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适度哲学?
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一直难以适度应对三大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包括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两难、贫困与富裕的两极、政府监管与市场自由的对立。到底何为适度?为何适度?如何适度?身处当今左右撕裂的极性环境,寻求执二用中,力行适度中道,尤其必要。
我想利用这次聊斋演讲的机会,将我的新书《左右之间 两极之上:适度经济学思想导论》做一个通俗的解说,从史学与哲学入题,以西方经济思想史为文献依据,简要介绍适度经济学思想独特的史学脉络、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曲线图标、政策原则等,并讨论未来经济学思想的可能发展走向。
面对种种不确定性,未来经济学研究似乎可以延伸适度哲学和适度经济学思想,实行方法复“合”(combination)、学派综“合”(synthesis)、思想和“合”(integration),共同探讨在左右两极、内外两端、上下两面之间的中道,寻求和而不同、合而不一的研究心态、学术环境和思想境界。
我先简单交代一下演讲的主题。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定义,定义什么是中庸、什么是适度、什么是适度经济学思想。而为了定义,需要两大武器:一是哲学,二是文献研究或文献综述。精确的定义是为了帮助我们今天的对话有交集,而且,这个精确的定义也是保护我自己的有效武器,比如说,我把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定义只局限在1、2、3,你不能把你的4、5、6强加于我。所以,定义就是定规则,帮助我们今天的讨论有聚焦和有效率。
理解经济学需要借助哲学思想,因为一个经济学派大致由五大要素组成:思想、理论、方法、模型和政策。其中哲学思想是重中之重、定海神针。例如,所有经济学教授的文凭不是经济学博士,而是哲学博士(Ph.D),这也就是为什么亚当·斯密先写有关伦理道德哲学的《道德情操论》,后写有关经济学的《国富论》的奥妙。插一句,我在美国高校工作了三十多年,经历过无数次的财务危机、关停并转,但很少有一个美国校长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彻底取消没有市场、很少学生的哲学系、哲学专业或哲学课程,因为这是美国大学的老祖宗,是古希腊留给西方学界的宝贵遗产。需要一提的是,许多人认为美国历史不够悠久,只有二百多年,其实,美国历史、文明、思想和文化必须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两者存在源远流长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很显然,经过哲学加持之后的适度经济学定义,一般能够超越经济学科的范畴,并将它应用于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交流。尤其是我们讨论适度经济学,绝对绕不过哲学,因为适度经济学的祖宗就是中庸之道和适度哲学。一位匿名的外审专家就认为,我的新书可以归入经济哲学的范畴,但遗憾的是,中美两国研究经济哲学的学者越来越少,因为数学已经取代了哲学,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主宰。
除了哲学,我们离不开文献研究,旨在证明我所提出的适度经济学思想不是天马行空式的闲聊,而是来自一批经济学大师的原著,有迹可循、有据可查,同时也为了证明,我所提出的适度经济学思想不是抄袭这些大师的观点,因为至今为止,没有一个中外学者系统提出和研究适度经济学思想。所以,总的来说,所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者应该拥有三大法宝:精确定义、哲学知识、文献研究。
我的第二到第四个主题,是把界定好了的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定义,应用到适度经济学的三大核心,包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政策原则。最后一步是总结,并对未来经济学的研究分享一些想法。今天的讲座主要是为买不到书、不想买书、没时间看书或看书后有疑问的各位,提供一个框架,非常简约和浓缩。
首先,何为适度哲学?要想讨论西方的适度哲学,必须了解比西方早了六百多年的东方中庸之道,尤其是,孔子比亚里士多德早生了167年,比苏格拉底也早生了81年。需要澄清的是,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姬昌在《周易》中,就已提出中正思想,比孔子早了六百多年。我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来自《周易》《尚书》《周礼》等孔子前的中庸思想。这里,我侧重于孔子中庸思想的四大含义。
其一,中庸是不偏、中正、执中。“一”是主张一致,不承认对立,更不能容忍“二”;“二”是强调不同,主张两元,反对一统;而中庸既承认一分为二,更推崇将对立的“二”升华到对立统一的“三”。根据北大儒学大家庞朴的研究,“三”与“参”相通,强调在左右对立的情况下,提出中道的第三种选择和建议,所以我们常称参考、参谋、参观和参照等,而这类“参”的效用,就是用中,执二用中。其二,中庸是一种权,也就是权变,即所谓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两端相对取其中”,但“害”与“端”的标准随时变化,所以需要经常不断地“权”。其三,中庸具有“和”的深刻意涵。王夫之从拆字学角度认为:这个“中”字,上下贯通的一竖,就是起到了中和的功能,而且,中为体,和为用,也就是说,求“中”则“和”,逆“中”则乱。《易经》将这种中和提高到美学的范畴,认为中和之人一定至美。其四,中庸具有正向的价值判断。中庸是儒家所尊奉的一种君子的德行,甚至是一种信仰,不可妥协。
在西方,适度思想的完成者应属亚里士多德,但在他之前的五十年左右,古希腊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已经提及“适度”一词。亚里士多德曾将适度的三个词混用,对应英语有时用“appropriate”,有时用“intermediate”,有时又用“mean”。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亚里士多德的适度思想进行了拓展,将他三个混用的适度词合并为一个,就是“propriety”,在书中,这一词出现次数多达325次,而且在《国富论》中也有13次提及“propriety”。
大致而言,西方的适度哲学存在四个要点:其一,适度就是德性,不适度就是一种罪恶。其二,适度就是不偏不倚,但不一定是绝对的二分之一之中点,如古希腊美学提出审美的黄金分割定律,不是均分的0.5,而是0.618。其三,适度难,也不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认为,找到这个中间很不容易,但斯密提出适度的一大本质是平庸和平常(mediocrity)。宋代朱熹也有类似的解释,认为“庸,平常也”,人人可为,有点王阳明心学所主张的人人可成圣人的意思。其四,适度是理性,斯密提倡要由一个理性的“客观的旁观者”来指导和监督我们的适度言行。
综合上述东西方文献信息,似乎可以给“适度”下一个既反映中外哲学的本意,又对经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的定义:“适度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常人所认同的一种不偏不倚的中间言行;这种中间言行来自常人的主观、动态、理性、相对的权变,并具有正面和谐的功能与道德德性的取向。”这一定义,揭示了适度哲学概念的六个核心内涵。
第一是中间性。适度是一种不偏不倚的中间,中间(middle range)不等于中点(midpoint)。同时,观察、分析、决策必须运用一分为三的三元视角:不及、适度、过度。所以,一分为三是适度的核心。第二是平常性。这个中间是由常人所认定的一种常理、常识、习惯、风俗。第三是主观性。这个中间产生于主观的权变。为了寻找中间,需要先界定不及与过度的边界,最后判断两极之间的中间。第四是历史性。这个中间的认定具有历史的演化性。中间的标准存在动态和历史发展的特点,昨天的适度有可能是今天的过度或不及。第五是中和理性。这个中间存在和谐的功能,因“中”而“和”、为“和”而“中”,这是适度哲学最重要的实践功能。中是减少两极冲突、寻求左右妥协的前提,和平来自妥协,妥协来自执中、求中,也就是说,始于中,终于和。而这一切的中和,都要以理性作为前提,因为没有理性不可能找到中道,更不可能有妥协与和平。第六是价值相对性。适度具有一般意义的正面道德取向,但是,这种正面价值不是绝对的和固定不变的,因为过度的适度,又是过度,物极必反;过度的过度,也许又是适度,负负得正,矫枉过正。所以论适度可以,但千万不要把适度夸大成一种适度主义,那又是一种绝对和不适度,就会出现原教旨主义的绝对倾向。所以,适度哲学由中间性、平常性、主观性、历史性、中和理性、价值相对性等六大要素构成,它们将是发现和解释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六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