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 平装

分享到:

定价:¥18.00

  • 著者:3084 译者:
  •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本印时间:2008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48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978-7-100-06142-1
  • 读者对象:城市化相关问题研究人员
  • 主题词:比较城市化世纪不同道路
  • 人气:404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城市化曾经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该书是布赖恩·贝利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显示全部前言

  城市化曾经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科学家一直在关注城市化研究。本书是布赖恩•贝利(Brian J.L.Berry)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前城市化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书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认识到在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城市化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城市化的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化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了多样化的人类后果。本书首先分析了19世纪工业城市化的特征,讨论19世纪发生在城市中的社会转型所引起的人口和社会运动,并指出城市规划的出现是作为对城市负面影响的一种反馈。其次,对北美、第三世界国家、欧洲城市化的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关于北美城市化动力机制和人文结果,从规模、相互作用密度和内部差异三个方面来进行解释。贝利认为伴随着美国出现的马赛克文化,美国的规划方式也趋于支持私有化和马赛克文化,而不是提高规划客体的生产性。关于第三世界城市化的道路,作者认为不同于西方。在乡村向城市社会转型中,人口主要迁移到大城市的外围聚落地带;在城市经济对劳动力进行吸纳时,会产生空间扩散、阶级冲突以及次文化马赛克等问题;第三世界政府以西方的理念为基础进行了城市化的速度、规模和方向的控制,但其政策很少具有预见性的结果。关于欧洲城市化的道路,不同于19世纪西方工业城市化,也不同于北美和20世纪第三世界国家经历的城市化过程。在欧洲的不同国家,差异化的形成缘于技术变革、国家意识形态、规划公权力的交互作用,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相应的多样化后果。第三,对20世纪70年代的城市化过程进行诠释。认为北美的城市化过程,既是技术进步驱动的结果,又是社会变革驱动的结果。在以经济驱动为主体的情形下,以一种反馈和保守的方式对公众的利益进行表达,以解决出现的问题。第三世界城市化的过程不同于北美城市化过程,主要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技术影响,尤其是追求最大利润的驱动机制不同,包括竞争机制、公众利益表达等。欧洲的城市变化主要表现在公众利益的变化、公私关系变化以及城市化形式等方面,欧洲有着控制城市变化的多种有效方法。最后,本书还结合20世纪70—80年代的状况,发现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形态和过程的差异化在进一步扩大。美国经历了加速分化和强有力的“逆城市化”现象。西欧和其他新市场经济国家,则把更多的平衡力转移到城市的离心化和分散化。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人口一直集聚在大城市,另一方面西方并不存在的很多城市化问题出现在第三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再一次推动和调整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也使城市化的研究进入新时期并衍生出许多新方向。相关研究发现,世界上主要城市的快速发展与两个全球过程相关,第一个是经济全球化,第二个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世界城市化趋势表明大城市、尤其是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发展迅速。世界经济增长与大城市发展相辅相成,全球化正在重塑全球城市体系,使得加入全球化过程的一部分城市增长迅速,而远离全球化过程的城市普遍处于衰退。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已被公认为是世界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两大驱动因素之一。国际上一流的研究机构(如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国际系统研究所、福特基金会、梅林基金会、日本振兴会等)和顶级专家(如约翰•弗里德曼和约翰•罗甘等)都纷纷将目光转向中国城市化研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曾于“十五”期间积极推进实施城市化战略;最近国家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也将“城市发展与城镇化”列为第11专题。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也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推进器。
  然而,一方面,由于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国外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城市化理论难以直接引进并加以应用,国内原有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发展理论也难以适应新的发展,所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背景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高潮时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状态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拉动越来越强。与此同时,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城乡迁移、跨区流动,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无与伦比;此外,全球化、信息化也在对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施加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学者创立的城市化理论,无论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理论,还是第三世界城市化理论,其理论框架虽然不能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城市化研究的现实,但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研究理论框架是非常有科学意义和价值的。

                           顾朝林
                     2007年4月于清华大学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认识到在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城市化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城市化的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华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了多样化的人类后果。

显示全部目 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19世纪工业城市化
 最显著的社会现象
  19世纪城市化的尺度和原因
  人口迁移和自然增长
  新城市的人口结构
  城市化与道德准则
 理论体系的出现
  城市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城市规划的渊源
  进步党的思想
  景观建筑学
  城市美化运动
  住房改革
  规划专业化
第二章 20世纪的城市化:北美经验
 大都市集中化的后果
  “我们的城市”,1937:国家开始重视城市问题
  沃思的评估
 20世纪新城市区
  20世纪70年代日常城市体系的成长
  变化的原因
 面向新的社会理论
  层域和流动性
  相互作用密度
  内部差异
  马赛克文化中的生活方式
 美国的规划方式
  美国的新城
  住房政策
  城市发展概念的扩展
  多元化问题
第三章 扩散中的转型:第三世界城市化
 城市增长的不同背景
 外围城市聚落的移民和增长
  移民的后果
  非法棚户区:被抵制的“贫困文化”
 城市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
  城市经济结构
  生存经济的维持
  传统亚文化的再加强
  扩散与首位
 规划的紧迫性
 第三世界边缘区国家城市规划的两个案例
  以色列:“平衡”型城市体系的国家规划
  南非:通过种族隔离的控制
第四章 为新的城市实体规划:战后欧洲经验
 城市遗产
  城市模式和社会结构
  公众参与的传统
  关心城市设计
  住宅与住房偏好
 英国新城:与工业城市化相伴生
  英国规划的早期发展
  战后规划:新城
  关于开发控制
  新城评估
  新趋势和新政策
 欧洲大陆的进展
  瑞典的成就
  芬兰:塔皮奥拉的建设
  法国: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的结合
  荷兰:聚焦城市化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社会主义城市
  苏联经验
  俄国社会主义对东欧城市的影响
  关于城市目标的持续争论
第五章 20世纪城市化的不同道路
 社会-政治基础
  自由企业动力机制
  有组织的市场讨价还价
  第三世界
  西欧再分配福利国家
  社会主义指向
 四种规划形式
  未来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差异化加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城市变化
 美国:逆城市化过程
  热爱新奇
  接近自然
  自由移动
  个人主义
  变化新途径
 其他市场经济与福利国家分散化和离心化的开端
  社会主义国家中心化的变化形式
  第三世界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变化
  变化的应对:胁迫下的规划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