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哥伦比亚之旅:行走在马格达莱纳河畔 平装远方译丛

分享到:

定价:¥48.00

  • 著者:189268 译者:
  • 出版时间:2025年05月本印时间:2025年05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174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905-8
  • 读者对象:对旅行、异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游记作品集美国现代
  • 人气:43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探访《百年孤独》中的河流,沿着马格达莱纳河读懂哥伦比亚。

1. 《科克斯书评》2021年度最佳图书,《户外》杂志读书俱乐部精选图书,入选《纽约时报》假日旅行图书榜
2. 行走于“拉美文学大国”,探寻《百年孤独》的诞生地:哥伦比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混合体,既有印第安原住民文化的烙印,又有西班牙殖民文化的特点,同时又受到法国和美国文化的影响。马格达莱纳河的上游,原住民创造的巨石雕像仍静静地隐匿在山区密林中,河流下游的大泽中,则坐落着小镇马孔多的原型。
3. 从源头到入海口,从安第斯山脉到加勒比海,全面考察哥伦比亚的“母亲河”:马格达莱纳河是哥伦比亚最长的河流,其流域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4%,却养育了66%的人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乐坛天后夏奇拉和足球明星法尔考的出生地都位于马格达莱纳河下游。
4. 95后新锐作者的人类学考察笔记:或乘船,或乘坐公交,或乘坐铁轨摩托车,通过与考古学家、保护生物学家、独木舟制作者、酒店经理、金银器工艺匠人、“驴背图书馆”的发起者、渔民等诸多行业人物的交流,从多个视角讲述了马格达莱纳河畔的故事。
5. 深入了解动荡中前行的哥伦比亚:19世纪,西蒙·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使哥伦比亚从西班牙殖民地解放并获得独立,此后虽然曾有过短暂的和平发展时期,但多数时间局势都是动荡不安,各反政府武装、贩毒团伙割据一方。2016年,“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与政府签署的和平协议, 给哥伦比亚未来的稳定发展带来一丝曙光。



 

显示全部序言

推荐序
把一篇为学士学位证书而不得不提交的本科毕业论文,写成一本名列各大榜单的畅销书,是不是近乎神话?乔丹•萨拉马(Jordan Salama)做到了。2018年春夏之际,作为普林斯顿大学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系三年级学生,21岁的萨拉马面临提交毕业论文计划并于下一个学年完成毕业论文的重大挑战。他记起两年前初访哥伦比亚时,好几个当地人建议他去看看马格达莱纳河(Rio Magdalena),说只有理解了这条河才能理解哥伦比亚,于是他想把马格达莱纳河当作毕业论文的主题,因为这个主题可以同时满足他在拉美研究、环保和新闻学三个领域的兴趣。
计划得到批准并获得学校给予的旅行资助,萨拉马在2018年暑假前往哥伦比亚,用四周时间,从马格达莱纳河源头出发,沿河而下,直到三角洲与加勒比海滨交汇处,完整地考察了一遍。返回学校,萨拉马立即着手把一路所做的笔记转化为计划中的毕业论文,而这篇论文竟出人意料地转化为一本高质量的旅行文学书稿,并且在他2019年大学毕业之际获得出版社的青睐,最终就是这本出版于2020年的《哥伦比亚之旅——行走在马格达莱纳河畔》(Every Day the River Changes: Four Weeks Down the Magdalena)。
马格达莱纳河是南美洲北安第斯山脉的最大河流,自南而北,在安第斯山汇聚众流,向下穿越森林和平原,最后流入加勒比海,纵贯哥伦比亚西半部,全长1528公里,流域面积达27.3万平方公里。据相关资料,马格达莱纳河流域面积占哥伦比亚全国面积的24%,流域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66%。这里有哥伦比亚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多样性,可以说是哥伦比亚的母亲河。拉美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以魔幻现实主义载入史册的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就生长在这条河的三角洲地带,他的多部小说,如《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其灵感都直接来自马格达莱纳流域多姿多彩的历史与传说,在他看来这条河“只是记忆中的一个幻影”,他的所有作品中随处可见马格达莱纳河的现实与隐喻。正如评论者所说,魔幻是对抗恐惧与不确定性的解药,现实透过魔幻的哈哈镜而得以聚焦,魔幻现实主义的动力和目的都是现实。而马尔克斯晚年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说我愿意再年轻一次,那一定是为了能够搭乘货船在马格达莱纳河里溯流而上。”
数千年来生活在这条河东西两岸的南美土著各人群对它的称呼非常多样化,西班牙征服者于1501年4月1日给这条河命名为“Rio Magdalena”,取自《新约》中耶稣的追随者抹大拉的马利亚(Mary Magdalene)的姓氏(这个姓氏源于她家乡的名字Magdala)。正是利用了这条大河的适航性,征服者得以从加勒比海岸深入南美洲大陆的北部。也正是这条大河的适航性,孕育了哥伦比亚20世纪前半期的黄金时代。
然而,由于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掠夺性经济开发与血腥的国内政治军事冲突,马格达莱纳河流域经历了严重的环境退化与经济萧条,两岸森林消失,土壤随着雨水进入河流,造成泥沙淤积,适航性大大衰减,河流改变使得整个流域的动植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沿河城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快速倒退。左翼游击队与右翼准军事团体之间的冲突,以及贩毒集团的有组织犯罪,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肆意蹂躏着哥伦比亚,使之窒息在导致约22万人死亡的暴力时代。如同整个哥伦比亚,对外部世界来说,马格达莱纳河流域可谓声名狼藉,毒枭与游击队成了最抢眼的标签。不过,随着2016年国内和平协定签署,暴力冲突和政治紧张有了相当程度的缓解,脆弱但充满希望的和平出现了,哥伦比亚和马格达莱纳河有可能迎来久违的复苏。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轻的乔丹•萨拉马在2018年开启了他顺流而下考察这条伟大河流的旅程。
这一旅程种因于2016年暑假,萨拉马作为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短期实习生在哥伦比亚度过的一个月,让他对这个国家有了深入探索的兴趣,同时也使他与哥伦比亚的动植物环境保护组织及活动人士有了一定的联系。两年后他的马格达莱纳河之旅得到环保人士的特别帮助,而他的关注点总离不开环境议题,也与他那些陪伴者、支持者和信息提供者的背景有关,而环境变化与生态逻辑,的确是理解马格达莱纳河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最佳切入点。他写到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导致河流改道,河流变化导致渔业萧条,航道阻滞导致经济衰落,环境退化导致特有动植物资源面临威胁,等等。与环保人士的紧密关联也使他格外注意某些不寻常的生物现象,比如马格达莱纳河上的河马,这些从毒枭私人动物园逃逸进入荒野的河马,从一开始的几头,如今已发展到近180头的种群数量(据说10年内会达到1000头)。这些游荡在马格达莱纳河及其大小支流上的大型非洲动物,如今已成为哥伦比亚吸引游客的独特风景。
然而正如萨拉马自己所说,他的旅行与写作的中心还是人,那些他在马格达莱纳河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航运不畅迫使他的旅行主要不是坐船沿河而下,而主要是在岸上,依靠一切可以找到的陆上交通工具,这给了他机会接触更多的本地人。正是这些人构成书中最重要、最感人的叙事。勇敢坚定的人类学家和人权活动人士,独木舟制作者,故事讲述者、珠宝工艺大师,用两头驴驮着图书跋山涉水的乡村教师,河边的舞蹈者和歌唱者,用风筝钓鱼的村民。他们的故事照亮了萨拉马的这本书,赋予马格达莱纳河乃至整个哥伦比亚以美丽动人的光彩。比如,书中写到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在暴力肆虐的年代,镇上居民打捞上游漂来的受害者尸体,予以安葬,有时还用自己失去的亲人的名字称呼他们,并经常来墓地探望这些远方死者,跟他们聊天,倾诉自己生活中的快乐与悲伤。读者一定会和萨拉马一样感慨:这样的马格达莱纳人构成了哥伦比亚的尊严和希望。
旅行不仅让旅行者抵达新的世界,也让旅行者抵达新的自己。在陌生的马格达莱纳河上所见的人与事,使得萨拉马时时反观自身,更深地理解自己与父母,以及与父母的父母,乃至父母的父母的父母,那种看得见看不见的联系。萨拉马生长在纽约市郊区,他的犹太家庭的父母两边都可以追溯到中东,母亲一家从伊拉克移民美国,父亲从阿根廷移民美国,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则是从叙利亚移民阿根廷。萨拉马习惯了家庭聚会时千奇百怪的语言和口音,天南海北的传说故事,早早培育了一颗拥抱陌生世界的心。在马格达莱纳河岸边,他想象自己的祖父牵着满载货物的驴子,不是走在南方高峻的安第斯山上,而是穿梭于北方这条大河沿岸的城镇之间。他写道:“我也开始思考我的祖先,那些漂泊的商人们可能也曾经像我一样,发现他们在旅途中对当地的一切既陌生又与之紧密相连……我并没有因为听到某个声音,而忽略其他的声音。我选择的每个地方和我遇到的每个人都将不可磨灭地影响我接下来会去哪里。”
有评论说萨拉马此书是他“写给哥伦比亚的情书”。与《哥伦比亚之旅——行走在马格达莱纳河畔》的出版同年,还有比萨拉马年长很多的一个作者,加拿大的文化人类学家和植物志学者维德•戴维斯(Wade Davis),也出版了一本有关马格达莱纳河的书,《梦想之河马格达莱纳——哥伦比亚的故事》(Magdalena, River of Dreams: A Story of Colombia)。两位作者年龄、知识专长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他们的作品各有千秋,对关心哥伦比亚和马格达莱纳河的读者来说是最好的对读选择。在他们之前,文体风格上有开创之功的布莱尔•奈尔斯(Blair Niles, 1880—1959)所写的拉美游记中,有一本出版于1924年的《哥伦比亚:奇迹之地》(Colombia: Land of Miracles),与以上两书放在一起,有助于今天的读者看到,一个世纪对于哥伦比亚意味着什么。
罗新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乔丹•萨拉马(Jordan Salama),美国记者、作家,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出生于一个有着阿根廷、叙利亚、伊拉克的犹太裔血统家庭,为《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和《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撰写过多篇报道和文章。除本书外,还出版有《沙漠里的陌生人》(Stranger in the Desert: A Family Story)。
王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从事翻译、语言研究及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旅行文学是可以产生共鸣和带来改变的载体。提到哥伦比亚这个国家,不同的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事物肯定有所不同。文学爱好者可能想到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旅行爱好者想到的可能是哥伦比亚的拉美风情和动荡不安的局势,体育爱好者想到的可能是哥伦比亚国家足球队,自然爱好者可能想到的是哥伦比亚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等等。对于中国读者而言,马格达莱纳河或许有些陌生,但它是哥伦比亚第一长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一路向北流入加勒比海。作为哥伦比亚最主要的水上运输通道,马格达莱纳河在哥伦比亚的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百年孤独》中马孔多的原型便是马格达莱纳河下游的一个城市。
作者乔丹·萨拉马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后,深入哥伦比亚内陆,从源头一路往下,乘坐皮卡、公交车、铁轨摩托车、小船等交通工具抵达位于加勒比海的入海口。沿途,他探寻了大山里的巨石雕像,拜访了在丛林深处的环保主义者、会制作独木舟的工匠、酒店经营者、珠宝商、驴背上的图书馆管理员,还有各类生活在沿岸的居民和旅行者。虽然只有短短四周的时间,但在这本书中,他将历史、文化以及现实中的欢乐、悲伤和幽默交织在一起,再现了这条传奇河流的兴衰。这是一部令人着迷的旅行见闻,也是可以深入细致了解哥伦比亚的动人之作。

显示全部目 录

推荐序  /罗新
前言
第一部分 马格达莱纳河上游
1. 唐娜胡安娜的传说
2. 马格达莱纳河的谣言
3. 莫汉
4. 金之河
第二部分 马格达莱纳河中游
5. 巴勃罗•埃斯科瓦尔的河马
6. 在科科尔纳站的四天
7. 无名氏
8. 马格达莱纳河的人质
9. 河上六小时
第二部分 马格达莱纳河下游
10. 珠宝大师
11. 驴背上的图书馆
12. 灰烬之口
致谢
延伸阅读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一座信号塔标志着河流的终点,也标志着我的旅程的终结。这在某种程度上让我感到不安。但也感觉适宜。这是一种对期望的颠覆——毕竟,我见识了一个不太寻常的国家,它让我能在山区找到巨石雕像,在镇上的鹅卵石街道寻找到彩色的独木舟和金银丝工艺珠宝匠。
塑料瓶形成一道厚厚的屏障,我必须扒开它们才能在岩石上找到抓握的地方。只有最顽强的游客才能走到防波堤的尽头。这里没人居住,但很多迹象都表明有些人来这里钓鱼。细小的鱼骨散落在岩石上,上面落满了昔日被捕获的鱼脱落的鳞片。我不知道渔夫卖了多少鱼,自己又吃了多少。我回头看看是否有人可以询问。但离我最近的人看起来也只有我的拇指那么大。我再次朝前看去。
一艘货船正从大海驶向马格达莱纳河口,它运载的货物即将开启漫长的驶向马格达莱纳河上游之旅。我用尽所有力气跑过那座信号塔,跳到倒数第二块巨石上,终于看到了我想要来见证的壮观景象。我坐在那里,因为风势太强,无法站立。防波堤的尽头相当壮观——灰暗的河水与蔚蓝的大海猛烈碰撞,其激烈程度可以与世界上最著名的沉船故事中汹涌的波涛相媲美。海浪高达十英尺,这场河海交汇的激烈冲突使水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褐色,我见过这种颜色,它是一种生锈的褐色,既像咖啡的颜色,又像一种暗淡的金色—— 一种没有光泽或没被抛光的金色,但仍然是金色。
我面前的最后一块岩石,是海洋与我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石头上孤零零地坐着一个渔夫。他戴着一顶宽檐的圆帽,脖子上系着一条着围巾,以免受阳光的照射。他穿着一件带领子的衬衫和一双黑色的橡胶靴。他避开了眼前海河交汇冲激起的浪花,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混乱水流漠不关心。他只专注于一件事:他的风筝——他正在用它来钓鱼。他伸直的手中,拿着一个旧的塑料瓶,上面卷着的线从他手中直直地升上了天空。尽管他的眼睛被太阳镜遮住,但可以猜到他的目光专注于天空中闪烁跳舞的风筝。我也转身去面对着风筝。这时我注意到,虽然这个人是孤独的,但他的风筝却不是:它旁边飞舞着另外八只风筝。
风筝的线分别连接到防波堤其他地方的其他独行者,也许他们之间相隔数英里。风筝在海与河的壮丽交汇处舞动,也舞动在哥伦比亚边境的每个人头顶之上。当我转过身开始往回走时,它们没有落下;当我们到达小火车站,随着小火车驶离,风筝渐渐淡出视线时,它们也没有落下。我喜欢想象它们现在仍然在那里,在马格达莱纳河与加勒比海交汇的上空,舞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