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以公益为志业”——中国公益界的通用语——是陈越光先生2019年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上提出的。在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要投身于公益呢?陈越光先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追问,在追问中深入,他认为,公益对一个社会,某种意义上就像水对于生命一样,当公益人投身公益之时,除了情怀、伦理和责任的感召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召唤。公益可以超越单纯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而成为与生命热情、生命追求合而为一的“志业”。作为公益界的领军人物,作者通过自身实践和对理论的探索,在本书中对公益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定价:¥75.00
“以公益为志业”——中国公益界的通用语——是陈越光先生2019年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上提出的。在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要投身于公益呢?陈越光先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追问,在追问中深入,他认为,公益对一个社会,某种意义上就像水对于生命一样,当公益人投身公益之时,除了情怀、伦理和责任的感召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召唤。公益可以超越单纯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而成为与生命热情、生命追求合而为一的“志业”。作为公益界的领军人物,作者通过自身实践和对理论的探索,在本书中对公益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从陈越光先生对作为志业的公益的深切敬意中,能够感受到他对中国公益人的激励和期望,其中也彰显了他作为行业前辈的责任感。
本书是作者陈越光长期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演讲实录,分为志业、视野、修为、思想、探索、对话六个篇章。其中不仅有他关于慈善目标宗旨的深入思考,他进行慈善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有他对慈善思想的理论阐述。读者从书中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国公益慈善工作者的赤诚之心。
“现在对我来说一切荣誉都是负债。债总是要还的,还债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蒙难,还有一种方式是劳作,持续地艰辛工作,我祈求上天允许我以后一种方式来还债,也恳请大家批评。”2月28日,在“坚韧的力量·2022年度慈善盛典”上,陈越光用这样的比喻,来表达获得慈善盛典年度人物的感受。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为陈越光颁奖时,评价他是“我们慈善界充满智慧的思想者,也是身体力行的行动者,我们成功的实践者,是我们的代表性人物”。
作为思想者,陈越光对慈善文化的论述,在中国公益慈善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他在多个场合发表的演讲和观点,被收录到《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陈越光NGO讲演集》和《以公益为志业》两部著作中,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作为行动者、实践者,四十多年来,陈越光参与希望工程等公益事业,先后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敦和基金会”)任职,对他而言,公益不仅是职业,更是志业。
2022年1月17日,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陈越光,辞去敦和基金会理事长一职,在短短几天后,先后接任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和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开启了新的航道。
大事难事看担当,群行群止看识见。陈越光做出这样的抉择,一方面是基于自己的工作节奏和人生安排,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两家机构的期望和重托。正如六年前,他受敦和基金会创始人、主要资助者叶庆均之邀,掌舵敦和基金会,带领这家民间基金会一步步成为业内的标杆。
而这一次重新远航,他带着新的使命。
四十多年来,陈越光一直在传道,传中国文化之道,传天下为公之道。2019年,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上,陈越光做了题为“以公益为志业”的演讲,他表示,公益对一个社会,某种意义上就像水对于生命一样,“当公益人投身公益之时,除了情怀、伦理和责任的感召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召唤。”陈越光认为,投身公益探索的人们,实际上是处在这个世界矛盾和撕裂的最前沿,除了在二元分立的世界中生活,内心有善良、有认定的价值,用工具理性的方式完成社会中要做的事之外,还可以通过几代人,或十几代人的创造力,共同创造出一种新的精神境界、新的观念思想,就像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那样,完成人类文明新的建构,“这不是最大的公益吗?”
也正是有这样的思考,在“坚韧的力量·2022年度慈善盛典”的颁奖现场,陈越光认为我们需要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坚韧的力量,“因为现代慈善本质上是慈悲利他的道德愿景的社会展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因朝东暮西的潮流而迷茫,不受昙花一现的人物所蛊惑,不被喧嚣一时的事件所吓倒,而始终不渝地以对自己、对他人、对祖国、对人类深沉的爱去创造。”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