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海德格尔导论(修订版) 精装未来哲学丛书

分享到:

定价:¥75.00

  • 著者:187302,1669,120221 译者:
  • 出版时间:2023年08月本印时间:2023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36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2050-7
  • 读者对象:海德格尔研究者和爱好者,对西方哲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海德格尔(Heidegger,Martin1889-1976)哲学思想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从生命与历史、语言与技术,回顾海德格尔走向存在的漫长思想道路。

1. 如作者特拉夫尼所言,《海德格尔导论》是一部批判性的导论,是为准备好了进行一定量的共同劳作的读者所写。这种辛劳属于我们所能进行的最好的一项投资。因为我们在哲学中探究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试图去澄清的自己身上的晦暗之处。对于专门进行哲学学习的人,他们在理解海德格尔时可能会从本书中获益。而如果那些对哲学有着热爱的人们同样能在书中获得激发,这将非常美妙。
2. “道路而非著作”,思想对海德格尔而言具有一种“道路特征”,相较于“著作”的产出,思想更在于其实行过程。特拉夫尼的导论重点未限于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著作,而是既为其各个时期的思想与作品分配合适的分量,又展现海德格尔与所处时代的关联,使读者得以追踪海德格尔的思想诸道路。
3. “思想即感谢”,思想并非一门科学,而是一种“感谢”。海德格尔有着众多重要弟子,也与各不相同的伙伴展开对话。特拉夫尼的导论从海德格尔与诸多学者的交流中,追溯其思想的源流,展现其对人文科学思潮乃至精神氛围的影响。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彼得•特拉夫尼(Peter Trawny),1964年生于德国盖尔森基兴(Gelsenkirchen),在波鸿、弗莱堡、巴塞尔和乌泊塔等地学习哲学、音乐学和艺术史。曾在上海、维也纳与斯德哥尔摩等地任客座教授,创办乌泊塔大学海德格尔研究所。编有多本海德格尔全集。著有《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或欧洲的明日》《苏格拉底或政治哲学的诞生》《Adyton:海德格尔的隐微哲学》《媒体与革命》《海德格尔与犹太世界阴谋的神话》《真理的危机》等。
译者简介:
张振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海德格尔哲学、现象学,兼及中文思想传统,著有《斗争与和谐: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的阐释》《心如直弦:一个青年学人的德国札记》,译有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特拉夫尼《苏格拉底或政治哲学的诞生》等。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奥古斯丁哲学、古希腊晚期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译有埃默里《变老的哲学》《罪与罚的彼岸》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全面介绍。著名海德格尔专家彼得·特拉夫尼基于文本,从海德格尔最早期的实际性的解释学到最晚期的四合思想,对生活的实际性、存在之意义、存在之历史、技术的本质等基本主题做了深入浅出的勾勒与描述,涉及海德格尔在各个时期的关键思想。
全书谋篇精致、比例恰当、思路清晰、不落俗套,有全面的把握,也有深入的思考,对于专门进行哲学学习的人,他们在理解海德格尔时可以从本书中获益,对于那些对哲学有着热爱的人,他们同样能在书中获得激发。

显示全部目 录

导言
“生活的实际性”
现象学与解释学
“原始基督教的生活实际性”
以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为开端 
“存在之意义”
“此在”分析论或作为“向死存在”的生存
“存在论差异”
“此在”的“历史性”
“存在之历史”
希特勒与“另一开端”
“荷尔德林与德国人”
哲学与反犹主义
“本有”的结构
艺术和“世界与大地的争执”
“形而上学之克服”
语言作为“存在的家”
神与“诸神”
“技术的本质”
弗里德里希•尼采与恩斯特•云格尔
“谋制”与“合-置”
在“四合”中到达?
影 响
历史语境中的生平资料
进一步的研究文献
引征版本说明
重要概念索引
人名对照表
德汉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修订新版译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不莱梅演讲》不仅仅是“合-置”诞生的文本,它也是“四合”的诞生地。“合-置”与“四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共属一体。然而此间重要的是看到,海德格尔如何引入“四合”的思想。此外还必须考察,“四合”多大程度上呈现了那条“思想道路”上最后的阶段,在这条“思想道路”上海德格尔展开着“世界”问题。
在技术问题的语境中,海德格尔区分了“物”“对象”和“持存物”。在题为《物》的演讲中实际上首先涉及的乃是“近”。哲学家想要表明什么是“近”,并且为了澄清这个问题而对“处于近中”的东西进行追究。那便是“物”:“然而什么是一个物?”由此开始了对海德格尔将其称之为“物”的一种“存在者”的独一无二的分析。
此间海德格尔选择了一个特定的“物”,一把“壶”。然而就像在“物”的情况中那样,对于“壶”同样必须追问,什么是“壶”。海德格尔随之进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现象学”描述,其巅峰在于显示出在多大程度上“壶”聚集了“大地与天空,神性者与终有一死者”,以及“四者的纯一”,简言之:“四合”。因为“物”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其“本质”可以说,“物物化”。……
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些“物”同样包括植物和动物。“四合”乃是“世界化着的世界”。哲学家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始终在探究那样一种一体化的整体关联的问题,在这种整体关联中“存在者”以及作为特别的“存在者”的“此在”处在一种关系当中。这种一体化的、具有差异性的结构在他看来乃是“世界”。他早先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作为“周围世界”“共同世界”和“自身世界”的“世界”。在《存在与时间》中“此在”作为“在-世界-之中-存在”而得到分析。“世界”乃是“此在”生活“在其中”的东西。
这种对“世界”的特殊的空间性的暗示使我们立刻发现,将万物纳入自身中的“世界”不可能是一个存在者。如果它被视为存在者,它就必然被设想为一种有界限的、限定着所装之物的容器。但是并不存在这样一种超级对象。在这种非对象性的眼光下——或者用海德格尔的语汇来说“世界”的“非存在者性”——“存在问题”与“世界问题”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世界”并非“存在者”,但同时又不能与“存在”等同,这个状况似乎颇为棘手。如果“世界”概念既不描述与某个普遍者相联系的特殊者,也不描述对一个特殊者而言的普遍者,那么关于“世界”我们究竟还能说些什么呢?海德格尔用一个同语反复从这个表面疑难中脱了身:“世界世界化”。“世界”之“存在”的方式是,“世界”“世界化”。
海德格尔经常使用这样一种同语反复(比如“物物化”)。在日常语言中同语反复式的表达对我们而言是熟悉的:“青草”“变青”,“拂晓”“破晓”。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将这些动词与无人称代词“Es”一起使用。对海德格尔来说,重要的是能够表达出一种完全特别的“世界”的发生方式,在这种发生方式中,“世界”并非“存在自身”,却“如存在般”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