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欧亚译丛(第六辑) 欧亚译丛

分享到:

定价:¥13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本印时间:2022年11月
  • 开本:16页数:470页
  • ISBN:978-7-100-21085-0
  • 读者对象:从事欧亚学、中西交通史、中亚考古等领域的专业研究者
  • 主题词:东方学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译介中外交流史典籍,荟萃欧亚学前沿成果

 

本书所收录的译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国外重要文献,或介绍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史料上的新发现;各篇文章的译者多为具备深厚历史学、考古学基础的学者,很好地满足了学术文本的翻译要求,又文通字顺,使本书极富阅读快感。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余太山,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此后就职历史所,1993年起为研究员,曾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专治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主编李锦绣,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9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入北京图书馆敦煌资料中心工作。1994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为该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员。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专门译介国外欧亚内陆史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目的是通过精通各类外语的专业译者的努力,为国内相关学者提供国际学术界在该领域所发表的重要文献和最新成果。本辑为第六辑,收录的译文有:《阿石卡勒遗址丘:费尔干纳地区新发现的楚斯特文化遗迹》、《“单于”的称号与“匈奴单于庭”的位置》、《古代游牧民族大型墓葬发掘与研究》、《古代突厥的社会结构》、《库蛮人概述》、《渤海国城市的文化与日常生活》等。

显示全部目 录

阿石卡勒遗址丘:费尔干纳地区新发现的楚斯特文化遗迹 / 1
扎德涅普洛弗斯基(Ю. А. Заднепровский)著 孙危译
对楚斯特居址进行的最新调查 / 8
马特巴巴耶夫(Б. Х. Матбабаев)著 孙危译
费尔干纳盆地楚斯特遗址中早期农耕文化的新数据 / 14
扎德涅普洛弗斯基(Yu. Zadneprovsky)、马特巴巴耶夫
(B. Matbabayev)著 刘汉兴译
“单于”的称号与“匈奴单于庭”的位置 / 22
內田吟風著 童岭译
古代游牧民族大型墓葬发掘与研究
 ——布尔干省巴彦诺尔苏木乌兰和日木希润本布格尔遗址发掘
报告 / 48
敖其尔(А. Очир)、额尔敦宝力道(Л. Эрдэнэболд)等著
李鸣飞、李晓煦译
乌布苏省南戈壁苏木境内发现的突厥石人 / 80
阿玛尔图布信(Ч. Амартувшин)、布彦奥若希胡(Б. Буян-орших)著
白嘎力译
古代突厥的社会结构 / 89
護雅夫著 玄花译
突厥和粟特人——使用汉文石刻史料 / 131
齊藤茂雄著 朱振宏译
关于Čamūk起源的几点思考 / 151
吉田豊著 苏日塔拉图译 李鸣飞校
库蛮人概述 / 163
维克多•斯宾内(Victor Spinei)著 程秀金译
渤海国城市的文化与日常生活 / 221
格尔曼(Е. И. Гельман)、阿斯塔申科娃(Е. В. Асташенкова)著
张雪峰译
元代《辽史》、《金史》、《宋史》三史的编纂过程
 ——以脩端《辩辽宋金正统》为中心 / 265
古松崇志著 李京泽译
《欧亚历史中的哈剌契丹》结语 / 341
彭晓燕(Michal Biran)著 曹流、刘春艳译
朮兹札尼《纳昔儿史话》所记阿富汗和印度的蒙古将领 / 356
波伊勒(John Andrew Boyle)著 曹金成译
图瓦西部毕其格惕格-哈牙村附近摩崖中文题记 / 372
增本泰斗(Масумото Т.)著 何炜、彭永姗译
明代宫廷与蒙元遗产 / 388
鲁大维(David M. Robinson)著 郑德长译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阿石卡勒遗址丘:费尔干纳地区新发现的楚斯特文化遗迹*

扎德涅普洛弗斯基(Ю. А. Заднепровский)著 孙危译

a

译者按:楚斯特文化是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发现的青铜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除西南边缘地带以外,在该盆地广泛分布。其因发现于现代城市楚斯特(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纳曼干州)附近而得名,В. И. 斯普里舍弗斯基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对该文化的一座城址进行了发掘。该文化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址是达里维尔津城址,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州,面积约为25公顷。也正是在这处城址和楚斯特居址,考古学家们获得了能反映费尔干纳和吉尔吉斯斯坦南部两地区古代农人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特点的大批考古材料。

达里维尔津城址地处卡拉河左岸的阿伊姆村附近、奥什城以北40公里处。该文化的建筑可分为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建筑,其中后者基本上属楚斯特文化的早期阶段,建筑材料为泥砖。所出陶器的特点是带有几何纹和彩绘装饰,其中后者基本上为红底黑彩。

楚斯特居址目前已经过发掘的遗迹有:防御系统、住宅、窖穴和墓葬。出土的遗物则有:红底黑彩陶器、青铜制品、石器和骨器。此外铸范也引起了学界的特别关注。当地居民经营农业和畜牧业,能非常熟练地进行陶器、织物和青铜制品的生产。该居址是一处非常典型的古代费尔干纳地区的农业遗址,此类遗址广布于费尔干纳谷地,同时亦能证实,该地居民早在青铜时代就与中亚西南部和东北部存在着联系。

楚斯特文化的青铜制造业较为发达,已发现的青铜制品有:带有圆形图案的刀、镰、锥、凿和装饰品等。石器则发现了镰、锤和磨盘等。楚斯特文化居民所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大麦、小麦和黍类作物,此外还种植豆类作物和果树。该文化居民在粮食和其他食物方面的需求仅仅依靠农业来满足。在楚斯特文化的形成阶段,即公元前1400—前1000年,其受到了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影响。楚斯特文化则对布尔古留克文化和天山地区的一些文化(如察吾乎沟口文化)产生过影响。约公元前7世纪,楚斯特文化被塞人—马萨格泰文化和埃伊拉坦—阿克塔姆文化所替代,但当地居民制造彩陶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中世纪。

 

近些年来在费尔干纳盆地北部发掘的楚斯特文化居址引起了研究中亚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考古学家的关注。a该文化居址出土的材料证实了青铜时代的费尔干纳盆地曾经有一处规模巨大的彩陶文化中心。从1954年开始,又对位于费尔干纳盆地东部的楚斯特文化居址—达里维勒奇尼居址进行了调查。b随后安集延州博物馆对位于费尔干纳盆地东南部的一

处青铜时代居址—查勒古勒塔克遗址丘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a 除了这 些调查发掘工作以外,还有一些零星偶然的调查和发掘,并通过这些考古 工作所获取的材料又发现了一批新的遗迹。 1957 年,笔者在地方同仁的帮助下又发现了一处青铜时代的居 址—阿石卡勒遗址丘,这处居址位于达里维勒奇尼东南5—6 公里处。b 居址建在卡拉河左岸的一处台地上,面积为 400 米 ×320 米,南北向。 居址的北缘和西缘均与陡峭的河岸相连,高出水面约 5—6 米;东缘则与 一自然土丘相连;而南缘和西南缘已被现代耕地和建筑所破坏(图 1)。河岸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小的拐弯,拐弯的东部和南部均为沼泽地。在阿石 卡勒遗址丘以东,由于河水外溢还形成了几处小的湖泊。河对岸则是卡拉— 奇亚— 克勒山脉的支脉。 将楚斯特和达里维勒奇尼这两处居址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阿石卡勒 居址同样也位于靠近河岸的地方。这样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居址基本上都 建在类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即都位于沼泽地中的低矮台地上。

阿石卡勒居址已被破坏得很厉害:其所在的地域几乎均被现代墓地所占据,在居址东北角处有已烧焦的现代炉灶痕迹,居址北部有一条道路经过。因此,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已非常困难。尽管如此,但还是在居址中出土了一些遗物,主要是在居址西北的一处土丘的斜坡上发现了少量的陶片。此外还能勉强分辨出带有动物骨骼和陶片的灰土文化层。

从该居址所处的地形、规模以及文化层的特点来看,其与达里维勒奇尼、楚斯特两处居址非常相似。而从阿石卡勒居址中采集的陶片来看,其无论是风格,还是制作方法,以及纹饰都与楚斯特居址中出土的陶片相同。阿石卡勒居址发现的陶片以黑彩为主,器形主要是炊器,另外其陶器多为平底器且带有底座。

在阿石卡勒居址内共采集到了20多块彩陶片,其中有些式样还很独特。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彩陶深腹罐(其口径长20厘米),其纹饰主要是网格纹、三角纹和菱形纹(图2:1)。另外还有一件陶器的下半部分上绘有菱形方格纹(图2:9)。其他陶片上还绘有三角纹等楚斯特文化陶器上典型的纹饰。其中有一件器物可以看出其腹部为球形,颈部较宽且短(图2:12)。

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判定阿石卡勒居址属楚斯特文化类型的居址。

二号居址距达里维勒奇尼很近,又同为青铜时代。这就使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青铜时代的居址一般都建在沼泽地带。a在阿伊姆以东和以北的卡拉河左岸的广大河漫滩地域中,除了已发现的两处青铜时代居址以外,目前还没有发现其他时代的遗迹。而时代较晚的遗迹(包括公元前几个世纪以及公元1世纪的以出土红釉陶为主的城址和中世纪的一些居址)则主要分布在比较偏南的高地上,即处于二级河漫滩地上。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达里维勒奇尼地区在青铜时代是生存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这方面的证据是该地区缺乏青铜时代以后的遗迹,另外这里和阿石卡勒居址的文化在公元前8—前7世纪几乎同时衰落了,并且以后再也没有得到复兴。这种情况在楚斯特文化的居址中也可以得到反映。a由此可以推论,由于地形地貌的变化,具体表现是这一地区沼泽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剧,逐渐变得不适合发展农业,最后的结果是楚斯特文化的居址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以后都消失了。

阿伊姆地区的居址所处的地形条件在后来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变化,但或许不仅仅是自然条件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由于在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之交,灌溉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样就使当地居民的经济活动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阿石卡勒居址可以看出,费尔干纳地区青铜时代著名的彩陶文化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经初步统计,目前在费尔干纳地区共发现楚斯特文化遗迹18处。其中有10处是居址(包括楚斯特、达里维勒奇尼、阿石卡勒、绍勒、查勒古勒达克、杰勒卡乌奇、古勒米龙、雅斯、图良—库尔干以及查坎),还有8处地点发现了楚斯特文化的陶器。楚斯特文化主要分布于费尔干纳地区的北部、南部和东部。其中又以东部地区发现最多,那里共有5处居址和4处发现了楚斯特文化彩陶的地点。费尔干纳东部地区楚斯特文化遗迹如此密集,可以使我们推断这里青铜时代的农业文明得到了很大发展。东部地区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青铜时代费尔干纳地区定居农业的中心。

在乌斯根、杜尼布拉克、卡拉—达里绿洲和沙勒塔克发现的楚斯特文化陶器,证实了青铜时代的农业文明已经传播至吉尔吉斯南部地区。而费尔干纳东部地区的楚斯特文化遗迹分布得如此密集并不是偶然的,这也许可以用青铜时代该地区的居民和邻近的新疆地区(中国)居民之间存在着联系来解释。a但这是否能证实楚斯特文化是起源于中国(来自仰韶文化),还是直接继承了土库曼斯坦南部的安诺文化,我们还并不清楚。相反,目前已经有大量材料能证实楚斯特文化以及费尔干纳彩陶文化圈所具有的天然独特性。

 

各期列表

《欧亚译丛》是专门译介国外欧亚内陆史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目的是通过精通各类外语的专业译者的努力,为国内相关学者提供国际学术界在该领域所发表的重要文献和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