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欧亚学刊(新8辑) 欧亚学刊(国际版)

分享到:

定价:¥9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本印时间:2018年12月
  • 开本:16页数:240页
  • ISBN:978-7-100-16912-7
  • 读者对象:中外交流史研究者
  • 主题词:东方学丛刊
  • 人气:183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沟通国内外欧亚学交流的桥梁

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是世界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东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美洲历史文化上有许多疑难问题都必须通过加强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将内陆欧亚历史文化视作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才能获得确解。我国作为内陆欧亚的大国,深入开展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更是责无旁贷;有关研究不仅饶有学术兴趣,而且是加深睦邻关系,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需要,因而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
本刊编者选取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文章及书评,研究者以史料为基础,客观严谨、实事求是,充分展现了历史上活动于欧亚草原及其周邻地区(特别是我国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和小亚、伊朗、阿拉伯、印度、日本、朝鲜乃至西欧、北非等地)诸民族本身及其与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和交涉。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余太山,男,江苏无锡人,汉族,1945年7月生于上海。无党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毕业。此后任职历史所,1993年起为研究员,曾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专治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李锦绣, 1965年9月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村。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9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入北京图书馆敦煌资料中心工作。1993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为该所中外关系室研究员。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余太山、李锦绣先生主编的《欧亚学刊》是不定期、连续性的学术刊物。凡属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范畴的专题(或资料)的研究论文,其内容充实,有一定深度、广度,均在收辑之列。每辑约30万字左右;一年左右出版两辑。
本辑收录文章如下:陈凌《中国境内中古祆教徒葬俗考论(之二)》,Matteo Compareti and Li Sifei “The Sarcophagus i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 New Sino-Sogdian Funerary Monument?” 娃斯玛•塔拉提《吐鲁番交河沟西墓地研究》,Muminkhon Saidov “Sogdian Urban Dwellings during the Qarakhanid Period”,陈明《阿魏的文化史:词语、贸易与使用》,徐驰《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和商队防盗措施初探》,张慧芬《唐代貌阅制度研究——由〈入乡巡貌事〉文书所引出的问题》,陈恳《回纥早期的居地与牙帐》,曹金成《“掌供玉食”与帝国政治:元代宣徽院再研究》,Yu Taishan “Records Concerning the Hephthalites in Syriac Data”,徐文堪《布拉泽克和史瓦尔兹〈中亚和中国的早期印欧人:语言中反映的文化联系〉》,程秀金《读斯瓦特•苏塞克〈内亚史〉》。

显示全部目 录

论文
Peter Zieme
Sävinč Kaya=小云石海涯 Xiaoyunshi Haiya (1286-1324)? / 001
陈凌 
中国境内中古祆教徒葬俗考论之二/ 024
Matteo Compareti and Li Sifei
The Stone House i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 New Sino-Sogdian Funerary Monument? / 050
娃斯玛•塔拉提
吐鲁番交河沟西墓地研究/ 061
Muminkhon Saidov
Urban Dwelling Houses of Soghd during the Qarakhanid Period/ 131
陈明 
历代译名及其词义流变:阿魏的文化史之一/ 143
徐弛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和商队防盗措施初探/ 158
张慧芬 
唐前期貌阅制度研究—由《入乡巡貌事》文书所引出的问题/ 172
陈恳 
回纥早期的居地与牙帐/ 188
曹金成
“掌供玉食”与帝国政治:元代宣徽院再研究/ 201
Yu Taishan
Records Concerning the Hephthalites in Syriac Data/ 217
书评
徐文堪
布拉泽克和史瓦尔兹《中亚和中国的早期印欧人:语言中反映的文化联系》/ 224
程秀金
读斯瓦特•苏塞克《内亚史》/ 232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历代译名及其词义流变:阿魏的文化史之一
陈 明
阿魏是六朝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域外药用植物。“阿魏”一名可能译自吐火罗语B语aṅkwaṣ(t),它的同义词“兴渠”则是译自梵语hiṅgu。本文梳理了阿魏一物在中国(以及日本)历代文献中的不同译名,并追溯其不同的语源,试图勾勒出这些译名背后所隐含的古代中外医学文化交流的轨迹。
阿魏是六朝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域外药用植物,其名始见于初唐魏征编《隋书》卷八十三《漕国传》。阿魏列为该国所出的特产之一,即“朱砂、青黛、安息、青木等香,石蜜、半蜜、黑盐、阿魏药、白附子”。唐朝李延寿编纂《北史》卷九十七抄录了《隋书》中的上述记载,但写作“阿魏、没药、白附子”。南宋郑樵撰《通志》卷一九六中相应的内容亦抄录《北史》。唐初苏敬等编纂的《新修本草》记录了阿魏的性能与功用,“阿魏,味辛,平,无毒。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症积,下恶气,除邪鬼蛊毒。生西番及昆仑”。自此该药正式进入中医历代本草著作之中。
在古代和现代的多种语言中,阿魏有不同的名称,其词形堪称繁多,即便就其相关汉译名而言,由于其语源和含义的不同,该词也比一般的外来药名要复杂得多。因此,在书写阿魏的文化史时,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对阿魏的相关译语进行梳理,以勾勒其在古代中外医药文化交流史乃至欧亚文化关系史中的脉络。
 

各期列表
《欧亚学刊》(国际版)是关于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刊物,刊物研究范围主要在内陆欧亚史,所收论文从历史、政治、经贸等方面对古代内陆欧亚物质和文化交流进行考察和研究,所收文章均为国内外内陆欧亚研究的最新成果,学术性强。书中英语论文将占50%以上,其余为汉、日、德、法、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