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平装

分享到:

定价:¥20.00

  • 著者:767 
  •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本印时间:2008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06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978-7-100-06066-0
  • 主题词: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 人气:709

显示全部序言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也是中国各个领域现代化的一次启蒙运动,其中“提倡白话文,废弃文言文”就是文化现代化的一个亮点。当时文化界、思想界很多有影响的名人几乎一致要求用言文一致、广大人民群众容易懂、容易写,能更好地表达新思想、新文化的白话文来代替言文严重脱节,封建社会遗留下来不适合表达新思想、新文化又难学难写的文言文。但是,口语和书面语是不可能绝对一致的,宋元明清的旧白话作品显然不能成为现代白话文的基础,所以新生的白话文还要经历一个摸索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很多领袖人物都深感汉语书面语表达不够精密,需要向西方语言学习,不论是傅斯年、胡适,还是陈独秀、瞿秋白、鲁迅等都公开提出要向西方语言学习,或在翻译领域公开支持直译,支持引进西方语言的用语乃至语法结构。在这样的气氛中,首先是在外译中,特别是英译汉的作品中,大批原先不见于汉语书面语的词语和句式频频出现了,不久也在我国作家的自创作品中出现了。这就是所谓“欧化现象”。因为五四以后翻译出版的西方著作中,从英语译成汉语的作品最多,而我国文化人中间会英语的人也最多,所以所谓“欧化”似乎也可以说是“英语化”了,直到解放以后才出现一度的“俄语化”,不过不论是英语还是俄语,都是欧洲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所以说“欧化”都没错。
  前人注意到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欧化现象”的人不少,但是系统研究这种现象却要等到王力先生1945年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语法理沦》(下册第六章“欧化的语法”)才完成,而且王力先生也只是凭语感通过举例的方式列出了他认为是“欧化”的现象,并没有论证为什么这些就是“欧化现象”,而不是汉语原有的“现象”,更没有进行理论探讨。在王力先生以后,似乎很久没有人再系统地研究“欧化现象”。不过到20世纪末,香港的谢耀基在1990年出版了《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此前美国人顾百里(Cornelius C.kubler)1985年在台北学生书店出版了《现代汉语书面语欧化语法研究》。当然,此前此后,零零碎碎的研究还是不断有的。不过,这些研究对什么是“欧化现象”也都是列举式的,都缺乏论证。
  贺阳的研究的突出优点是对什么是“欧化现象”不仅仅是列举而是加强了论证。某种新兴的语法现象是汉语原来没有的,是受西方语法影响而产生的,并且是什么时期在哪些作品中最先出现的;有的好像是一种新兴的语法现象,但是汉语过去有过,只是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后来受西方语言影响才推广开来的;有的是汉语原本可能产生的格式,但处于萌芽状态,过去长期没有发展,只是在西方语言影响的触发下才蓬勃发展起来的,等等。作者引用历史文献,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得出了可信的结论。作者在第九章“语序的欧化现象”中对现代汉语书面语连词的使用和主从复句的语序的欧化现象的论证,十分细致,说服力极强。对这些欧化现象作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指出欧化现象相对而言是“突发”的,不是“渐变”的;“欧化现象”限于书面语,而且书面语的欧化也受语体制约,正式语体受影响比较明显,接近口语的文学作品等就影响较少。理论探讨尽管是初步的,但是今后完全可以再作进一步研究。
  我本人受吕叔湘先生的教导,深知做学问要严谨务实的重要性,贺阳的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我很满意,在答辩会上也深得各位答辩委员的一致赞许,我也就当然乐为作序。                             

                           胡 明 扬
                          2008年7月6日

显示全部后记

  1994年前后,我的导师胡明扬先生在谈起汉语普通话的性质时曾对我说,普通话并不是一个同质的系统,其内部是驳杂的,来自方言的、文言的、外语的成分同基础方言的成分杂糅在一起,这些不同质的成分受不同质的规律制约,因而使现代汉语语法规律常常存在例外现象。只有纯化研究对象,分清哪些成分是共同语的,哪些是来自方言的;哪些成分是白话的,哪些是来自文言的;哪些成分是汉语自身所具有的,哪些是受外来影响而产生的,才有可能找到严整的语法规律,才有可能对规律之外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先生当时建议我去考察和研究汉语语法中的欧化现象,看看哪些语法现象是外来的,是受印欧语影响而产生的,以便能够将不同质的语法成分区分开来,并认为这项工作对汉语语法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我正是在先生的启发和鼓励下开始考察和研究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
  这项研究工作开始于1995年,并成为我后来的博士论文选题。2005年又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05JA740033)的资助,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充实、完善和深化。本书呈现给大家的就是这一过程的最终成果。
  汉语的欧化现象一直受到人们关注,同时也遭到不少人的诟病,在这些人那里“欧化”几乎成为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好像欧化完全是—种与汉语传统不相容并对汉语起破坏作用的力量。其实,“欧化”所表示的只是汉语所受到的印欧语影响,这些影响有人认为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积极的影响,可以叫做“良性的欧化”;消极的影响,可以叫做“恶性的欧化”。如果我们将“欧化”一词的理解限定在“恶性欧化”上,这样的“欧化”自然应该受到贬斥,但这样看待汉语中的欧化问题,显然是片面的。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去判定一种外来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从理论上说,标准不一定是唯一的,但从语言的性质来看,这样的标准也许是最根本的,即如果一种外来影响能够融入受影响的语言,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那么这种影响就是积极的,就是良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系统中并不存在真正的所谓“恶性欧化”现象,因为这类现象只可能在个人言语中昙花—现,而不可能进入全民语言。本书所考察和讨论的基本上都是所谓“良性的欧化”现象(至少我们认为是如此),这些外来影响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形成和完善有重要意义。不过那些恶性的、在个人言语中偶然呈现出来的欧化现象也有其研究的价值,对它们的考察,将会从与良性欧化相对的角度为了解汉语接受外来影响的特点提供有益的启示。
  以往对汉语欧化语法事实的认定多凭感觉,因此也导致了一些认识上的分歧。我们想改变这一点,希望通过汉语事实的考证为欧化语法现象的认定提供较为坚实的事实依据。但诚如书中所言,是否是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难有直接证据,间接的证据自然有其局限,因此我们的沦证工作只是一种探索和尝试。更何况这种考证工作需要处理大量的语言资料,以作者个人之力要圆满完成这样的任务,实在有些力不从心,疏漏和不确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衷心感谢胡明扬先生二十多年来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感谢章安祺教授在我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陆俭明教授、赵金铭教授、杨成凯教授、杨慧林教授、余虹教授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所给予的宝贵意见和热情鼓励,感谢周一民教授、殷国光教授、张卫国教授作为我的博士论文评阅专家所提供的中肯意见和建议.也感谢商务印书馆的责任编辑曲清琳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贺 阳
                      2008年7月10日于北京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汉语的欧化现象是指在汉语中,出现一些西方的用语和语法结构。汉语的欧化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遭到不少人的诟病。本书对欧化现象的研究加强了论证。作者引用了历史文献,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显示全部目 录


第1章 引言
 1.1 本书的宗旨和目标
 1.2 汉语与印欧语接触的历史回顾
   1.2.1 五四前汉语与印欧语的接触
   1.2.2 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汉语欧化
 1.3.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3.1 汉语欧化现象的研究
   1.3.2 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
 1.4 本书的方法和材料
第2章 动词、形容词的欧化现象
 2.1 以谓词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的复苏和发展
 2.2 “N的V”结构的兴起和发展
 2.3 “NV”结构的兴起和发展
 2.4 “PP的V”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第3章 代词的欧化现象
 3.1 第三人称代词在书面上产生性的分化
 3.2 指物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增加
 3.3 指物第三人称代词产生复数形式
 3.4 指物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语现象增加
 3.5 关于人称代词受定语修饰
第4章 区别词、数量词的欧化现象
 4.1 区别词的发展
 4.2 数量词的发展
   4.2.1 复合量词的产生
   4.2.2 “一+量词”名词性标记用法的兴起和发展
   4.2.3 “之一”用法的发展
第5章 介词的欧化现象
 5.1 “形合”与“意合”
 5.2 新兴介词和介词结构的产生
   5.2.l “关于”
   5.2.2 “对于”
   5.2.3 “在N的V(之)下”
   5.2.4 关于“就……而论”
 5.3 介词使用范围的扩大和频率的增加
   5.3.1 介词“在”用于句首的时间词语
   5.3.2 介词“在”用于存在句句首的处所词语
   5.3.3 介词“当”使用频率的增加
 5.4 介词“当”的连词化
第6章 连词、助词的欧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