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保罗·盖耶三卷本《现代美学术》巨著先行简读本。
本书是美国著名现代美学史学家保罗•盖耶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所做的数次讲座的集合译本,详细剖析了以康德美学为中心的现代美学史发展历程,兼及门德尔松、狄尔泰、桑塔亚纳、内哈马斯等。本书是盖耶三卷本巨著《现代美学史》的先行简读本。
定价:¥98.00
保罗·盖耶三卷本《现代美学术》巨著先行简读本。
本书是美国著名现代美学史学家保罗•盖耶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所做的数次讲座的集合译本,详细剖析了以康德美学为中心的现代美学史发展历程,兼及门德尔松、狄尔泰、桑塔亚纳、内哈马斯等。本书是盖耶三卷本巨著《现代美学史》的先行简读本。
本书为美国美学史专家保罗•盖耶对康德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在盖耶的康德美学与美学史研究中,哲学美学的最主要的核心问题得到了历时性的关切,也就是把一些审美的基本问题,还原到它们所诞生的历史语境中去,然后观察这些问题是如何在美学史的发展中被深化、被解答、被辩证地讨论的,并且往往能对问题给出一个极具穿透力的回答。盖耶的美学史研究,循着两条线前进:一条线以人物为主导,从一些具体的美学问题的角度,概括人物的美学思想;另一条线以问题为主导,研究不同的历史人物如何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并进行辩证分析。
大家要求我谈谈美学史研究的方法。在我的著作中关于方法论,我提到的并不多。在这一点上,我想起了门罗·比尔兹利和威廉·温萨特在1946 年发表的著名文章《意图谬误》中提到的关于艺术意图的观点。就像我们有时认为的那样,他们并不认为理解艺术家的意图与欣赏一件艺术作品之间是毫无联系的;除了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以外,一件艺术作品是一个或多个人的有目的的创作。所以,要理解一件艺术作品,就需要理解它的创作意图。他们认为,与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有关的意图是那些从作品本身的体验中可表现出或可被人理解的意图。如果一个人必须在作品之外,例如艺术家的证词或传记等,而去探讨它的意图,那就意味着该作品本身并没有成功实现艺术家的意图。事实胜于雄辩,或者我们可以更恰当地说: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或者一部成功的哲学史著作,都应该在不需要借助额外解释的情况下明确其意图。为了正确地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我们可能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无论是关于艺术、哲学还是哲学史,例如语言或图像或它所使用的代表性的惯例的知识,例如单一没影点透视。同时,了解其历史背景可能是必要的,还有对技术问题的知识,如古典奏鸣曲的什么和弦是允许的,什么键是允许的,什么转换是允许的,或者是一阶或模态逻辑的特定系统,等等。但要解释艺术家或作者的意图呢?除非作品本身没有实现这些意图,否则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但在解释艺术家或作者的意图的情况下,谁会关心作品呢?
尽管有这种问题,我还是会说一些我对美学史的看法。第一,必须要确定我们想要研究的是哪种历史问题,因为“美学”(aesthetics)一词并不能很狭义或精确地确定它自己的主题。在亚历山大·戈特尔布·鲍姆嘉通于1735 年提出“美学”一词之前,欧洲历史文化中的哲学家们对美和艺术的本质进行了几千年的讨论: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这些问题一直是哲学讨论的核心,而这并没有得益于那个名字。而且,当鲍姆嘉通引入这个术语时,“美学”并不是具体地指艺术哲学或艺术经验,而是关于“感性”(sensibility)的一般理论或关于在认知中感官经验之作用的一般理论。作为一位拉丁诗歌鉴赏家,虽然鲍姆嘉通确实使用了许多艺术例子,但是关于他所想到的“美学”这个新术语,这也许是所得出的最具一般性的理论了。尽管如此,只有等到黑格尔在1818—1829 年以“美学”为名讲授艺术哲学时,“美学”一词才逐渐被理解为“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art)。黑格尔对这个词的限定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原因:虽然黑格尔已经意识到了自然美的审美经验,但他认为自然美并不是“精神”所产生的美,因此这不具有哲学讨论的价值。所以,一位历史学家需要确定的一件事是,他/ 她是否能接受黑格尔的定义,甚至是否能在黑格尔重新定义“美学”之前就只讨论艺术哲学,又或拒绝这种对“美学”的定义,赞成更广泛的定义(如鲍姆嘉通的观点),从而将自然的审美经验以及艺术的本质都囊括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