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黄河与中华文明 精装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库

分享到:

定价:¥69.00

  • 著者:3906 
  • 出版时间:2023年06月本印时间:2023年06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53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2383-6
  • 读者对象:对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 主题词:黄河关系中华文化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俯瞰中华文明史中的黄河

本书书名为黄河与中华文明,却不是泛泛论述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而是通过中华文明史中的黄河这一着眼点,来细致描绘中华民族如何认识黄河的源头、如何遏制黄河的灾害、如何利用黄河的资源、如何造就黄河的繁荣……本书聚焦黄河,放眼文明史,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性、趣味性的的历史地理专著。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地理,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为历史地理领域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关注黄河的历史变迁、地理面貌、文化传承等,对黄河的周边地貌有详细的考察。本书分为八章,集中讨论了有关黄河的许多问题,如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与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黄河怎样孕育中华文明,黄河独特面貌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等。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针对黄河的系统历史地理研究专著,对古代历史、地理及纵向文化研究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显示全部目 录

引言 河流与人类文明
一、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二、人类与河流的互动  
第一章 大河上下
一、源在天上:黄河上游  
二、中流砥柱:黄河中游  
三、奔流向海:黄河下游  
第二章 黄河——中国的母亲  
一、无可争辩的地位:本土古人类的发祥地  
二、农业文明的曙光,中华文明的起源  
三、中国的来历  
四、天下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第三章 黄河儿女
一、商周时期:华夏的扩展  
二、秦汉的开拓与移民
三、南迁的序幕
四、永嘉南渡  
五、向西北和东北的迁移  
六、怛罗斯的战俘和安史之乱后的南迁浪潮  
七、靖康之乱后的南迁和金、元时的外迁
八、开发边疆
九、各族人民的大熔炉
十、黄河儿女的贡献
第四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探寻河源
一、导河积石
二、重源伏流
三、亲历河源
四、探寻河源
五、测定正源
第五章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一、大庆关沧桑和洛水、汾水入河之谜
二、变化莫测的下游河道
三、分流湖沼何处觅
第六章 俟河之清 人寿几何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黄河泥沙及其来源
二、下游悬河:惊人的泥沙堆积
三、中游来沙,暴雨助虐
四、干支流的下切和侧蚀
五、沟壑的发育和塬的缩小
六、从统万城兴废看沙地的扩展
七、平原飞沙何处来
八、森林的消失
九、八百年安流谁创造
第七章 大禹的事业——历代治黄
一、大禹治水
二、战国筑堤,河道固定
三、瓠子堵口
四、贾让的“治河三策”
五、王景治河
六、高超合龙
七、贾鲁河的来历
八、潘季驯“束水攻沙”
九、靳辅和陈潢的贡献
十、近代水利学家的代表——李仪祉
第八章 黄河万古流
一、黄河能长期安流吗?
二、悬河会落地吗?
三、黄河能变清吗?
四、黄河流域能保持繁荣吗?
五、中华民族复兴,黄河文明永葆青春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源在天上:黄河上游
葛剑雄

黄河的正源是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雪山(海拔4900米,东 经95° 55′18″,北纬34° 55′52″)流出的卡日曲,长约156千米。它流经大面积出露的第三纪红色地层,携带大量红色泥沙,被当地的藏民称为“红色的河”(藏语卡日曲)。
黄河的另一个源头约古宗列曲发源于约古宗列盆地,处于巴颜喀拉山的北麓。巴颜喀拉山的主峰雅拉达泽山海拔5214米,山脊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冰雪,是黄河水的主要来源。约古宗列盆地河汊交接,泉眼溪流遍布,草甸湖盆相映。西南隅有一个三四平方米的小泉,被称为黄河第一泉。无数涓涓细流汇聚起来,逐渐形成源头最初的 河道——玛曲曲果(藏语,意为小河源头)。河宽水浅,流速缓慢,形成大片沼泽草滩,穿过18千米长的茫尕峡谷,进入星宿海。在卡日曲于 2008年被确定为黄河的正源之前,这里的玛曲曾被当作黄河源,并竖有“黄河源头”碑石。
无数涓涓细流汇聚起来,逐渐形成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曲果。

 在河源区域的最北部,还有一条发源于查哈希拉山南麓的扎曲, 长70多千米,河道宽,支流少,上游平坦,中间要穿越峡谷,小湖密布,但水量有限,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断流。 卡日曲、玛曲、扎曲汇入约古宗列曲后进入一个狭长的盆地—— 星宿海,东西长30多千米,南北宽10多千米。河水流到这里,因地势平缓,河面骤然展宽,流速变缓,形成大片沼泽和众多湖泊。数以百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湖泊星罗棋布,登高远眺,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夜空中闪烁的星光,所以早就得了“星宿”之名。唐朝贞观九年(635), 大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就曾“次星宿川”,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再探河源,有更具体的描述:“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弱,不胜人迹,逼观弗克,旁履高山,下视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恼儿。火敦,译言星宿也。”


数以百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湖泊星罗棋布,阳光下熠熠生辉, 如夜空中闪烁的星光,故名“星宿海”。

(节选自《黄河与中华文明》第一章“大河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