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精神的发现:欧洲思想在希腊的兴起 精装文学与思想译丛

分享到:

定价:¥128.00

  • 著者:189318 译者:
  •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本印时间:2025年04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41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401-5
  • 读者对象:古希腊研究者,思想史研究者;对古希腊文化和欧洲思想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 主题词:思想史研究欧洲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古希腊人如何通过语言、文学和哲学,
逐渐发展自我意识,从神话世界迈向理性精神?
德国古典学家里程碑式著作,
从源头理解欧洲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以往昔的视角启发现代人重新思考理性、精神与自我。


相关推荐:
斯内尔的代表作《精神的发现》对于战后一代起到了重要的重新定位作用。
——《时代周刊》(Die Zeit)

★德国著名古典学家集大成之作,从源头理解欧洲文明
本书是古典学家布鲁诺·斯内尔里程碑式的著作,在学界与普通读者中间皆享有声誉,是理解古希腊精神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关键文献。书中描绘了古希腊人通过语言、文学和哲学逐渐发展自我意识,从神话思维迈向理性精神的探索历程。不仅全面呈现了古希腊的精神世界,也使现代读者得以借助往昔的视角重新思考理性、精神、自我等核心问题。
★坚持启蒙立场的“忧患之书”
本书虽以古希腊精神的发现为研究对象,但作者写作的关切不仅限于古典研究,而是立足现代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思想史脉络。书中将希腊精神视为推动欧洲理性思维发展的积极力量,暗含着作者在战后对欧洲历史与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思,于今日世界仍然富有启发。
★行文优美的学术随笔,革新研究范式的独创之作
本书以优美的随笔文风书写,在学术史上亦开辟了独特的研究路径。作者将“语义学”转化为“精神史”,在扎实的语文学研究基础上呈现出现代欧洲与古希腊思想之间一以贯之的发展脉络,为后世研究树立了新的范式。

显示全部导言

导言(节选)
我们欧洲的思想兴起于古希腊,此后,希腊思想便成为欧洲唯一的思维方式。对欧洲人而言,它无疑是难以挣脱的思维框架,我们一进行哲学思考或科学研究,它就脱离相对历史条件的约束,向绝对、永恒与真理进发,并最终达到对绝对、永恒与真理的把握。我们难以相信这一思维已属于久远的过去,可它俨然已是历史的一部分了。我们习惯性地在希腊思想的框架内思考,于是简单且天经地义地认为,即便截然不同的思想也同样体现希腊人的思维。18、19世纪之交至今,我们一方面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性,放弃了对永恒不变之“精神”的理性主义执念;但另一方面,我们依旧用现代人的标准观照早期希腊世界的孑遗,试图以此理解思想在古希腊的萌芽。《伊利亚特》(Ilias)与《奥德赛》(Odyssee)是古希腊一切的源头,但它们却能与我们直接对话、深深地打动我们,此时,我们便更不由自主地忽略了荷马(Homer)世界与我们熟识的周遭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要梳理早期希腊世界的发展过程、探究它如何孕育了欧洲思想,就必须把这一思想在古希腊的“起源”理解得极端一些。古希腊人不但以既有的人类思维活动为基础,扩充了新的思维对象(比如哲学与科学),发展了旧的方法(比如逻辑推理),更创造了思维本身:他们发现,人有积极探寻与求索的思维精神,而这一精神以人类不同以往的自我认知为基础。对于我们而言,精神发现的过程即古希腊始自荷马的文学与哲学的发展史;史诗、抒情诗、戏剧等文学创作和用理性来理解自然与人类本质的诸多尝试,这些都是这一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
精神之“发现”与哥伦布(Kolumbus)发现美洲之“发现”不同: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美洲即已存在;而欧洲精神在发现之时才产生,只存在于人类的自我意识中。即便如此,我们也有理由称其为“发现”,而不是“发明”。人类为了提高自己各器官的能力而“发明”工具,或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而“发明”各种方法,但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发明”。它不是人类大脑肆意的产物,不能根据发明的目的任意组装;精神的产生根本不像发明一件工具那样以任何目的为指归,在一定意义上,它在被发现之前就已存在,只是不以精神的形式,而以其他的方式存在罢了。
这样,我们便遇到两个术语上的困难。第一个是哲学问题。我们称古希腊人“发现”了精神,同时又说精神在被发现之时才产生(用语法术语来说,即精神不但是“发现”的对象,而且是它的产物),可见,“发现”在这里只是一个隐喻而已。但这是一个必要的隐喻,也是对我们言说之意的正确表达。对于精神的言说从来都只能以隐喻的方式进行。因此,即使我们使用其他表达方式也会遇到相同的困难。假设我们称之为人类对“自我的理解”或者对“自我的认知”,那么这里“理解”与“认知”的意义不同于人对某一事物的理解,或者对他者的认知;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中,“自我”只有在“理解”的过程中、只有通过“认知”才得以存在。再假设,我们称其为精神的“出现”(sich offenbaren),也就不从人的角度把这一过程视作自我行动的结果,而是看成本体论意义上的发生过程,那么这里的“出现”就不同于“某人的出现”,后者指的是此人从不被看见到被看见的过程,但无论他被看见与否,都是同一个人;但精神只有在它出现之时、以具体的事物获得形象的时候,才真正存在。在宗教意义上使用“出现”与人的“出现”相同:存在的神并不一定出现,但神的出现(Epiphanie)必定以神的存在为前提。但精神出现的过程是它(自我)产生的过程,并且是在历史进程中(自我)产生的过程。只有在历史中,精神才得以显现,脱离了人和历史,我们对精神的存在就无法做任何言说。神可以一下子完全显现真身,而精神的出现则受到限制,它只有通过一个个具有不同特点的人才能为人知晓。虽然在基督教看来,上帝也是精神(灵),但这一不易理解的“精神”仍然以希腊语中的“精神”观念为前提。
我们使用“精神的出现”或者“精神的发现”,并非与某种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有关,也不是为了描述一种超越历史、在人类历史之前就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物的精神。事实上,这两种表述的意义没有根本性区别,但前者或许更适用于古希腊早期,因为此时的希腊人多以神话和文学等直观形式认知世界,后者则更适合用在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身上,但两种表述并不存在严格的分水岭(参见本书第十一章)。我们选择第二种表达,其原因有二。第一,对一部发展史而言,重要的不是进行事无巨细的历史钩沉,而是考察历史上新认识的流传,毕竟能为天下周知之事才成为历史;本书下面还将谈到,历史上许多知识一经发现便即刻进入了日常交际中。且另一方面,新发现也会被遗忘;在精神世界,只有不断活跃的新发现才不会在记忆中被磨灭。比如,许多在中世纪被遗忘的事物需要被重新发现,在古代(发现)的助力下,可以令其更快地重见天日。第二,我们使用“精神的发现”而舍弃“精神的出现”,原因也在于人只有在经历痛苦、困顿和疲惫之后才能达到对精神的把握,这一点在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表露无疑。“聪慧得之于苦痛”(πάθει μάθος),这句话可以指一个人“吃一堑,长一智”,避免再次受苦,但它也适用于整个人类:这个世界只有不避苦痛才能变得更加聪慧,逃避苦痛或许便挡住了通往聪慧的道路。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布鲁诺•斯内尔(Bruno Snell,1896—1986),20世纪德国古典学家,蒙森学会成员之一,研究领域为古希腊文学与哲学。著有《前柏拉图哲学中“知识”概念的诸种表达》《埃斯库罗斯悲剧的思想史地位》《希腊诗歌格律》,以及代表作《精神的发现》。其主编的《早期希腊史诗辞典》与参与编纂的《希腊悲剧残篇集成》至今是古典学界的重要文献。
陈郁忠,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中山大学德语系副教授,从事德语近现代文学研究。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从荷马的信仰,到赫西俄德的诸神体系、抒情诗中的个性觉醒,以及阿提卡悲剧的哲学转向,古希腊人不仅在既有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更以不同于以往的自我认知,发现了“精神”本身。在不乏痛苦和困顿的探索中,他们踏上了从“神知”迈向“人知”的智慧之路。“精神”的发现深刻影响了欧洲人对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为后世欧洲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显示全部目 录

导言
第一章 荷马世界中的人
第二章 对奥林匹斯众神的信仰
第三章 赫西俄德的诸神世界
第四章 早期抒情诗中的个性觉醒
第五章 品达的《宙斯颂》
第六章 希腊悲剧中的神话与真实
第七章 阿里斯托芬与审美
第八章 人知与神知
第九章 历史意识的产生
第十章 劝人养德:古希腊伦理简述
第十一章 比拟、比喻、隐喻、类比:从神话思维到逻辑思维
第十二章 希腊语中自然科学概念的产生
第十三章 路的象征
第十四章 人性的发现以及我们对希腊人的态度
第十五章 卡利马科斯的戏谑之辞
第十六章 阿卡迪亚:一片精神风景的发现
第十七章 理论与实践
1974 年版后记
注释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