

第四章  变革的量级

第五章  基于市场的雇佣关系

第六章  适应工作中的新变革

第七章  对新型的、市场驱动的雇佣关系的观察总结

注释

作者介绍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