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史论结合,展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盛况
1.该书汇集了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关增建多年来在科学史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
全书就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与时空观、天文与社会、物理现象探索、科学史研究的辨析求真、计量历史管窥等方面展开探索,形成了一部从物理、天文、计量视角对中国古代科学史进行解读的专门著作。
2.专题问题研究与史籍资料考证相结合,兼具对重要科学史事件的精要点评,有助于读者拓宽思路,深入理解中国科学史相关问题。
定价:¥138.00
史论结合,展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盛况
1.该书汇集了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关增建多年来在科学史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
全书就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与时空观、天文与社会、物理现象探索、科学史研究的辨析求真、计量历史管窥等方面展开探索,形成了一部从物理、天文、计量视角对中国古代科学史进行解读的专门著作。
2.专题问题研究与史籍资料考证相结合,兼具对重要科学史事件的精要点评,有助于读者拓宽思路,深入理解中国科学史相关问题。
在当代文明中,科学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古代科技同样是中华文明发展至今不可缺少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本书以严谨翔实的文献材料,就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与时空观、天文与社会、物理现象探索、科学史研究的辨析求真、计量历史管窥等方面展开探索,是一部从物理、天文、计量视角对中国古代科学进行解读的专门著作。本书呈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史发展递嬗的大致脉络,读者可借此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某些特点,增进对古代科学本身的理解。
任何一个文明,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总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换言之,也就是宇宙,是从哪里来的?
古人对此类问题的回答,最初是以神话形式表现出来的。传统神话“盘古开天地”,就是古人为解答此类问题所做的尝试。由于文献反映出的神话产生的时间总是晚于神话产生的真实时间,我们无从由之断定古人究竟何时开始探讨此类问题。但从现存的古籍来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先秦,中国人已经开始思考此类问题了,其中老子最早从理性角度对之做出了解答。
老子对宇宙起源问题的解答,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句话是老子宇宙观的核心,它“可以把《老子》有关于宇宙观的各章都贯穿起来”。它的中心思想,是说宇宙是从“无”中产生的。老子的这种解答,符合彻底的推理逻辑的要求。因为,从常理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物体,它之所以能存在,一定有产生它的母体,这是“天下万物生于有”的含义。循此逻辑推演,万物将生生不息,无始无终。但这样的逻辑对宇宙起源是不成立的,因为宇宙无所不包,如果宇宙也有产生它的母体,那么该母体必然也应属于宇宙的一部分,这样,“宇宙源自何处”的问题就没有得到解答。所以,如果要回答“宇宙是从哪里来的?”,那就只能有一个答案:宇宙生于无。此即《老子》所言之“有生于无”。
但是,宇宙是如何从“无”中产生出来的?这是老子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老子引入了“道”的概念,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可以为天下母”,即是说,天地万物是在“道”的作用下产生出来的。
那么,“道”是如何化生万物的呢?老子提出了一个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这一模式,冯友兰认为,它“是一种宇宙形成论的说法,因为它在下文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照下文所说,一就是气,二是阴阳二气,三就是阴阳二气之和气。这都是确有所指的,具体的东西”。即是说,由“道”产生了气,气又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融合化生出万物。
与老子此论相比,《周易·泰卦·彖辞》给出的说法更进了一步:
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