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吕氏春秋》词类研究

分享到:

定价:¥26.00

  •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 页数:416页
  • ISBN:7-100-05328-5
  • 主题词:春秋词类研究
  • 人气:68

显示全部序言

  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而就一种非形态语言而言,词类没有外在的形态标志,或者说缺乏足够的形态标志,这样,词类研究就困难重重。
  词类是根据词在句法组合中共同的组合特征类聚而成的类别。区分词类也就是区分具有不同句法组合特征的词,为的是根据不同的词类序列更概括地说明各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因此,词类和句法是相互依存的。也正因为这样,区分词类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词的句法组合特征,或者说句法功能。
  形态仅仅是词的句法功能的一种外在的形式标志,应该说是第二性的,而词的句法功能则是第一性,是词的句法功能决定词的形态标志,而不是词的形态标志决定词的句法功能。因此,即使没有形态标志,词的句法功能依然存在。当然,有了形态标志,词的句法功能就比较容易确定,区分词类也就比较容易;没有形态标志,词的句法功能就不那么容易确定,语法学家往往有不同的意见,结果区分词类就困难重重了。
  如果说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困难重重,那么古代汉语词类研究就是难上加难了。在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不少有较好效果的操作方法,如代入法、鉴定词鉴定法、搭配测试法等等,都不大行得通了,因为我们不是古人,缺乏古人对古代汉语的语感,古代典籍中没有出现过的用例我们没有把握就一定不能这样用,或者就一定能这样用,而且我们也没有资格自编古代汉语的用例。这就是说,古代汉语词类研究不仅有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碰到的种种困难,而且还由于文献不足和我们不具备古人的语感而更加困难。
  殷君国光长期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敢于啃硬骨头,肯下苦功夫,对《吕氏春秋》一书的词类进行了全面考察,写了《<吕氏春秋>词类研究》这样一部有分量的专著。对一部专书的词类进行全面的考察,这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吕氏春秋》又是一部有确切著作年代的早期古籍,选择这样一部专书进行断代的词类研究也是很有眼光的。当然,作者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首先是怎样贯彻句法功能是区分词类的唯一标准的难题。作者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种迂回策略,也就是以语义为基础、以句法功能为唯一标准的办法。因为句法功能是有相应的语义基础的,不同的句法功能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语义,因此可以根据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语义上的变化来判定句法功能上的变化,从而确定词类的归属。这里所说的“语义”当然不是简单的逻辑意义,而是包含了概括的语法意义在内的语言单位的意义。举一个现代汉语的例子来看一看。例如“战争”,就逻辑意义来说是一种行为,但是在当代人的语感中,“战争”是某种行为的名称而不是这种行为本身。这就是这里说的“语义”。不过,这种办法总不免掺杂几分主观成分。所以作者又广泛地采用了量化的研究方法,用统计数据来校正主观的判断,这又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偶尔在个别问题上使用统计方法现在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对一部专书进行全面穷尽的统计分析,至少在国内还没有见到过。经过统计数据的校正,再根据句法功能来分类,至少比完全凭主观判定要可靠一些。作者的结论不可能是最后的结论,将来会有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作者的贡献是摸索了一条处理古代汉语材料的新的路子,尽管这样的新路子也需要不断修正和改进。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内省”方法,连归纳法也很少采用,在方法论领域很少有突破性的进展。殷君国光的研究是在方法论领域的一个有益的尝试,得出的结论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名词、形容词、动词的句法功能的统计数据和这些年来不同的人对现代汉语名词、形容词、动词的句法功能的统计数据惊人地接近,这说明作者的统计是相当可靠的,同时也说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统计数据的接近不是偶然的。
  作者从80年代初校勘注释《吕氏春秋》起就着手准备研究《吕氏春秋》语法,其中词类研究部分到现在才脱稿,是花了不少功夫的。希望作者再接再厉,早一点儿把句法部分也写出来。

                            胡明扬
                       1996年7月8日于北京

显示全部后记

<FONT size=3><STRONG>           再版后记

</STRONG></FONT>  拙著《<吕氏春秋>词类研究》自1997年出版至今已经十年了。
  十年来学界的前辈、同仁对拙著给予了关注,并对其学术价值予以了肯定。拙著获得第七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完全是学界前辈与同仁给予的关爱,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鞭策和鼓励。
  值此书再版之际,饮水思源,首先要感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培养我的诸位恩师,是他们为我开启了语言学的大门,引导我步入了语言学的殿堂,并以他们渊博的学识和辛劳为我从事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感谢商务印书馆,感谢汉语编辑室主任周洪波先生,他们对发展学术事业的远见卓识及热忱使这本小书的再版成为可能;此外,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宿娟女士,感谢她为拙著的再版所付出的一切辛劳。
  拙著这次再版,改正了初版中个别数据的错误,修正了初版中的个别结论,并对某些低频语言现象(如:近指代词“兹”“时”“斯”,“登自鸣条”等)做了进一步的描写和阐释。
  专书语法研究虽然是共时的描写,但这种描写必须置于汉语历时发展的背景之下,也需要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视角。拙著《<吕氏春秋>词类研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这方面做了尝试,但这种尝试囿于作者的学识,即使在当时也是很不成熟、很不完备的;今天看起来,存在的问题、讹误自然会更多一些,恳切期望得到学界前辈和同仁的批评指正。

                             殷国光
                     2007年5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词类是根据词在句法组合中共同的组合特征类聚而成的类别,由于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词类没有外在的形态标志,词类研究困难重重,而古代汉语词类研究就是难上加难。作者长期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对《吕氏春秋》一书的词类进行了全面考察,写下了《吕氏春秋词类研究》。对一部专书的词类进行全面的考察,在国内还没有先例。作者广泛采用了量化的研究方法,用统计数据来较正主观的判断,贡献了一条处理古代汉语材料的新路子。

显示全部目 录

序                         胡明扬
一 《吕氏春秋》词类研究概说
 1.引言
 2.词类研究的先期准备
  2.1 区分字与词
  2.2 区分词与非词
 3.划分词类的基本原则
  3.1 划分词类的标准和依据
  3.2 划分词类的相对性
 4.词的归类
  4.1 问题之一
  4.2 问题之二
 5.词的兼类与活用
  5.1 词的同一性
  5.2 区分词的兼类与活用的标准
  5.3 兼类的层次性
 6.《吕》词类概说
  6.1 《吕》的词量
  6.2 《吕》的词类
  6.3 《吕》词的兼类
  6.4 《吕》词类活用
  6.5 关于“体用兼备”说的几点看法
  6.6 名、动、形三大词类充当句子成分的差异
二 《吕氏春秋》名词研究
 1.名词概说
  1.1 名词的分类
  1.2 名词内部的兼类现象
  1.3 名词内部小类间的临时转变
  1.4 音节与名词小类
 2.名词的语法特征
  2.1 名词各小类直接受名词及其他词类修饰的能力存在着差异
  2.2 关于名词前的副词
 3.名词的语法功能
  3.1 充当句法结构成分
  3.2 名词的并列使用
 4.名词活用与兼类
  4.1 名词活用考察
  4.2 名词兼类考察
 5.词头、词尾及叠用
  5.1 词头
  5.2 关于“子”的考察
  5.3 叠用
 6.小结
 [附]《吕》方位名词、时间名词列举
三 《吕氏春秋》形容词研究
 1.形容词概说
  1.1 形容词的分类
  1.2 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构词方式
  1.3 形容词词头和词尾
 2.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3.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3.1 充当句法结构成分
  3.2 形容词的并列使用
  3.3 非定形容词与非谓形容词
 4.形容词活用与兼类
  4.1 形容词的转类
  4.2 《吕》形容词活用的考察
  4.3 《吕》形容词兼类的考察
 5.小结
 [附]《吕》状态形容词列举
四 《吕氏春秋》动词研究
 1.动词概说
 2.动词的分类
  2.1 准宾语和真宾语
  2.2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2.3 不及物动词的再分类
  2.4 及物动词的再分类
  2.5 不及物动词兼及物动词
  2.6 《吕》动词分类一览表
  2.7 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
  2.8 关于几个特殊的动词小类的探讨
 3.动词的语法功能
  3.1 充当句法结构成分
  3.2 构成“者”字、“所”字结构
  3.3 动词的并列使用
 4.动词活用与兼类
  4.1 《吕》动词活用的考察
  4.2 《吕》动词兼类的考察
 5.小结
五 《吕氏春秋》数词研究
 1.数词概说
  1.1 复合数词
  1.2 基数和序数
  1.3 概数和虚数
  1.4 倍数
  1.5 分数
 2.数词的语法功能
  2.1 充当句法结构成分
  2.2 构成数词短语
  2.3 数词活用与兼类
  2.4 数词语法功能一览表
  2.5 壹、两、再(载)、参
 3.小结
六 《吕氏春秋》量词研究
 1.量词概说
  1.1 关于“觞数行”的“行”
  1.2 名量词的意义分类
  1.3 名量词小类内部的差异
  1.4 临时量词
 2.量词的语法功能
  2.1 构成数量短语
  2.2 量词的并列使用
  2.3 量词活用与兼类
  2.4 数量短语与指称计量对象的名词的位置及结构关系
 3.小结
  3.1 《吕》量词分类列举
  3.2 《吕》量词的特点
七 《吕氏春秋》代词研究
 1.代词概说
 2.人称代词
  2.1 第一人称代词
  2.2 第二人称代词
  2.3 第三人称代词
  2.4 己身称代词
 3.指示代词
  3.1 近指代词
  3.2 远指代词
  3.3 旁指代词
  3.4 逐指代词
  3.5 虚指代词
  3.6 无定代词
 4.疑问代词
  4.1 疑问代词的语义差异
  4.2 疑问代词的语法差异
 5.小结
八 《吕氏春秋》副词研究
 1.副词概说
 2.范围副词
  2.1 范围副词的意义指向
  2.2 范围副词的位置
  2.3 范围副词对中心语的选择
  2.4 范围副词连用
 3.程度副词
  3.1 程度副词的意义分类
  3.2 程度副词的语法特点
 4.时间副词
  4.1 时间副词的意义分类
  4.2 时间副词的语法特点
 5.否定副词
  5.1 否定副词的意义分类
  5.2 否定副词的否定中心
  5.3 否定副词的语法特点
 6.语气副词
  6.1 语气副词的意义分类
  6.2 语气副词的语法特点
 7.谦敬副词
  7.1 表敬副词
  7.2 表谦副词
 8.连接副词
  8.1 连接副词的意义分类
  8.2 连接副词的语法特点
 9.情状副词
  9.1 情状副词的意义分类
  9.2 情状副词的语法特点
 10.小结
 [附]《吕》副词列举
九 《吕氏春秋》介词研究
 1.介词概说
 2.介词的分类
  2.1 介词的功能类别
  2.2 《吕》介词功能分类一览表
 3.介词的语法功能
  3.1 介词的位置
  3.2 介词宾语
 4.关于几个常用介词语的说明
  4.1 关于“于”和“於”
  4.2 关于“以……为”“以为”
  4.3 关于“於是”
 5.小结
十 《吕氏春秋》连词研究
 1.连词概说
 2.连词的分类
  2.1 联合连词
  2.2 主从连词
  2.3 《吕》连词分类一览表
 3.连词的语法特点及其内部差异
  3.1 连词对连接对象的选择
  3.2 连词在句(或分句)中的位置
  3.3 连词的连用及搭配使用
 4.小结
十一 《吕氏春秋》助词研究
 1.助词概说
 2.音节助词
 3.结构助词
  3.1 标志体词性偏正结构的语法关系
  3.2 标志主谓结构不独立成句
  3.3 标志句法结构内部词序的变化
  3.4 标志句法结构性质的改变
 4.语气助词
  4.1 语气助词的分布
  4.2 语气助词的位置
  4.3 语气助词表达语气的功能
  4.4 语气助词的连用
 5.小结
十二 《吕氏春秋》叹词研究
 1.叹词概说
 2.叹词分述
  2.1 嘻(譆)
  2.2 訾,与
  2.3 嗟
  2.4 於
  2.5 嗟乎,呜呼
 3.《吕》叹词一览表
 附录Ⅰ《吕氏春秋》兼类词一览表 
   Ⅱ主要参考著作
后记
再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