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戏剧本体与戏剧史研究》一书的研究对象为戏剧本体和戏剧的发展历史。所收录的文章,最早为原刊于《文献》杂志 1998年第4期的《〈巾舞歌辞〉校释》;最晚见于书面的,是2024年出版的
《中国传统鬼神戏研究》一书的序;时间跨度长达26年,历时不能算短。实际上,《〈巾舞歌辞〉校释》一文的基本完成是在1994年,如是,我涉猎戏剧研究已有30年了。如果追溯这一研究的渊源,以及本书所录各篇文章的撰写机缘,乃至说到我对戏剧感性认知的起始,则能引起更为久远的回忆。
我的观剧史已达70年。记忆中第一次看戏,是在开封市北门大街小学附属幼稚园上学的时候,地点是开封北关外的一个农村野地里临时搭建的戏台。那时,没有什么大的城市噪音,有点声响能传很远。我们家住在开封市游梁祠前街8号,离开封北城门有二三里地。傍晚,北关外传来阵阵锣鼓声,于是我跟着大孩子们跑去凑热闹。只见戏台上锣鼓喧天,看不到演员。这是戏班用锣鼓声招徕观众,聚集人气。天黑了,三乡五里的乡亲们陆续赶来,台上点亮汽灯,咿咿呀呀地开唱,不记得演的是什么戏。熬到半夜,我迷迷糊糊、跌跌撞撞地被拽回了家。
我比较正式地看演戏,是1958年初搬家到郑州以后。当时母亲在郑州机械厂红专学校(即职工业余学校)当老师,郑州机械厂和各厂矿单位一样,节假日礼堂经常演戏。演出单位有业余的,也有专业剧团;演的主要是传统剧目。
河南省影响最大的剧种是豫剧,豫剧名角常香玉《穆桂英挂帅》《木兰从军》的经典唱段人们耳熟能详,但早年观剧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1960年左右全家被迫迁居西郊时,在郑州煤矿机械厂生活区广场戏台上看到的曲剧《卷席筒》。那出戏的主演是著名曲剧演员海连池。当时,海连池才 20 来岁,但艺术上已经非常成熟。演出过程中,观众叫好声不断,连我这个不懂戏的孩子,也被他的精彩表演所吸引。稍后大演“现代戏”的时候,我看过《朝阳沟》等现代戏,还在郑州四中的音乐课上学过《朝阳沟》中“过罢了正二月”等唱段。及至“文化大革命”,京剧“样板戏” 播布全国,《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的唱腔响彻大江南北。这一史实毋庸赘述。
追述以上往事,是因为戏剧史研究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与研究者对戏剧本体的感性认知密切相关。若干年前,我们对黄天骥教授进行访谈时,他曾多次阐明此意,并屡屡回忆起董每戡先生这方面对他的教导和影响。
本书的命名,出于这一学理,即艺术史的研究,应当建立在对艺术本体研究的基础之上。还应该指出的是,作为艺术史的中国戏剧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鉴往知来,探究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是历史研究者的责任。这些原则,在本书的撰写中都得以遵循。
开卷可知,我们的研究以文献所载中国古代戏剧为主,也涉及当代戏剧舞台实践与报刊、电视等媒体所传播的戏剧形态和戏剧文化。两者对“戏剧本体”与“戏剧史”研究的意义各有侧重,但并非断然为二,而是相互关联。相关内容及研究路径,皆与我的师承、学术机遇和职务有关。
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是尚达翔老师。尚老师是老河南大学毕业的,1954年又考入山东大学随冯沅君先生攻读副博士学位。因为政治气候的转变,他的学位问题不了了之,但却从导师那里学到了真东西。我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文学史课上,《桃花扇》他重点讲《余韵》,其不同凡俗可知。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阅微草堂笔记〉刍论》虽然写得不很理想,但撰写过程所得,对我的戏剧史研究亦非毫无助益。比如,我曾从这部文献中勾稽清代戏剧史料二十余则。虽因不善分配时间,构思的论文至今尚未成稿,但对于我的知识储备与学术修养而言,总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我的硕士导师是华锺彦先生。他的名作《戏曲丛谭》20世纪30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刊出,即为学界推许。几年前,该书又作为民国学术经典而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影印再版。先生的《东京梦华之馆论稿》,还收录有《曲谱新编略例》,由此可见先生对曲学深入研究之一斑。我随先生读书时,主修先秦文学,学位论文的题目是《论诗经大小雅的文学价值》。当时没有抓住机会就戏剧问题多叩问先生,但日常的言谈话语间,还是颇受浸染。后来,我因为协助出版《华锺彦文集》,加之研究所需,曾比较认真地学习先生这部著作及其他戏曲论文,自以为有不同于师门以外读者的心得。
姚小鸥,山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乐府学学会副会长。历年来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献》《文学遗产》《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的演变》《诗经与楚简诗经类文献研究》《诗经译注》《吹埙奏雅录》等著作,主编《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清华简与先秦经学文献研究》。
本书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有关我国第一部戏剧剧本《巾舞歌辞》(汉著名代戏剧《公莫舞》的科仪本,保存于《宋书·乐志》及《乐府诗集》中)的研究。第二,有关当代戏剧的研究,其中包括海派京剧研究、话剧及电视剧研究等;戏剧史研究,包括传世本戏剧文献及出土文物与中国戏剧史关系的研究。第三,作者在研究中,注重文献考辨与理论结合,还注意到田野调查。作者20年来培养数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有的学生已经成为成果突出的学者。书中收录的三篇序言,反映了作者的戏剧学及戏剧教育观念。
《巾舞歌辞》校释
《公莫舞》与王国维中国戏剧成因外来说
《巾舞歌辞》研究方法辨析
《公莫巾舞歌行》考
关于《巾舞歌辞》的角色标识字问题
王国维与中国戏剧史的建构
京剧《张协状元》鬼神戏的结构功能
“ 纸马”与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土地和山神
宋元戏剧脚色体系中的孤色
“扶轮”考
《牡丹亭》“十二花神”考
河南鹤壁市上峪乡白龙庙及其戏台考察
韩城宋墓壁画杂剧图与宋金杂剧“外色”考
唐墓壁画演剧图与《踏摇娘》的戏剧表演艺术
文物图像与唐代戏剧研究的理念、材料及方法 ——以《唐代郜夫人墓志线刻〈踏摇娘〉演剧图》研究为
中心
《玉壶野史》“生旦杂处”与南戏脚色体系的形成
胡忌先生读《水云村稿》札记一则
《申报》创立与京剧在上海的早期发展
《申报》的戏曲广告与早期海派京剧
《申报》与近代上海剧场
关于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
漫谈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几个人物的塑造
配角的启示——漫谈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人物造型
话剧《赵氏孤儿》(人艺版)的编导意图与舞台叙事
话剧《赵氏孤儿》(人艺版)的人物置换与主题转移
传统戏剧《赵氏孤儿》的主脑与话剧《赵氏孤儿》的戏剧发展动机
如何超越王国维 ——关于中国戏剧史研究的对话
戏曲文物与中国戏曲史的建构
《中国传统鬼神戏研究》序
《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禁忌”现象研究》序
《电视喜剧形态研究》序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