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艾丽丝·默多克的十部小说走进其道德哲学世界,重访崇高和美。
这是一本全面探讨二十世纪下半叶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道德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的著作。默多克的艺术和道德哲学思想既广且博,她把艰深的抽象概念融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以道德哲学家的立场从事小说创作,使文学与哲学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她以严肃的哲学写作与小说创作回应了十九至二十世纪诸位重要哲学家如尼采、弗洛伊德、萨特、卡内蒂、加缪等人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并指出,文学是如此重要,它接过了一些原本由哲学完成的任务,重新发现生命的重负,武装人们以抵御臆想,从浪漫主义的病痛中康复。本书正是以对默多克小说创作的细致分析,剖解其哲学思想与道德理念,为读者揭开战后欧洲思想界的一面。
何伟文,上海交通大学英语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英国小说、早期现代英国诗学、西方古典文论等。著有专著《为诗辩护:菲利普•锡德尼的人生和诗学》《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研究》,译有《艾丽丝•默多克传》《漂亮冤家》《华盛顿广场》等。
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下半叶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道德哲学家。她长期活跃于英国思想文化的核心领域,对战后英国小说的理论建构和创作实践,以及宗教、道德与哲学问题的探讨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旨在以默多克的十部代表性小说为切入点,考察其艺术和道德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思想渊源与核心观念,深入探讨她如何通过小说创作,对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展开富有洞察力的反思与批判。全书依次以关键词“迷惑”“关注”“善的真实”“向善之旅”为核心概念,对默多克的《逃离巫师》《独角兽》《天使的时光》《网下》《砍断的头》《黑王子》《沙堡》《好与善》《相当体面的失败》《海,海》进行细致分析。通过聚焦这些关键词所承载的哲学意涵,展现默多克作为一位严肃的道德哲学家,如何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将复杂深邃的哲学概念融入小说叙事之中,从而赋予其文学创作以独特而持久的思想魅力。
绪言
第一章 艺术和道德
一 默多克的艺术和道德哲学思想
二 战后英国小说和默多克的小说艺术
第二章 迷 惑
一 权力和权力人物
二 《逃离巫师》
三 《独角兽》
四 《天使的时光》
第三章 关 注
一 形式和偶合无序
二 《网下》
三 《砍断的头》
四 《黑王子》
第四章 善的真实
一 善的真实
二 《沙堡》
三 《好与善》
四 《相当体面的失败》
第五章 向善之旅
一 默多克关于宗教、道德和哲学的整体观
二 《海,海》
结语
附录一 语言之病痛 再现之危机
附录二 谈The Sea, The Sea 书名的中译
附录三 艾丽丝•默多克的著作
参考文献
后记
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被誉为二十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和道德哲学家之一,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1999年2月,当获悉她逝世的消息时,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感叹:“默多克的逝世意味着英国再也没有世界一流作家了。”(转引自Conradi 2001 595)他表示,在他看来没有其他当代英国小说家堪与默多克相提并论。她是英国继狄更斯之后最丰产的作家之一,毕生著述卷帙浩繁,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完成了二十六部小说、五部哲学著作、多部戏剧和诗集。她长期处于英国思想文化的中心位置,对战后英国小说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她和法国作家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一样,使文学与哲学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同于纯粹的哲学家,她把艰深的抽象概念融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是一位能从事小说创作的严肃道德哲学家。
默多克的艺术和道德哲学思想既广且博,在她的哲学和小说中存在着一种令人着迷的一致性。在论文《重访崇高和美》(“The Sublime and the Beautiful Revisited”,1959)中,她开宗明义道:“我的主题位于文学和哲学的交界之处。”(SBR 261)她在近半个世纪里形成并发展的艺术和道德哲学思想充分证明,她的哲学和文学存在明显交叉和重叠之处,她的哲学的一面和小说的一面是同一的。当代哲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1929—2025)在评论伊丽莎白·迪波尔(Elizabeth Dipple,1937—1996)的专著《艾丽丝·默多克:精神之作》(Iris Murdoch: Work for the Spirit,1982)时指出:“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就是哲学,但是它们怀疑包括她自己的哲学在内的所有哲学。”(MacIntyre 15—16)她在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哲学著作《作为道德指南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as a Guide to Morals,1992)中追问:“形而上学怎么能成为道德指南?”她的小说正是作为一种道德指南的形而上学。
许多默多克评论家都尝试在她的哲学和文学之间划出明显的界线,虽然在研究中不能回避两者的关系问题,但是本书力求不重蹈覆辙。我们将避免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或给默多克贴上任何标签,而是聚焦于对同一个问题她在哲学中的论述和在小说中的演绎,试图把握两者之间的一致性,提出在其创作生涯中有一个重要思想贯穿始终:无论是在艺术还是在道德上,在她的作品中都存在着一种从表面到真实的朝圣之旅,即从“迷惑”经过“关注”走向“善的真实”,朝圣的目标并非宗教偶像,而是善。因而,这一朝圣之旅又可以被称为“向善之旅”。在一个人们对上帝的信仰日渐式微乃至丧失的时代,默多克认为宗教形式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只不过她用柏拉图的善来取代了宗教中的上帝。在英文单词中善(Good)与上帝(God)只有一个字母之差,它们的内在核心如同外形一样,既有差异,又不乏相似之处。
默多克认为,我们应当把人生理解为“从表面到真实的精神朝圣”(MGM 10),这是一个形而上的事实,柏拉图在洞喻中给出了无法超越的表达。柏拉图在解释善时用了太阳这个意象:洞穴中的囚徒被人绑住了头颈和腿脚,不能转头也不能走动,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和身后的火光投射到洞壁上的阴影。后来他们力图转过身来,终于看见了火光和他们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再后来,他们逃离洞穴,看见了阳光照耀之下的外部世界,最后看见了太阳本身。这里的太阳代表善的理念,真理只有在太阳的光芒之下才能被看清(柏拉图 1996 272—273)。默多克把道德生活视为一种缓慢的变化过程,“看”或者“关注”是神性能量的来源,它让人踏上离开幻觉和臆想、迈向真理的旅程。她借用柏拉图的洞喻来描写陷入臆想的人,表明如果他们想要在道德上有所提升,就必须转过身来奋力爬出洞穴,看清太阳的光芒——也就是善的光芒——照耀之下的世界、他人和自我。道德成长并非一蹴而就,不是偶然一步便踏入外部空旷的自由空间,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地改变个人,净化心理能量。在她的认识中,艺术和道德并非形成一种对比,而是同一种奋斗的两个方面,这就是将公正而又充满爱的关注投向外部真实。在艺术和道德上,善是最难抵达的远方,一个人唯有真正追求并接近善——那将是一种有道德、有价值的生活——方能打破唯我主义的封闭圈,关注自我以外的他人和真实,认识并接受他人的不同性,他们独立而又独特的真实值得我们全神贯注地去探索。尽管善是最难描绘的对象,但是艺术家只有追求善,才能够破除固有模式,在作品中关注千变万化、偶合无序的真实,把人物作为独具一格的个体来加以描述,最终走向善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