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逆觉体证”与“理一分殊”:论现代新儒学之内在发展 精装复旦哲学•中国哲学丛书

分享到:

定价:¥108.00

  • 著者:187764 
  •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本印时间:2023年1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44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2812-1
  • 读者对象:哲学系学生、中国哲学研究者、对新儒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新儒学研究中国现代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探索儒学发展新方向。

1.刘述先作序推荐:认为对牟宗三思想的剖析、对天人关系的解读等都有不少创见。
2.评述结合,论述系统:以道德与知识之“对列的辩证关系”调和朱陆思想,试图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与当代新儒家之间建造起一道桥梁。
3.触及当代儒学的问题核心:借对牟宗三“逆觉体证”与宋儒“理一分殊”这两个哲学概念的分析,探讨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发展,并构思其未来走向。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张子立,台湾基隆人。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曾任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哲学系访问学人。研究领域为宋明儒学、现代新儒学与伦理学,特别是从与西方伦理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当前社会的具体情境中,探讨如何进行儒家的现代诠释。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先是从牟宗三与刘述先这两位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对比中,剖析其继承关系与理论同异;继而从中汲取资源,以理一分殊作为一种哲学解释架构,探讨现代新儒学未来的可能发展取向。所涉及的理论议题,除了儒学内部问题,如牟宗三与劳思光对“道德的形上学”之不同评价与定位,如何从朱子与陆王论争中“去两短、合两长”,内圣外王之相石关系,对儒家“游魂”处境之评语,以及当代新儒家“良知的傲慢”之批评,也涉及西方哲学热烈争论的主题,如道德与知识之关系,普遍人性之论辩,乃至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之间历史性与普遍性、经验与先验等哲学视角之差异。

显示全部目 录

推荐序 / 刘述先
自 序
导 论 现代新儒学之内在发展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逆觉体证”释义
  第三节 理一分殊新释
  第四节 “逆觉体证”到“理一分殊新释”
  第五节 议题重探:兼论理一分殊作为哲学解释架构
第一部分 现代新儒学之日用常行化
第一章 “道德的形上学”到“理一分殊新释”
  第一节 “道德的形上学”论争
  第二节 相关问题析论
  第三节 “道德的形上学”两种创生形态:“本体宇宙论的创生”与“实现物自身的创生”
  第四节 天人关系之界定:“同于”无限
  第五节 天人关系再界定:同异并存
第二章 道德实践之定位:“理一”到“分殊”
  第一节“良知的傲慢”问题
  第二节 理路融贯与证立问题
  第三节 道德实践亦为坎陷之“分殊”
第三章 儒学本质之界定:“圣贤工夫”到“基本操守”
  第一节 儒学本质与新儒学之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
  第二节 “知”与“行”分离问题
  第三节 儒家不同面向之分析
  第四节 道德实践大门之敞开:理想境界到基本操守
  第五节 重新界定儒学本质
第二部分 广义道德实践之发挥
第四章 内圣外王新诠:“曲通”到“广义的道德实践”
  第一节 内圣外王的概念诠释
  第二节 “内圣外王”与牟宗三的开出说
  第三节 理一而分殊:广义道德实践之外王
第五章 “尊德性”到“先后天工夫并重”:论朱子格物致知
  第一节 牟宗三对朱子的定位
  第二节 道德实践与知识
  第三节 刘述先对朱子的评价
第六章 普遍人性析论:“实践的印证”到“共识的印证”
  第一节 “仁”之为普遍人性
  第二节 普遍人性之界定:以康德与舍勒为例
  第三节 “实践的印证”:牟宗三论普遍人性之内涵
  第四节 “共识的印证”:全球伦理与理一分殊新释
  第五节 儒家证立普遍人性之进路
第三部分 理一分殊哲学解释架构与议题重探
第七章 “理一分殊”作为哲学解释架构
  第一节 天人关系再定位:“同于”“同异并存”到“通于”
  第二节 儒学重归日用常行
  第三节 “理一分殊”哲学解释架构
第八章 “去两短、合两长”:聚焦道德与知识之辩证关系
  第一节 朱子与陆王:从道德与知识之辩证关系来看
  第二节 道德判断与知识
  第三节 由道德判断与知识之关系论“逆觉体证”
  第四节 由道德判断与知识之关系论“格致工夫”
  第五节 如何“去两短、合两长”?
  第六节 结语:从道德与知识对列辩证关系论“去两短、合两长”
第九章 内圣与外王之两行
  第一节 内圣与外王关系之定位
  第二节 检视内圣开外王的三种解释:以余英时为例
  第三节 “社会公义”开出“心性修养”?
  第四节 “教化”与“限权”两难因应之道
  第五节 “公私领域基本道德素养如何可能”与“良序社会”
  第六节 内圣外王之双向互动
结 论 现代新儒学之哲学取向:调和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第三种进路
 第一节 逆觉体证与理一分殊
 第二节 有限性与无限性之往来
 第三节 有限性与无限性平衡之道:从理一分殊哲学解释架构来看
参考书目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在儒家理论的相关讨论中,有关“内圣外王”之争议一直未曾止息。笔者以为,若能先行对其从事明确的概念界定,无疑可省去许多无谓的纠缠与争端。以牟宗三与刘述先对内圣外王的概念定义为例,内圣之学对牟宗三而言乃逆觉的良知之教,外王则是民主与科学此新外王;刘述先所指的内圣是以仁心与生生精神为终极托付,外王虽主要指涉政治领域,也可延伸至基于仁心与生生之前提,从事商业、学术、艺术等活动之广义的道德实践。两者虽皆主张由内圣开外王,但我们也可由此发现,内圣与外王两概念可以衍生出诸多诠释,对两者关系界定之差异,也往往会由这些不同的诠释导致。为了概念使用上的统一,我们不妨以内圣指涉道德领域,外王专表政治领域,内圣与外王的讨论,就成为锁定道德与政治两者相互关系之研究。从这个概念界定出发,以第四章的讨论为基础,传统所谓内圣开外王就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解释:
第一,内圣外王就某种意义而言,是指政治制度来自人之仁心,不忍人之心为不忍人之政的先决条件。这种道德意识作为政治典章制度所从出之基础的说法,对孟子而言,是政治正当性之指标,牟宗三民主制度开出说,则是此思维之现代表述,在此可以说道德为政治之基础。第二,儒家的道德涵容思想,在个人层面将他人,群体与国家社会视为自我生命之延长与内在要素,这种视社群为自我生命延伸与扩大的态度,可在保障个人自主与尊严的同时,免于西方政治哲学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之流弊,显示出理论上的优点。第三,在传统帝王政治格局中,圣君贤相就成为内圣外王架构中理想政治运作模式,内圣外王之说最被学者所诟病的无疑就是这一点。这种以治人重于治法的思路,不重制度导致缺乏客观法律体系,既造成礼教吃人,亦不能妥善处理权利问题,有鉴于此,内圣外王之说饱受批评也就不足为奇。
基于内圣外王思想可以衍生出几种诠释,对此思想之褒贬,也往往因不同诠释而异。比方余英时曾对内圣外王概念提出批评,其重点主要在于圣君贤相之德治已不合时宜,内圣未必可以直接开出外王,以及内圣工夫有其独立性、不可视为实现外王的手段等三点。本文在后面将会指出,借由对内圣外王做出前述之概念分梳,除了圣君贤相之政治架构有其弊病,宜以民主制度取代,其他内圣外王的相关诠释,事实上仍有其合理性。牟宗三与余英时对内圣外王的看法基本上亦可谓一致。
最后,儒学在采纳民主政治后,双方之磨合还涉及一些尚待处理之理论细节,而须做出相应之调整。刘述先所谓“教化与限权”的两难即是一例。在政治层面,对于执政者与一般民众皆要求基本道德操守,而非圣贤之高标准工夫,方可因应“教化与限权”之两难。另外,民主政治崇尚价值多元,刘述先主张曲通之坎陷也宜应用至个人道德实践,将不同专业人士皆纳入广义道德实践范围之内,提供在民主社会中一种开放的分工合作架构。以下将会指出,除了开放性,此分工合作架构也需要对等性,各个专业领域必须具有同等地位。俾使所有专业者在获得同等尊重的环境下发挥所长,确保民主政治顺利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