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文库

分享到:

定价:¥20.00

  • 著者:2518 
  • 出版时间:2006年02月本印时间:2006年0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64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7-100-04901-6
  • 主题词:派系斗争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
  • 人气:279

显示全部序言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文库》总序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是中国高校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1912年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1928年单独设系。1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合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师资力量与综合实力,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百年的演进历程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如李大钊、钱玄同、邓之诚、朱希祖、王桐龄、张星烺、楚图南、陈垣、侯外庐、白寿彝、柴德庚、赵光贤等,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辛勤耕耘。经几代人的努力开拓,北师大历史学系学术积累丰厚,学风严谨,久已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如今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是我国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重镇,学科门类大体齐备,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既有国内外知名的老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等,又有一批崭露才华并在国内外史学界颇具影响的中青年学者,综合实力居全国高校历史学科前列。在教学方面,我系的课程改革、教材编纂、教书育人,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曾荣获国家教学改革重大成果一等奖。在科学研究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由白寿彝教授任总主编、我系众多教师参与编写的多卷本《中国通史》,被学术界誉为“20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其他教师的学术论著也多次荣膺国内外各类学术奖项,得到学界好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业已铸就自己的辉煌,但学术的发展无止境。今天,中国社会政通人和,学术研究也日新月异,我们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了更好地传承先辈学者的治学精神,光大其传统,进一步推动学科与学术的发展,本系决定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文库》,陆续出版我系学者的学术论著,以集中展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整体学术水准。同时,相信这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向以奖掖学术、传播文化著称,此次《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文库》的编辑出版,也承蒙其大力支持。在此,谨致由衷谢忱!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文库》编辑委员会

显示全部前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了解国民党政府最容易的办法,“是首先要决定所谓政府只是国民党的掩护体,国民党的政治和派别才是决策的主要因素”。因此,本书从国民党派系斗争的角度,探讨1928年至1937年五院制国民党政府的运转。在探讨之前,需要对国民党派系的形成和划分作一个交代。
    国民党执政时期的派系,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去世前后。孙中山去世前,国民党以是否赞成国共合作为标准,分成左右两派,廖仲恺等人为左派,胡汉民等人为右派。孙中山去世后,左右派的划分明显地同权力争夺交叉在一起。汪精卫以“左派”领袖自居,孙科、谭延闿等也以“左派”面目出现。胡汉民承认说,“本党改组以来,党内派别如雨后春笋”,“统一的中国国民党,至少分裂为二派以上”。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左右派的划分进一步明显。首先在1925年8月,右派制造了廖仲恺惨案。接着1925年11月,西山会议派产生。根据该派骨干分子邹鲁本人的叙述,当时“西山会议的角色”有林森、居正、覃振、石青阳、石瑛、戴季陶、沈定一、邵元冲、叶楚伧、邹鲁、吴稚晖、邓泽如、茅祖权、傅汝霖等人,此外尚有谢持、张继、许崇智等人。这些人物从反对国共合作的立场上来说,可以统称西山派。但是从国民党内部关系来说,则很难说,比如,林森与每个人的关系都较好,邓泽如、邹鲁等人与胡汉民关系较好,戴季陶、吴稚晖等人支持蒋介石,傅汝霖等人支持汪精卫。
    在这复杂的斗争中,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粤军参谋长蒋介石挤进了国民党最高权力阶层。他首先利用廖仲恺惨案,赶走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兼并了粤军。接着在1926年制造了“三•二○”事件,既赶走了国民党当时最高领袖汪精卫,又打击了共产党。这样,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三大集团基本形成。
    1927年,随着蒋介石、汪精卫两大集团先后“分共”,国民党的派系划分更加明显。上述“西山会议的角色”、“左派”人士发生分化。戴季陶、邵元冲、叶楚伧、吴稚晖、张继、张静江等成为支持蒋介石的元老,谭延闿与各派保持良好关系,林森逐渐成为超然派,孙科、古应芬、萧佛成、邓泽如等人则站在胡汉民一边。胡汉民承认“本党在清党以后”派系更加林立,“大家争起私权私利来,而把整个的党搁在脑后”。国民党中央也指出,“党员之间,都有以意气而分派别的倾向,甚至有剑拔弩张,形成敌对团体的危险”。
    虽然于1928年2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要求“全党新旧同志之间”自今以往“不得再有以派别自居”,但是派系之间的划分与斗争更加明显。先是蒋介石、胡汉民两大集团合作,打击汪精卫集团和桂系、冯玉祥系、阎锡山系等政治集团和军事集团。接着,蒋介石、胡汉民分裂。随着胡汉民1931年2月被蒋介石扣押,宁粤对立,孙科派从胡汉民集团中分出来而形成,胡汉民集团基本瓦解。到此时,国民党派系划分的基本情况如下:
    其一,派系林立。国民党明显形成了蒋介石政治军事集团、汪精卫和孙科两大政治集团以及一些军事集团。
    在汪精卫集团中,按照蒋介石所抨击,“陈公博、郭春涛、顾孟余一班人是无耻的官僚政客,柏文蔚、张发奎是有名的军阀,朱霁青、白云梯、王乐平等是有名的无赖,陈树人、许德珩、施存统是一班无行的文氓,萧淑宇等是一班惯于变节卖友的青年”。
    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属于孙科系统的大约有一二十人。孙科派亦称“太子派”、再造派,西方称它为“自由主义派”,主要人物有马超俊、梁寒操、陈友仁、傅秉常、陈策、吴经熊、钟天心、王昆仑、周一志等。
    至于西山派,如果说还存在,其主要人物为居正、覃振、邹鲁、茅祖权、傅汝霖、许崇智等。不过,他们亦可称为元老派。另外,于右任、戴季陶等也为元老派的代表人物。
    在军事集团中,同蒋介石一度或长期争夺中央政权的有冯玉祥系、阎锡山系、桂系、陈济棠集团等。在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系基本瓦解,阎锡山系无力再同蒋介石较量,只有桂系还有力量。1936年两广事变后,陈济棠集团也基本瓦解。
    其二,派中有派。
    最为典型的是蒋介石集团。它大致可分为三大派系。其一是以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二人为核心的CC系,骨干分子有张道藩、谷正纲、谷正鼎、萧铮、胡健中、余井塘、程天放、高信、洪兰友、黄少谷等。其二是新政学系。它的成员复杂,一些学者认为“包括王宠惠、张君劢、蒋梦麟、蒋廷黻等知识分子,蒋百里、陈仪、黄郛、张群、熊式辉等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钱永铭、张嘉璈、陈光甫、吴鼎昌等江浙系实业家与银行家”。不过,黄绍竑、沈鸿烈、王世杰等也应在内。新政学系前期核心人物为杨永泰、黄郛,后期为张群。其三是黄埔系。从广义上来说,该系指黄埔军人集团。虽然它的划分非常复杂,但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是何应钦军人集团,包括顾祝同、刘峙等人。他们虽然“一向资格老,地位高,是国民党军方最有影响的人”,但并不真正掌握军权。另一派就是狭义上的黄埔系,一般认为它有两个代言人,即陈诚、胡宗南,骨干分子有康泽、贺衷寒、邓文仪、戴笠、桂永清等。CC系、新政学系与狭义上的黄埔系不同,前两者虽然“没有具体的组织章程、纲领、没有加入该系统的条件、仪式,以及召开会议,进行组织活动等等”,但是在国民党内“自成体系,互相提携,协调行动”。而狭义上的黄埔系如果指复兴社,则有组织纲领及活动。
    在对国民党的派系作一个基本交代后,笔者还要对本书的研究,作几点说明:
    第一,国民党人声称:“我们的政府称作‘国民政府’,并不称作‘国民党政府’”,因为“我们的党,只在政治上行使人民的政权,并非在法律上规定党为如何表现全国人民的”。尽管如此,本书还是定名为国民党政府,因为只有这个名词才能包括国民党“以党治国”的机构和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两大部分。国民政府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国民党于1925年在广州所成立的政府,两年后迁至武汉,另外还包括国民党各派合流以前蒋介石在南京单独成立的国民政府。这些都属于地方政府,前面应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其二是指国民党合流建立的、直到1948年行宪为止的中央政府全部,这时是外交上承认的中国政府,应称为国民政府。如果仍然称为南京政府或南京国民政府,则可能误解为地方政府。其三是指国民政府主席、委员及其直属辅佐机构而言,不能称为国民党政府。从本质上来说,国民政府的确是“国民党政府”,在记述国民政府的活动、制度及机构情况时就应称国民政府。如果定名为国民政府,则从政治学的角度,只能论述国民政府机构,就把国民党“以党治国”、解决党政关系的工具中政会排除在外了,也把在国民政府组织法上所没有的、实际上却凌驾于国民政府之上的南昌行营、侍从室排除在外了,这是不符合实际状况的。
    第二,政府机构运转的含义,是政府机构如何工作的,它包括一个机构内部各级组织机关的工作程序。如总体上的行政院的运转状况,行政院所属各部会的运转状况,各部会所属各司署的工作状况,等等。虽然对各级组织的研究很有必要,但是由于本书的篇幅、框架、字数、资料等等限制,无法完成如此庞大的探讨,只能从总体上探讨一个机构的运转。
    第三,虽然本书集中探讨1928年至1937年间的国民党政府的运转,但是在必要时要跨出这一阶段。
    第四,本书涉及到的一些机构,尽量简称。主要有: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全代会。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简称中执会。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简称中常会。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亦称中央政治会议),简称中政会。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简称特委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简称南昌行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简称侍从室。司法行政部,简称法部。

显示全部后记

    自从1989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以来,我就对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即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留在北京师大历史系任教后,又从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的教学。本书就是我多年来学习、教学和研究的心得体会。
    本书以国民党派系斗争为透视点,初步探讨了这种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的关系,认为国民党政府机构的运转深深打上了派系斗争的痕迹。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有待于学术界同仁的批评与指正。此外,由于本书的研究还比较粗浅,许多方面尚待深入,书中一定存在不少错误和缺点,恳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我要非常感谢我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王桧林先生,他认真审评了全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也要非常感谢李文娟同学,她帮助核对一些注释,改正一些错别字。我还要非常感谢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许多心血。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张皓 1964年生,贵州省德江县人,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著有《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铁账难销》,合译的著作有《变化中的中国人》、《叩响雪域高原的门扉——乔治•波格尔西藏见闻及托马斯•曼宁拉萨之行纪实》等,并在《抗日战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史学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文库”丛书之一,作者张皓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作者以国民党派系斗争为透视点,集中探讨了1928年到1937年间国民党政府的运转,认为国民党政府机构的运转深深打上了派系斗争的痕迹,而其结果是蒋介石独裁专政的建立。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五院制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二章 国民党“以党治国”的中政会
  一、中政会的恢复及其法律地位
  二、中政会变成各派争夺的目标
  三、蒋介石权力需要下的中政会
第三章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的演变
  一、1928年之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1930年与1931年之国民政府组织法
  三、1931年之国民政府组织法
第四章 截然不同的行政首脑和国家元首
  一、谭延闿:虚有其名的行政首脑和国家元首
  二、蒋介石:名实相符的行政首脑和国家元首
第五章 林森与虚位元首
  一、林森出任国民政府主席
  二、林森在元首任上的作为
  三、虚位元首制运转之特点
第六章 各具特色的“责任内阁”
  一、孙科:短命的“内阁总理”
  二、汪精卫:“政治病”的“内阁总理”
  三、“责任内阁”运转的实质
第七章 孙科与立法院的运转
  一、国民党政府何以突然要起草宪法
  二、宪草何以一稿不如一稿
  三、《五五宪草》何以变成儿戏
  四、从《五五宪草》的制定过程看立法院的实质
第八章 居正与司法院的运转
  一、居正权力的消长
  二、司法院空空荡荡
  三、“旧习与新制不能相应”
  四、司法院运转的实质
第九章 于右任与监察院的运转
  一、于右任出任监察院长
  二、独特的监察权
  三、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弹劾权被“修正”
  五、监察院“有口说话,无权办事”
第十章 戴季陶与考试院的运转
  一、考试院的设置与戴季陶出任院长
  二、戴季陶力争考试院的权力
  三、考试制度的规范化
  四、对国民党派系官僚政治的无奈
  五、戴季陶的失望与去职
第十一章 蒋介石与其“口袋子”权力工具
  一、太上政府——南昌行营
  二、内廷机构——侍从室
结论
  一、国民党“以党治国”变成了蒋介石的独裁“治国”
  二、蒋介石建立的独裁政治体制
  三、各派对于蒋介石独裁权力的臣服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