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敦煌書儀語言研究 平装中国语言学文库

分享到:

定价:¥25.00

  • 著者:3604 
  • 出版时间:2007年06月本印时间:2007年06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40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7-100-04917-2/H•1203
  • 主题词:敦煌書儀語言研究
  • 人气:166

显示全部序言

  小艳同志的博士论文《敦煌书仪语言研究》即将问世,而且是由全国一流的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件令人高兴、值得庆贺的事。
       书仪是敦煌文献中比较特殊的部分,是古人关于典礼仪注和书札体式的范本,口语程度较高,遣词造句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语言研究价值。从文献学的角度,探索书仪的历史文化内涵,学界前辈周一良先生已导夫先路,赵和平等中年学者继踵而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迄今为止,这部分珍贵资料尚未引起语言学界尤其是近代汉语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相关论著罕见。小艳的论文《敦煌书仪语言研究》以现存一百余件敦煌书仪写本为主要材料,从语言的角度对这部分珍贵文献作了全方位的系统深入的研究,选题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作者详细论述了这种特殊文体的语言研究价值、文本特徵、内容特色,并着重探讨了其中的俗别字和新词新义,以及某些具有特色的同义聚合。分析与结论大都翔实可信,往往能发前人之所未发,纠正语文辞书和古籍整理著作的未尽未确之处。作者对书仪中俗别字的辨认和词语的考释,都很见功力,不少被误认的俗别字和被误解的俗语词,都经过作者的研究而获得正确的解读。这样的解读并不是凭空臆测,或只从单例孤证出发的以偏概全,而是有理有据,从敦煌文书和其他传世文献中找到大量佐证,因而可信度很高。能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肯下死功夫,熟悉敦煌文书和其他古籍;其次要细心,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能发现有用的材料并加以汇集;另外还要有科学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才能透过表面看本质,得到正确的答案。作者把自己研究敦煌书仪所采用的方法加以归纳,提出“审音辨形”“同义类聚”“语境还原”“纵横考探”“背景考察”几条,其中后四条特别适宜于敦煌书仪语言的研究。这些方法既继承和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又有作者自己的独创性,对于其他古籍的字词考释也非常有用。
       俗别字和俗语词的考释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但本书的价值不止于此。其中“书仪新词的产生途径”“书仪新义的衍生机制”“书仪同义词的级差”等部分也研究得比较深入,富有新意。这说明作者不仅有训诂学的功底,而且能从理论层面考虑词汇问题,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本书的公开出版,不仅对古籍整理和辞书修订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而且对近代汉字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也很有启发。
       本书初稿作为作者的博士论文,在答辩时曾获得与会同行专家的热情肯定。蒋绍愚先生称之为“敦煌文献语言研究的优秀之作”。项楚先生则认为,“由语言角度(对书仪)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当首推本文”。别的专家也认为“多所创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在答辩之后,作者又根据与会同行专家提出的意见,作了进一步的打磨修改。虽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对书仪语言历时变化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等,但这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只能俟之异日。
  本书之所以能取得以上成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导师张涌泉教授指导有方;二是靠作者自身的努力。作为作者硕士阶段的指导教师,我在这里不妨对作者攻读硕士学位前後的一些情况略加介绍。作者出生在贵州边远山区农村,原就读于遵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时以前三名的优异成绩保送到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插班生,完成本科学业。随即考入贵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成绩为历届省内考生之最。入学后学习一贯踏实刻苦,各科成绩优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由于出身农村,家境贫寒,她每逢假期都要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有时还要挑菜到县城出售。这是现在一般女孩子难于做到的。古人说:文如其人。又说:为学即为人。这种为人与为学为文的辩证关系在作者身上得到再一次的生动体现。

王 锳
2005年7月6日
于花溪河畔        

显示全部后记

  这是我的第一部著作,她是在我的博士论文《敦煌书仪语言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当她即将出版的时候,涌动在我心中的是期待,是忐忑,更是感激!
  吾生也不敏,而此身也何幸!我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慧、意志坚强的人,然而我却是那么幸运,在我求学的道路上碰到许许多多的好老师、好朋友。
  1996年秋季,我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后,考入贵州大学,师从王锳先生学习近代汉语。在王先生的教导下,我对近代汉语产生了浓郁的兴趣,这为我后来的继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先生曾告诫我,“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我把它理解为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学,都要有一颗平淡而执著的心。正是王先生的引领,我算是跨入了近代汉语研究的门槛。
  1999年夏天,因为仰慕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硕土研究生毕业後,我选择了到湖州师范学院任教。但继续求学的念头仍不断在我的心中萦绕,于是2001年秋天,我又考入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张涌泉老师研习敦煌学。此前,我从未接触过敦煌文献,面对千年前的敦煌写卷,心中充满了崇敬和向往。然而翻开写卷,其中文字大多似曾相识,仔细辨认,却不知其为何字。学习之初,常常会为认“字”而苦恼。老师针对我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让我广泛地浏览写卷,从感性上熟悉它;另一方面,又指导我阅读相关的研究论著,了解当前的学术动态。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我慢慢地悟出了一些“道道”。阅读敦煌写卷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仪的语言比较特别,便打算把“敦煌书仪语言研究”作为学位论文来做。老师首肯后,我便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料的搜集整理上。搜集语料时,心中时常泛起各种想法。将这些想法整理成文后,老师总是细心地批改,大到基本观点的偏差,小至标点符号的错误,都被一一指出。惭愧之余,心中满是感激。
  本书的撰写,也是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凝聚着先生的心血。想当初,都已是2004年3月份了,其他同学都已定稿了,我还沉浸在写作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经常写得满脸通红,心跳加快,时时兴奋不已。直到月底我才慢条斯理地将初稿交给老师审阅。说实话,那根本谈不上初稿,连毛坯都算不上,因为其中既没“头”(绪论)也没“尾”(结论),只有“骨架”和“躯体”,而且“躯体”都还不完整,引文也没核对,可谓“满目疮痍”。更何况,我交给老师的还是电子稿。我很难想象老师当时是怎样看完那只有我自己才看得懂的论文的。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很快就看完了论文。对我不成熟的文稿,老师显示出了最大的宽容和百倍的耐心,从文章语句的表达到每章标题的拟定,以及框架、结构的安排(比如每章前加一段简明扼要的话语总括全章内容,并在全文前面附一个凡例,还有全文最后附一语词索引)等等,事无巨细,都提出了详尽的修改意见。而且,文中的某些观点、话语都直接源于老师的思想和笔端。在电脑旁,老师与我一起修改论文,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哪一句话应当怎么表达才比较稳妥,哪部分放在哪里才最合适。后来,老师又一再审读了我的修改稿,凡有待进一步斟酌的地方,老师都将其抹成了红色,丹笔粲然的电子稿中,浸透了老师的汗水和心血。然而资质愚钝的我每每不能领会老师的指导意见,虽经数次修改,仍不能尽如人意,实在有负先生的期望。先生不仅是一位严师,更似一位慈父,对学生关心爱护,无微不至。先生为学与为人的精神和品格,是我一辈子学习的榜样。
  就这样,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三易其稿,论文总算大致写定了。但老师还是不放心,又叮嘱我把文稿寄请王锳先生和我硕士期间的另一业师袁本良先生审定。学生不敏,自己的功课,还要麻烦两位已经(或即将)退休的老师来修改,说来真是惭愧不已。尤其是王先生,由于视力不太好,审读拙稿花了他十几天的时间,论文的天头地脚都写满了批语,个别词条的释义还提供了例证。先生们的恩情,学生此生此世都报答不尽。
  论文定稿后,由所里寄请项楚、蒋绍愚、曹广顺、蒋冀骋等先生匿名评审,他们都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论文答辩时,又得到祝鸿熹、蒋绍愚、汪维辉、王云路诸位先生的教正。尤其是蒋绍愚先生,当年他曾千里迢迢到贵州主持我的硕士论文答辩,这次又承蒙他来主持我的博土论文答辩,吾何其幸欤!蒋先生谬称拙文“是一篇有功力,有深度,有创新的优秀论文”;他还把文中有待进一步斟酌的地方一一打印出来,以供我修改时参考。前辈学者对后学的鼓励和提携,令人感动不已。
  此外,我的师兄史光辉博士也通读了全文,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文中引用的日文材料,皆蒙日本学者荒见泰史博士一一审正。论文写作过程中,资料室的秦佳慧老师为我提供了许多方便。论文修改的最后关头,为核对原文,秦老师常常牺牲她宝贵的休息时间,专程从家里赶来为我开放资料室。另外,北京理工大学的赵和平教授一直关注着论文的写作,曾多次提供书仪研究的资料。谨此一并表示我诚挚的谢意。
  承蒙王锳师和汪维辉教授的推荐,拙稿有幸入围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根据商务印书馆约请的匿名评审专家项楚先生、吴福祥先生以及该馆语言学出版基金各位评议委员的意见,我又对书稿做了进一步的修改。这次修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从原来的简体字排版改成了繁体字排版,其中许多字句又重新核对了原文;二是内容上作了一些增删和补充,删去了一些与“敦煌书仪”无关的文献材料,在第二章第二节“书仪语言研究与书仪整理”中,剪除了“其他书仪的校理”这部分内容。为加强词义历时演变的研究,书中又新增第七章来讨论“敦煌书仪语汇的形成与流变”,借此窥探敦煌书仪对魏晋书帖的继承以及它对宋元尺牍的影响。此外,对一些词目的释义及原文表达有欠稳妥的地方也作了修订。
  感谢商务印书馆的周洪波、谢仁友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宿娟三位先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劳,他们的鼓励也是我敢于斗胆申报该馆语言学出版基金的重要推力。
  读博期间,我有幸聆听了王云路、束景南、崔富章、龚延明、方建新、许建平等多位先生的教诲,在此谨向他们表达我衷心的感谢。
  湖州师范学院的领导对我的学业也很关心,尤其是人文学院的领导和同仁,一直以来,为我的学业和进修提供各种各样的便利。对此,我是非常感激的!
  在生活和学习上,史光辉、李锺美、景盛轩、吴波、高列过、叶贵良,朱大星、杜朝晖、韩小荆、窦怀永、李玲玲、黄海等都曾给我许多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从博土论文的撰写到此书的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许多师长和友人的帮助和支持。这里只能挂一漏万地深表谢意。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正是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能坚持下来完成学业。尤其是我的孩子,为了我的学业,为了这篇论文,我欠他很多很多!
  今年是我的而立之年,我愿意把本书作为献给三十年来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心血的师长、朋友及亲人的一份薄礼,尽管她是那样地稚嫩和微不足道!但她是我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印记,我将以此为起点,继续努力,不断前进!  

张小艳
2005年6月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敦煌学研究室

显示全部目 录

序                            王 锳
凡 例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书仪”概述
  一 “书仪”的性质——兼有“书”“仪”的著作品目
  二 “书仪”的内容——“范本”“仪注”两者兼具
  三 “书仪”的形式——书面、口头兼具的参考文字
 第二节 敦煌书仪及其研究概况
  一 敦煌书仪写卷简介
  二 敦煌书仪研究概况
 第三节 敦煌书仪语言研究的方法
  一 审形辨音
  二 同义类聚
  三 语境还原
  四 纵横考探
  五 背景考察
第二章 敦煌书仪语言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书仪的语料价值
  一 语料时代的可靠性
  二 语料内容的真实性
  三 书仪用语的特殊性
  四 仪注说明的准确性
 第二节 书仪语言研究与书仪整理
  一 祛除疑惑
  二 匡正谬误
  三 补充漏校
 第三节 书仪语言研究与辞书编纂
  一 增补失收的词目
  二 添加遗漏的义项
  三 纠正错误的释义
  四 提供恰当的例证
第三章 敦煌书仪的文本特徵
 第一节 纷繁的俗写讹字
  一 俗字
  二 讹字
 第二节 特殊的抄写符号
  一 敬空符
  二 删除符
  三 重文符
  四 乙字符
  五 章节符
  六 点读符
 第三节 众多的别本异文
  一 异文的类型
  二 异文的价值
第四章 敦煌书仪的内容特色
 第一节 书仪的文体特色
  一 序例说明,正文夹注
  二 骈散兼行,以骈为主
  三 格式谨严,自成一体
 第二节 书仪的用语特色
  一 构成丰富,雅俗并重
  二 格式套语,减省缩略
  三 尊卑差异,等级森严
 第三节 书仪的时代特色
  一 反映唐五代时期现实生活的语汇
  二 反映唐五代时期特有的用字习惯
第五章 敦煌书仪新词新义研究
 第一节 书仪新词新义的概貌
  一 语体风格的典雅性
  二 语汇构成的系统性
  三 语义表达的形象性
  四 语词运用的地域性
 第二节 书仪新词的产生途径
  一 同义复合
  二 语用构词
  三 隐喻构词
  四 化用古语
  五 缩略成词
  六 类比构词
 第三节 书仪新义的衍生机制
  一 联想生义
  二 相因生义
  三 歧解生义
  四 转换生义
第六章 敦煌书仪同义词研究
 第一节 同义词产生的语境——书仪的固定格式
  一 吉书仪格式
  二 凶书仪格式
 第二节 书仪同义词例释
  一 “书信”类同义词
  二 “礼物”类同义词
 第三节 书仪同义词的“级差”
  一 问候用语
  二 结尾套语
第七章 敦煌书仪语汇的形成与流变
 第一节 敦煌书仪语汇的形成
  一 书仪语汇对魏晋书帖用语的继承
  二 书仪语汇对魏晋书帖用语的革新
 第二节 敦煌书仪语汇的流变
  一 书仪语汇对宋元尺牍用语的影响
  二 宋元尺牍用语对书仪语汇的改造
结 语
徵引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语词索引
后 记
专家评审意见                        项 楚
专家评审意见                        吴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