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 精装日新文库•第二辑

分享到:

定价:¥96.00

  • 著者:185802 
  • 出版时间:2023年07月本印时间:2023年07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95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2311-9
  • 读者对象:哲学、语言学专业研究者、学生
  • 主题词:语言哲学实验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什么是实验哲学?什么是四重证据法?


相关推荐:
本书细致而准确地展示了以语言哲学问题为主题的实验哲学的全景,富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一种合理的实验哲学需要具有的核心特征。实验哲学是目前分析哲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吸引国际哲学界一些顶级学者的参与,它对一些重要的哲学难题,如信念之谜、直接指称的语义学论证、知识论的盖梯尔问题的解释或解决都有可能产生实质的影响。
——叶闯


该书稿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实验语言哲学的专著,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作者根据对实验语义学的研究,对实验哲学研究中人们动辄不加批判地使用直觉方法的做法做出了批评,认为实验哲学研究应该进行一次方法论的转向,即从单纯地依赖所谓直觉转而去考察相关的理由。这一观点颇为新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韩林合



本书主题明确、构思巧妙,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贯穿其中,书名即暗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在直觉的基础上引入理由维度,将经验分析与概念分析相结合。实验哲学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不仅哲学专业的读者能够阅读本书,语言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也可以将它作为参考。书中除了理论研究部分,还有一些浅显易懂的有趣实验和数据,各层次的读者都能够从中领会与他们认知水平、知识背景相当的部分。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梅剑华,1980年生,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学者,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研究员,中华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认知科学》双语期刊主编。曾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萨尔茨堡大学、匹兹堡大学、罗格斯大学等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心智哲学、实验哲学和人工智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与形而上学等。发表文章数十篇,主编《自我问题研究》等学术论文集,译有《语言的逻辑句法》等。主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哲学理论为真的根据是什么?哲学理论是否需要科学方法、科学证据来为之提供辩护?实验哲学作为21世纪兴起的一种哲学科学化的思潮,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本书深入该领域,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相关背景、方法论及挑战,对重要的语言哲学问题(如指称问题、翻译不确定、信念之谜,等等)展开了批判性研究,在实验哲学家普遍针对人类“直觉”展开考察的基础上引入“理由”维度,系统建立了实验哲学的“四重证据法”,突显了实验哲学的跨学科特色。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编 实验哲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 实验哲学与哲学传统
       第一节 实验哲学的兴起
       第二节 实验哲学与哲学传统
       第三节 实验哲学的两种类型
       第四节 实验哲学面临的批评
       第五节 跨界研究与实验哲学
第二编 语言哲学的新发展:从语言分析哲学到实验语言哲学
   第二章 当代语言哲学的若干发展:从语言转向到实验转向
       第一节 传统的指称论
       第二节 形而上学指称和语义学指称之争
       第三节 指称有什么用:从指称论到实验哲学  
       第四节 维特根斯坦与实验语言哲学
       第五节 日常语言哲学与实验语言学哲学
   第三章 语词与对象:指称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指称测试
       第二节 从直觉到理由
       第三节 自然类词双特征解释论的经验基础
   第四章 从实验哲学角度看其他传统语言哲学的重要问题
       第一节 句子与世界:断言规范的经验研究
       第二节 分析、综合与直觉问题
       第三节 从语义学到认识论—翻译不确定性论题
       第四节 指称、信念与理性
第三编 反思实验哲学方法
   第五章 概念上的方法论反思
       第一节 当代分析哲学方法
       第二节 直觉作为证据:专家辩护
       第三节 直觉作为证据:直觉与知觉的类比
   第六章 经验上的方法论反思
       第一节 经验调查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 重复危机、概念分析与实验哲学
       第三节 质性研究、苏格拉底知识与实验哲学
   第七章 实验语言哲学与哲学方法论
       第一节 语词之争与事实之争
       第二节 概念分析哲学与实验哲学的互动
       第三节 经验探索与概念分析:实验哲学的二重证据法
   第八章 实验哲学的四重证据法
       第一节 从二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以实验语义学为例
       第二节 实验哲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方法论之对话与反思
       第三节 小结
结论:从实验语言哲学到哲学方法论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我是怎么开始研究实验哲学的
专家推荐信一 (叶闯)
专家推荐信二 (韩林合)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实验哲学家对传统哲学的一个主要批评就是:传统的欧洲哲学主要是欧洲白种贵族男人的哲学,具有高度的偏见。如果把西方传统哲学比作贵族哲学的话,那么实验哲学应该是一种大众哲学,这样的哲学不预设身份、背景、阶级、智力的门槛,唯一的要求是具有基本的理性能力。不难看出,实验哲学是理性启蒙之后的哲学形态。
遗憾的是,目前的实验哲学并没有成为其应该所是的样态。2000年左右兴起的实验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中产阶级哲学,反映了知识分子、互联网兴起后一代人的哲学观。中产阶级哲学观不能反映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这个基本判断源于两个原因:第一、实验哲学的基本议题是传统哲学留下的,多多少少带有了精英哲学的特质。比如我们所认为的重要哲学议题是:灵魂不朽、个人同一、因果、自由意志、时空、正义,等等。而在主流之外的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反抗、遗忘、性别、残疾,等等。如果不发生视域转换,研究就无法推陈出新,从而实现真正的哲学转变。诺布有意识地跳出传统哲学规定的议题,他指出实验哲学就是认知科学,要探索人类在认识世界中所产生的系统差异(诺布效应等)。目前大多数研究仍然处在哲学领域内部。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个原因:目前实验哲学的研究目标、对象和方法制约了实验哲学的发展。实验哲学的主要研究方式是利用问卷调查及统计方法测试大众关于某个现象或理论的直觉。与此相关有两个问题:统计方法问题和直觉考察问题,这两个问题又是相互纠缠的。目前的统计方法属于量化研究,其所依赖的调查工具主要是在线问卷调查网站(国外比较常用的Mechanical Turk 和qualtrics),如果对哲学直觉的调查只是采用网络调查法,那么势必会产生严重的认知偏向。其理由很明显:具有充裕时间、具有在线工作和娱乐需求的人群,习惯于网络生活的人群才会主动参与到网络调查中来,因此大学教授、大学生、白领、青年人就成了主要的调查群体。根据这一群体得到的结论不能说没有价值,但却是具有高度偏见的。有必要强调的是,早期实验哲学的研究并不是网络调查,比如麦希瑞2004 年关于哥德尔案例的研究是选取了香港大学和罗格斯大学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温伯格 2001年关于知识论的实验研究选取了新泽西州新布鲁斯威克市中心不同的商业点对不同的人进行采访调查。但到后来,越来越多的调查采取了网络调查形式。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际的深人调查是高度地域性的,针对某个地区的调查不能全面反映人类实际生活,而网络调查可以过滤这种因为地域而产生的缺点。不过这只是从一种偏向走向另一种偏向。
如果实验哲学只注重以考查直觉为目标的量化研究,那么这样一些研究迟早会山穷水尽。改变这一困境的办法或许是:实验哲学应该从对理论背后的直觉考察转向到对理论背后的理由考察。直觉和理由是一个对子,大致说来直觉是非反思的、非推论的、直接的、表面的。与此对照,理由的是反思的、推论的、系统的、深入的。简单说来:哲学家更应该关注大众对某一案例、某一理论坚持特定立场背后的理由而非直觉。因为真正稳定的并非是人们的直觉,而是人们在认知事物时产生的种种理由。然而,理由是不能完全被量化的,要想把理由纳入到实验哲学研究中来,我们需要在实验哲学中引入某些和目前量化研究不同的质性研究,本人考虑的这种思路和安多的研究思路不谋而合。一般说来: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区别在于:通常质性研究的样本小,定量研究的样本大。在推理方式上:通常质性研究利用逻辑和集合论,量化研究利用统计学。两者关于因果推断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质性研究先果后因,通过结果探测多种原因;量化研究则通过控制原因(控制变量实验)看到结果的可能影响。质性研究包含访谈、录音等等多种手段;量化研究主要是数据分析。为什么要在实验哲学中引入质性研究?一个最简单的原因是,被调查者在接受调查时,他们给出的反馈更多的是源自理由而非直觉。既然量化研究只能考察直觉,如果要考察理由,就需要从量化研究转向质性研究。第二,如果我们接受专家直觉并不比大众直觉更为可靠的结论,那么同样,专家的理由也并不比大众的理由更为可靠。但专家和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具有调查优势,他们可以更好地参与网络调查。这对于大部分不以文字为生活中心的人来说,是一个劣势。质性研究正好可以改善这一点。研究者可以深入社会和民间进行访谈,对获得的信息分类整理提炼,获得整全的思想视角。实验哲学走向考察理由的质性研究,类似苏格拉底在大街上和他人讨论哲学,苏格拉底和他人的对话是教育,让人知道自己的无知。实验哲学的新方法是为了获得人类关于世界本性更为完整的看法和理由,从而为一种健全系统的哲学理论提供依据。在早期实验哲学研究中,温伯格等人的研究就采用了深入社会的量化调查方式。他们发现具有高层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和具有底层社会地位的人之间关于何谓知识的看法存在巨大的差异。社会阶层之问的差异所导致的哲学观的差异,要远远大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哲学的差异。所谓专家和大众直觉的差异,不如说是来自阶层的差异。
实验哲学家表明了专家直觉并不比大众直觉优越,洞见、偏见同出一源。顺此思路,实验哲学不仅应该考察大众直觉,更应该考察大众理由,实验哲学需要从量化研究转向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中来。这种哲学不再仅仅是分析概念和构造论证,而是在经验证据的基础上重新澄清和评估概念。哲学和科学之间不再进行严格区分,实验哲学处理的议题可以是处于传统哲学之内的议题,也可以是在当代认知科学范围内的议题;实验哲学采取的方式可以是:概念分析、量化研究以及质性研究。实验哲学选取的视角也不再是贵族精英式的,而是平民大众式的。亚里士多德说沉思是最为高贵的德性,与此相联系的哲学家形象是坐在扶手椅上思考哲学。实验哲学要求烧掉扶手椅 ( Burning the Armchair),像傅斯年先生所说的一样“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我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哲学需要概念分析和论证建构,但在根本上是一项经验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