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地将科学与艺术、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探讨二者的异同,而且探讨二者的互补互促与整合交融的学术专著。
科学与艺术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是当今科学的重要发展趋势。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整合与创新,不仅是当前科学与艺术界的热点,而且也是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及艺术哲学前沿的重大课题。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浙江大学杰出校友李政道博士就大力提倡科学与艺术的联姻,认为科学与艺术的终极指向是一致的,二者殊途同归。正如他在《科学与艺术》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二者“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其实,在科学与艺术的互补、互促关系问题上,早在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文化艺术界就受到了关注。蔡元培先生曾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美术与科学的关系”一文,从知、情、意的关系上论述了艺术与科学的不可偏废。鲁迅先生不仅大力提倡文理互补,而且还指出了科学与艺术在发展曲折前进的规律性上有一致之处。我国的许多大科学家如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先生、老校友苏步青先生则身体力行地明示了科学与艺术互补、互促的可贵之处。直到20世纪末,以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与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教授为核心的中外科学家和艺术家联袂举办了“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国内外数百幅优秀作品以绘画、雕塑、艺术设计、书法或综合艺术等形式,出色地表达了科学发现和科学精神。
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科学与艺术互动与交融这一国际性热点问题上,与许多大科学家、大艺术家优异的实践相较而言,其理论方面的研究则明显地滞后了。尽管国内外都有过零星研究成果,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因而没有多大的影响力。有鉴于此,陈大柔同志的《美的张力》新著,从科学与艺术审美创造交融与协同的角度,开拓了这片理论研究的处女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此类系统性研究的不足。
《美的张力》一书是作者长期研究科学美的心血结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网站上首批选介了这一成果内容。在此,我想对该著作的特色谈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该著作充分借鉴和整合了美学、心理学、科学学及文艺理论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具有明显的跨学科领域性和文理交叉性,其研究是难能可贵的学术积累性工作。其次,专著中的不少见解新颖独到,在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美学等理论的框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命题。如所提出的“艺术科学连续统”概念,不仅揭示了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活动两极的内在统一性,而且为当代科学与艺术走向融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走向互补的大趋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且,作者以人类科学和艺术活动的当代实践为基础和依据,尝试对传统“美”的概念作出新的解读,提出了自己全新的定义。作为该书的一个基本点,什么是美是作者必须回答的一个学术问题。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勇于探索这一重大而艰难的学术问题,足见研究者的学术态度是认真的,作风是严谨的。当然,由于该专著是开拓创新的研究,其中提出的一系列的新的概念和范畴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并很可能会引起不同的看法和争鸣。但这对学术界而言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它将深化人们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并促进科学与艺术的整合、交融向深刻化方向
……
怎么样,亲爱的读者,这部著作读起来也许并不那么轻松吧?但诚如“开篇”中所言:我相信,只要你付出了理性努力,加上你的审美张力,你就一定能收获到你想收获的。在浮躁的现世,你的收获将是对你高雅心灵的回报。
的确,正如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院士在序言中说的那样:《美的张力》是作者长期研究科学美的心血结晶。这本著作正是在我的前部专著《科学审美创造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的学术成果,在科学审美创造方面对前著进行了合理和必要的汲取,而在以下一些创新性观点和内容上则有待读者深入思考并予以完善。
首先,我在书中进一步论述了科学美的存在以及科学进行审美创造的可能性。为此,我从科学与艺术审美创造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美的概念和定义。由于传统的关于美的定义大多是关于艺术美的定义,甚或是在不承认存在科学美的观念下所作出的美的定义。本书则在充分论述科学有美并可以进行科学审美创造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既关乎科学又关乎艺术的美的自定义:美是实在动心的有意义的张力形式。其中,“实在动心”指出了美产生的基础是实在客体和感美主体契合的统一。“意义”包括“意味”和“真义”两个方面,在艺术是指“意味”,在科学则是指是“真义”。“动心”也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就艺术而言是指主体的“动情”,就科学而言是指主体的“动智”。于是,艺术美即是令人动情的有意味的形式,科学美即是令人动智的有真义的形式。进而,本著论述了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客体实在的审美属性皆具有张力,这两种张力能达成契合统一而产生令人动心的美感。就科学审美活动而言,当客体有真义的张力与主体审美心理张力同形同构时,审美主体就有了动智的美感,就有可能把握实在美的本质并产生出科学美的概念或符号体系,即作出科学审美创造。
书中探讨了如何打破科学、艺术间的森严壁垒,使科学与艺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并着重探讨了科学与艺术整合、交融的依据和中介。我认为,人脑机能的互补及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性是它们可以融为一体的内在依据,而科学与艺术关系的嬗变及人类创造活动的伟大实践则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历史依据。借助于科学中的“连续统”概念,我提出了科学与艺术整合的“科艺连续统”概念。同时,借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玻尔的量子力学互补原理(它们都认为相反的两者可能在锤冶下形成分不出彼此的合金,且不同事物间存在着互换的中介桥梁),我提出了科学与艺术整合的中介为审美。如同时空在光速C下形成了连续统,科学与艺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了连续统;在审美活动中,科学与艺术具有了同时性、互通性和互换性。
本书在比较研究了科学与艺术审美创造的心理机制及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还具体地探讨了科学审美创造与艺术审美创作的内在联系,二者的互补、互促及协同创造。书中指出:当科学被作为特殊艺术“卷入”或“隐缠”到艺术“序”中时,艺术也就关系到科学和灵性。科学与艺术的接合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是牵强地拉扯在一起还是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只有在美的接合点上,通过审美中介使科学与艺术整合和互补互促,才
……
该书讲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整合和互动;作者充分借鉴和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艺科连续统”等一系列新的概念、范畴和命题,丰富和拓展了科学学、创造学、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领域乃至理论框架;在结构形式上也较其他学术类著作有着独特构思和鲜明特色,尤其是作者在书中多处引用了自己的文艺作品,使得通篇著述极富思想个性和艺术魅力。
开篇
上篇:审美创造的心理形式
§ 1 审美注意
1.1 科学审美注意与艺术审美注意
1.2 审美注意与艺术创造
1.3 审美注意与科学创造
§ 2 审美情感
2.1 科学审美情感与艺术审美情感
2.2 审美情感与艺术创造
2.3 审美情感与科学创造
§ 3 审美想象
3.1 想象与艺术审美想象
3.2 科学与艺术审美想象的区别
3.3 审美想象与艺术创造
3.4 审美想象与科学创造
§ 4 审美直觉
4.1 直觉与科学审美直觉
4.2 科学与艺术审美直觉的区别
4.3 审美直觉与艺术创造
4.4 审美直觉与科学创造
§ 5 审美灵感
5.1 审美灵感与审美直觉的区别
5.2 科学与艺术审美灵感的特征
5.3 科学和艺术审美灵感的功能
5.4 艺术审美灵感的获得
中篇:审美创造的形式美法则
§ 1 形式美的形成与性能
1.1 形式美的形成与特性
1.2 形式美法则与艺术创造
1.3科学与艺术形式美的异同
§ 2 对称性形式美法则
2.1 科学对称性形式美法则与创造
2.2 对称性形式美法则与艺术创造
2.3 科学和艺术的对称性破缺与创造
§ 3 简单性形式美法则
3.1 科学简单性形式美法则的主客观基础
3.2 简单性形式美法则与科学创造
3.3 简单性形式美法则与艺术创造
§ 4 和谐统一形式美法则
4.1 科学审美创造的统一性
4.2 科学审美创造的和谐性
4.3 和谐统一形式美法则与艺术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