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泰国的激进话语: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 精装海外东南亚研究译丛

分享到:

定价:¥108.00

  • 著者:185718 译者:
  •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本印时间:2022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12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0776-8
  • 读者对象:东南亚历史文化研究者、爱好者,泰国历史文化研究者、爱好者
  • 主题词:泰国历史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一部泰国研究的必读之作,一部改变了泰国历史编纂的作品


相关推荐:
(1)对雷诺尔斯《泰国的激进话语: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评语:

对于任何一位有志于泰国研究的人,无论是在历史、政治还是社会领域,本书都是必读之作。
——尼提·尤希翁(泰国法政大学)
 
本书是内容丰富、涉及深入、开放性强的文本或文本组合,细致又充满热情,博学又富有煽动性。今后再将集的著作以幼稚或不完善为名加以拒斥,或认为用英语写作的泰国历史著作“很少带有争议”都将会变得愈发困难。所有致力于研究泰国的历史和现在的人,都必须将它考虑进去;对很多人来说,它将会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安德鲁·特顿(伦敦大学)


本书是在历史分析中运用后现代主义方法的杰出范例。
——雷纳尔多·C. 伊莱托 (新加坡国立大学)

集·普米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永远改变了泰国历史编纂学。在《泰国的激进话语》中,雷诺尔斯不仅向泰国以外的读者翻译和介绍了这部著作,而且以新颖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其锦上添花;读者们便可从中了解泰国历史及历史编纂学、激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运动,及其对今日泰国的影响。
                                 ——通猜·威尼差恭 (威斯康辛大学)

(2) 对集·普米萨及其著作《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评语:

集·普米萨是泰国百年不遇的天才,他对东南亚半岛地区,尤其是湄南河流域古代社会历史、语言文字、民族政治、文学艺术的研究至今无人出其右。他的研究成果最难得的价值是具有颠覆性。
    ——裴晓睿(北京大学)

泰国当代第一才子集·普米萨才华横溢,著作等身。
《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对泰国历史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大大修正了传统的观点。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康奈尔大学)

(《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在任何一种意义上,都为史学的变化提供了灵感。其影响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重挫了传统的国家历史的权威和信誉;二是激发了更多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的需求。
                                        ——通猜·威尼差恭 (威斯康辛大学)

无论赞同与否,未读过此书,无人可以自诩是一名泰国问题专家。
——颂杰·万塔纳(泰国农业大学)

 

显示全部序言

译者序
(部分)

在克雷格•J.雷诺尔斯(Craig J. Reynolds)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著名的泰国史和东南亚史专家,他一生的职业和个人生活都和泰国紧密相连。雷诺尔斯深耕泰国历史研究数十年,著述颇丰,对推动泰国史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泰国学术界都亲切地称呼他为Achan Craig,意为“克雷格老师”。
雷诺尔斯1941年6月7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59年毕业于位于纽约罗切斯特的布莱顿中学(Brighton High School),1962年在马萨诸塞州的艾姆赫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获得英语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并未急着就业,而是报名成为美国和平队(Peace Corps)的志愿者。1963年9月,雷诺尔斯被派往泰国南部半岛地区西岸的甲米府,成为当地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这是年轻的雷诺尔斯第一次与泰国结缘,或许当时他并未想到泰国研究会成为自己日后终生致力的事业。今天的甲米已经发展成为泰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豪华的旅游度假村、国际机场和人声鼎沸的夜市,但在20世纪60年代,甲米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条件十分艰苦,就连当时的泰国教育部官员也认为那里属于泰国的欠发达地区。但是远离繁华的首都曼谷,反倒使雷诺尔斯对泰国底层社会有了真切的体验和认识。
1965年9月,雷诺尔斯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志愿者服务回到美国,进入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在泰国的志愿经历,他选择了康奈尔大学的东南亚项目(Southeast Asia Program,简称SEAP)。东南亚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始于二战之后,在冷战背景下,东南亚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战场之一,该地区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美国迫切需要通晓当地语言和国情的专家学者。美国政府分别在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地建立了专门的东南亚研究项目,其中尤以建立于1950年的康奈尔大学东南亚项目的成效最为显著。在洛林斯顿•夏普(Lauriston Sharp)和乔治•卡欣(George Kahin)等人的领导下,康奈尔大学逐渐成为美国东南亚区域研究的重镇。他们十分重视语言能力,一方面提供覆盖整个东南亚的主要语言的教学,一方面配合语言教学打造了美国最丰富的东南亚语种书籍资料库,即今天的约翰•爱科尔斯藏书(John M. Echols Collection),其中仅泰语藏书就超过7万本。由于是学习文学出身,雷诺尔斯最初想选择语言学,但成为博士候选人之后,最终选择了历史学。在这里,他师从著名的东南亚研究专家奥利弗•沃尔特斯(Oliver W. Wolters)、大卫•怀亚特(David K. Wyatt)、斯坦利•奥康纳(Stanley J. O’Connor)等人,此外他还结识了一批热情的同学:禅威•格塞希利(Charnvit Kasetsiri)、阿金•叻丕帕(Akin Rabibhadana)、塔•查冷迭拉那(Thak Chaloemtiarana)、伦纳德•安达亚(Leonard Andaya)、芭芭拉•沃森•安达亚(Barbara Watson Andaya)、雷纳尔多•伊莱托(Reynaldo Ileto)、诺尔•巴蒂(Noel Battye)等。他们中很多人都是来自东南亚本土的年轻学者,特别是有不少来自泰国的学者。在和他们的接触中,雷诺尔斯逐渐培养起对泰国历史的学术兴趣,而当时在康奈尔的年轻的政治学讲师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R. O’G. Anderson)对雷诺尔斯的学术兴趣的转变也起了推动作用。雷诺尔斯后来写作《泰国的激进话语: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时,安德森“以其过人的语言和概念理解上的天赋,提出了许多翻译和编辑问题上的建议”,他一直对此心存感激。在安德森去世之后,雷诺尔斯动情地说道:“我从未选过他的课,但他是我的老师,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我很幸运,曾和他短暂相遇共事过。”
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雷诺尔斯在1972年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任教,在那里工作了20年,并培养出包括孔莉莎(Hong Lysa)、缇达•沙拉雅(Dhida Saraya)和通猜•威尼差恭(Thongchai Winichakul)在内的一批优秀的历史学家,他们在泰国史和东南亚史研究领域均颇有建树,其中尤以通猜的学术影响力最大,他在东南亚史学界影响深远的著作《图绘暹罗:一部国家地缘机体的历史》(Siam Mapped: A History of the Geo-Body of a Nation)正是在雷诺尔斯指导下写作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1991年,雷诺尔斯又举家搬到堪培拉,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太平洋和亚洲研究学院(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 Studies)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一直到他2007年荣休。
雷诺尔斯的历史研究讨论的问题驳杂,涉猎广泛,且始终对各种新思潮、新方法和新视角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在康奈尔就读期间,他就在沃尔特斯的影响下养成了跨学科研究和对复杂概念的兴趣。由于学习文学出身,雷诺尔斯在文章中非常注意话语分析,重视语言和修辞的力量,强调概念的精准。在悉尼大学任教期间,因为工作需要,雷诺尔斯还教授一些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和符号学等人文和社科理论的课程,他也将这些学科知识和观念引入自己的历史研究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历史学内部的研究范式开始转变,不断遭到后现代文化理论家的冲击,他们对历史研究的中立客观和历史叙事的连贯性和解释力都进行了批判。雷诺尔斯是较早接受后现代思潮的历史学家之一,熟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方法和术语,因而也受到了一些攻击。但是他并不以为意,认为这种转变是大势所趋,但在实践中他又相当克制,这一点集中反映在他的文章《泰国历史的情节:方法与实践》(The Plot of Thai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中,在文中他利用后现代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的情节化(emplotment)分析框架,对泰国1932年革命和通猜提出的“地缘机体”(the geobody of Siam)进行分析,批判了保皇派和民族主义史学对泰国历史的情节化的影响。这篇文章被译成泰文后,在泰国史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泰国史学方法和观念的创新。
雷诺尔斯非常重视泰国本土学者和本地语言对历史写作的意义,强调泰语语境和本地视角,这多少有一些人类学家的“文化主位”观察视角的意味。事实上,他的历史写作也的确注意借鉴和吸收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写作经验。同时,不同于许多西方学者,雷诺尔斯精通泰语,不仅是满足阅读文献和日常交流的程度,他还经常直接使用泰语而不是母语英语来进行演讲。从1977年开始,雷诺尔斯多次受邀到泰国各大学用泰语进行讲座,为了能够准确地表达所有的观点,雷诺尔斯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做作业”。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这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问题,还包括思想和思考的出发点的差异。得益于良好的泰语功底和对泰国的熟稔,雷诺尔斯敏锐地观察到泰国学界在不同时期的范式和趋向的变化,以及泰国社会的时代转型,同时他又见微知著,从一些词语的微妙区别中,发现其背后的重要意义,从而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
雷诺尔斯的学术生涯是从泰国的宗教史研究开始的。他的第一篇作品是他未出版的博士论文《十九世纪泰国的佛教僧伽》(The Buddhist Monkhood in Nineteenth-Century Thailand),从制度化和思想史的角度考察了19世纪泰国的僧伽宗教改革,对法宗派(Thammayutika)和大宗派(Mahanikaya)的分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后来在1976年发表的《泰国历史中的佛教宇宙观,特别参照十九世纪文化变革》(Buddhist Cosmography in Thai Histo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Nineteenth-Century Culture Change)一文中,雷诺尔斯明确提出暹罗的佛教改革首先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精英阶层在思想层面上对传统佛教三界宇宙论的变革。随后,他又编译和评论了僧王瓦栖拉延瓦罗洛(Wachirayan Warorot)的自传,进一步指明在五世王朱拉隆功时期的国家政治改革与僧伽改革的密切关系。雷诺尔斯还陆续发表了关于佛教经济变革、佛教与政治、佛教与传统文化和女性权利等方面的文章,但同时他对泰国的关注点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转移。他对泰国的现代思想史,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左翼思潮和激进知识分子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1983年,雷诺尔斯和孔莉莎合作完成了《泰国历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Marxism in Thai Historical Studies)一文,追溯了二战结束后三十多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左翼思想在泰国的发展历程,挑战军人独裁统治和保守主义的激进知识分子的谱系,以及对泰国社会形态的争论。这篇文章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它把这场意识形态之争还原到现代泰国的社会语境中,将左翼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和历史研究与激进的政治运动直接联系起来,而这场政治运动在1973年10月14日之后达到高潮。在这些激进知识分子及其言论中,集•普米萨(Jit Phumisak)及其1957年首版的著作《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后文简称《真面目》)显得格外光彩照人。这篇文章也成为雷诺尔斯后来的专著《泰国的激进话语: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即本书,后文简称《激进话语》)的分析框架,他将集•普米萨和《真面目》从群像中摘选出来,置于舞台中央。事实上,雷诺尔斯对集的兴趣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雷诺尔斯一贯表现出对特立独行的思考者和知识分子的同情,他最早发表的文章并不是宗教史研究,而是关于19世纪末一个叫K. S. R.古腊(K. S. R. Kulap)d的平民出身的学者,他凭借自身努力和才华,进入此前由贵族垄断的知识领域(主要是历史领域),因而受到王权和贵族的压制、贬低甚至污蔑。而集•普米萨和古腊是同一个序列中的人物,同样是出身低微,但却才华横溢,挑战当局的知识权威,因而被当权者视为洪水猛兽,并被以煽动叛乱、藐视君主或共产主义的罪名逮捕和起诉。
…………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克雷格•J. 雷诺尔斯(Craig J. Reynolds),1941年生于美国芝加哥,美国艾姆赫斯特学院文学学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任教,并在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澳大利亚人文学院研究员,2007年荣休。他在泰国及东南亚的文化、政治和思想史方面著作颇丰,著有《泰国的激进话语: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Thai Radical Discourse: The Real Face of Thai Feudalism Today)等。
译者简介:
金勇,籍贯吉林,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成员,主要从事泰国及东南亚民俗文化、民间文学和社会历史研究。著有《泰国民间文学》、《形似神异——<三国演义>在泰国的古今传播》、《泰—汉语音译规范研究》(合著),译著《泰国文化艺术》(合译),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模式研究”“泰国《阿瑜陀耶皇家纪年》翻译与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与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对象是泰国20世纪中叶著名的左翼学者和作家集•普米萨及其开创性的著作《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集•普米萨虽然年仅36岁就被泰国军政府枪杀,但他不畏强权的反抗和理性批判,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对社会底层的同情理解,使他成为青年一代的精神代表,成了一个当时激进主义的理想符号;同时,他在研究上天赋过人,思想活跃,敢于挑战学术权威,动摇了当时传统史学的根基。
本书作者雷诺尔斯既书写了这段历史,又对相关史学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对泰国社会形态争议的批判。在谈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权力的性质时,雷诺尔斯认为,欧洲和泰国前现代社会的比较表明,泰国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偶然的和有时间限制的”。
集•普米萨的未完之作,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时的泰国社会制度进行分析,利用王家编年史材料、档案等历史证据支持他的分析,加上他对语言的卓越掌控能力,使其分析雄辩有力,令人信服。当然,这不是一部成熟的著作,也未最终完成,虽然只完成了对“社会经济”部分的分析,但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通过对这部分分析,我们亦可一窥近代泰国社会“封建制”或“萨迪纳制”的全貌,并在今天以后见之明来检视其对今天泰国社会与政治的影响。本书对20世纪下叶的泰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当下研究泰国历史不可忽略的一本“名著”。

显示全部目 录

中文版翻译说明  
译者序  
序 言  
致 谢  
第一章 泰国历史中的集•普米萨  
泰国的历史书写  
集•普米萨生平的建构  
集•普米萨的生平  
冷战中的泰国  
学生政治——年  
死亡  
有关翻译的说明  
第二章 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  
引 言  
萨迪纳生产制度的总体特征  
萨迪纳一词的含义  
萨迪纳制的经济特征  
萨迪纳制的政治特征  
萨迪纳制的文化特征  
萨迪纳制的起源概述  
泰国萨迪纳制的起源  
泰国社会与奴隶制  
从泰国原始公社制到奴隶制  
泰国由奴隶制到萨迪纳制  
泰国的萨迪纳制  
经济特点  
附编辑手记  
尾 注  
第三章 泰国过去的封建制  
隐喻与正统意符  
萨迪纳术语的历史  
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实面目  
史学新范式占据主流  
萨迪纳的回归  
萨迪纳与煽动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泰国历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  
附录二 第二章泰文转写原文对照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在本书中,我尝试书写一段泰国的历史,并同时就这段历史撰写一个史学批评。为此,我选择了1957年首版的集·普米萨的《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Jit 1974c)一书,我翻译了该书并将译文作为本书的第二章。在众多用泰文写就的关于泰国政治经济的研究中,集的这部著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极具原创性和影响力,其展现过去的形式备受那些青睐此前史学的人士的质疑。因此,我给予它极高的评价,并试图展现它是如何表述出20世纪泰国意识中的冲突、紧张、含糊和认同的。
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一样,都在从事异文化知识的建构工作,借此展现其他的有别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与世界,即我感兴趣的第三世界。它要求西方的作者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能力,既可以保留其他时代和世界的独特原貌,又能够使其通俗易懂,这或许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我看来,泰国的历史学家们,不论是职业的,还是因写作或教学工作性质与之相关,都没有主动表现出对这种知识建构活动的兴趣。我们还有更多工作亟待完成,需要阐明认知过程,并能够指出它会导致怎样的建构。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学家可能会留意到如今出现在某些民族志书写中的认知焦虑,即“现代思想中特别普遍的内省与存在主义倾向特征”。在民族志中对意义和解释的自我反思,促使民族志学者介入自己的田野工作经验中,从而激发了民族志写作中的阐述和实验的方法。(Marcus and Cushman 1982:39, 46-48)
用英文表述泰国的历史思想,这是一项民族志研究工作。我认为翻译和评述集·普米萨的《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即是一次本着这种关切态度对其进行阐释和验证的绝佳机会。我将在第一章中就阐释和验证对象做进一步概述。尽管外国历史学家可能会说到、有时候会看到一些泰国历史学家不会说或看不到的东西,我还是试图拒斥外国学者传统的做法,即置身于该社会之外,综合过去并将其整合成一个更大的、某种程度上更完整的图景。我通过特殊渠道接近了一些人和一些材料,这将会使本书有别于其他关于集·普米萨的著作,但是对集·普米萨的生平和著作建构是永无止境的,我本人的贡献仅仅是其中的又一块碎片,而不是对它的总结。在写作这部关于其生平和著作的论著的时候,我并不寻求制造一种“平衡”或“客观”的图景,而是利用混乱和矛盾的意义,去展示我所看到的历史的多样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