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谷城(1898~1997),湖南益阳人,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本书以十分简短的篇幅,提纲挈领地阐述自远古到五四运动间各种政治现象的演变。全书以历史年代为序分为五篇:第一篇——部族联合的完成(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前),第二篇——政治社会的确立(自周平王元年至新莽元年),第三篇——门阀藩镇的交替(自新莽元年至北宋初年),第四篇——绝对专制的完成(自北宋初年至鸦片战争),第五篇——民主政治的创造(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者关注的重点不是政治现象的产生及其演变本身,而是现象背后的各种相关社会势力的互动及其影响。本书版本采用中华书局1982年版。
<STRONG><FONT size=3>修订本序 弁言</FONT></STRONG><STRONG>
<FONT size=3>第一篇 部族联合的完成</FONT></STRONG><FONT size=3>(<FONT size=2>周平王东迁洛邑前/公元前七〇〇年前</FONT>)
</FONT>
<STRONG>第一章 古代氏族的概观
</STRONG>第一节 氏族的名义
两种社会型 姓与氏之别 图腾的本质 氏族的名义
第二节 古代的氏族
氏族的难明 古姓的错乱 二十二姓说 五十二姓说 最古的氏族
第三节 氏族的分布
氏族分布的原因 中国氏族的分布 各氏族员的散居
<STRONG>第二章 由氏族到部族</STRONG>
第一节 氏族的分化
一祖演出许多姓 同祖异姓的驳议 一姓演出许多氏 氏的专名之由来 一姓分掌许多国
第二节 由氏族到部族
氏族联合的原因 氏族联合的过程 氏族联合的方式 氏族等级的由来 庶姓与奴隶述略
第三节 部族的政制
首长的任务 辅相的职权 民众的意见 军事民主制
<STRONG>第三章 周初部族的联合</STRONG>
第一节 联合中的诸部族
周初的封国 封国即部族 部族的等级 部族的政制
第二节 诸部族之间的关系
和平的关系 行人的任务 战争的关系 部族的相并
第三节 周之天子与天下
天子的地位 天子统诸侯 等级的秩序 上层的礼治 庶人与井田
<STRONG><FONT size=3>第二篇 政治社会的确立</FONT></STRONG>(<FONT size=2>自周平王元年至新莽元年/即自公元前七七〇年至公元九年</FONT>)
<STRONG>第一章 社会经济的变革
</STRONG>第一节 农业进步与地主
农业进步的原田 新兴农业的影响 地主阶级的活动
第二节 工商发达与商人
工商各业的发达 商人阶级的抬头 商人的政治活动
第三节 高利贷者及奴隶
高利贷的由来 高利贷者之例 奴的大量使用
<STRONG>第二章 新兴阶级的活动</STRONG>
第一节 适应环境的新政
管仲相齐的新政 卫鞅相秦的新政 由礼治转入法治
第二节 合纵连横的运动
所谓合纵的运动 所谓连横的运动 政治活动与养士
第三节 商人地主的势力
商人势力的大张 李斯相秦的新政
<STRONG>第三章 秦汉帝国的建立</STRONG>
第一节 部族联合的重组
周室共主的动摇 部族单位的减少 部族联合的重组
第二节 过度时代的霸政
霸政的一般意义 齐国的典型霸政 其他继起的霸者
第三节 秦汉帝国的建立
秦帝国的建立 秦帝国的瓦解 汉帝国的建立 政治社会的特征
<STRONG><FONT size=3>第三篇 门阀藩镇的交替</FONT></STRONG>(<FONT size=2>自新莽元年至北宋初元/即自公元九年至九六〇年</FONT>)
<STRONG>第一章 支配政治的门阀
</STRONG>第一节 构成门阀的因素
地主阶级的发展 血统财产的结合
第二节 门阀势力的庞大
经济方面的势力 社会方面的势力 政治方面的势力 文化方面的势力
第三节 九品中正的制度
所谓清议的由来 九品中正的设立 九品中正的利弊
<STRONG>第二章 压倒门阀的武功</STRONG>
第一节 国际市场的广大
隋唐时代的商业 国际市场的广大
第二节 维持市场的武力
唐初武功的盛况 国防制度的完备 武力与商业相依
第三节 压倒门阀的武功
门阀的腐化 寒素的奋进 武功的抬头 考试代中正
<STRONG>第三章 门阀藩镇的迭更</STRONG>
第一节 武人势力的坐大
所谓安史之乱 武人势力坐大 由门阀到藩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