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丹麦史 精装区域国别史丛书

分享到:

定价:¥58.00

  • 著者:188069 译者:
  •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本印时间:2024年04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69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2972-2
  • 读者对象:史学爱好者,对丹麦感兴趣的读者,世界史尤其是丹麦史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
  • 主题词:丹麦历史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五百年丹麦史的全面展示

1.本书揭示了丹麦现代国家形态确立的历史根源。历经数百年的对外战争、疆域渐缩,从早期现代幅员辽阔、多民族混合的北欧共主邦联,逐步演变为现代以丹麦核心领土和单一民族为主要构成的民族国家。其间,丹麦渐进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内政、外交、宗教与经济形态。
2.本书剖析了丹麦民族国家特性及其形成过程。五百年间,宗教改革、政治制度变革、以土地均分为主旨的农业改革、以民众中学与合作社运动为代表的全国性运动,以及工业化等政治、经济、文化因素重塑了丹麦,使之从中世纪冲突不断的专制君主国,转变为现代和平的代议制民主国家。
3.本书分析了丹麦民族身份认同及其特点。在内政外交复杂互动下,从早期现代到当代,丹麦逐渐凝聚为一个部族,形成了明确的丹麦国家、民族、人民身份认同。议会民主、福利社会、“大众民主制度”概念等制度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丹麦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克努特•J. V. 耶斯佩森(Knud J.V.Jespersen,1942—2022),丹麦史学家。毕业于欧登塞大学(后更名为南丹麦大学)并留校教授近代史。曾担任丹麦女王皇家史官,并促进丹麦的小学历史教学。著有《免纳赋税权与贵族庄园》《贵族参政会与行政管理(1570—1648)》《1660年国家动荡:历史、假设、解释》《不小的成就:特种军事行动执行处与1940—1945年丹麦抵抗运动》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简明的丹麦史,在历史与现实维度立体地展现丹麦民族国家的全景。全书按专题介绍了自宗教改革以来五百年间,丹麦历经对外战争、疆域渐缩、内部纷争、新生产方式确立以及思想演化,最终形成现代国家的过程。书中首先概括了丹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地貌、人口构成、国家和民族起源;其次讲述了地临波罗的海的丹麦因饱受战争之苦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内政、外交、宗教与经济形态,从早期现代中等规模的北欧混合体逐渐演变为小型民族国家;最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复杂互动中,丹麦人逐渐捋清其丹麦特性和民族身份认同。

显示全部目 录

致谢
第一章 前言:何谓丹麦,谁是丹麦人?
简介
罗伯特•莫尔斯沃思笔下的丹麦人
詹姆士•梅隆爵士和丹麦部族
这部历史的几个主要问题
丹麦历史
第二章 外交和安全政策:从波罗的海看门人到侏儒国
1500年左右波罗的海体系的垮台
丹麦作为门户
丹麦—瑞典失和,1563—1720年
与英国交战及二元君主政体的瓦解,1800—1830年
丹麦,以及德国统一,1830—1871年
从中立到加入北约,1870—1950年
苏联和东欧垮台以后
第三章 国内政策:贵族与专制统治时代,1500—1848年
共识模式
1536年的政变和主权的新概念
从领地到税收国
参政会的危机
政变和专制统治,1660年
从王国的地产到官阶制度
《丹麦法》,1683年
出租政府权力
施特林泽与开明专制制度
伟大的农业改革
改革征兵制度和解放农民,1788年
第四章 国内政策:民主与福利国家,1848—2000年
内战及革命
1849年宪法——中断还是沿袭?
修订后的宪法,1866年
宪法斗争和临时措施
制度变革和代议制政体
社会民主党的世纪
从阶级战争到全国共识
福利国家的丹麦模式
丹麦福利国家的危机
告别福利民主?
第五章 从路德到后现代主义的教会和文化
遥远的教会
1536年宗教改革
新教会
作为文官的教区里的牧师
教会的职责——国家的职责
虔信主义
启蒙运动
格伦特维
民众中学与丹麦教会
格伦特维的大众民主制度概念
格伦特维的遗产与丹麦模式
第六章 经济情况:旧丹麦,1500—1800年
生活方式与经济
桑德海峡过境费,丹麦及世界经济
旧农业社会
专制制度下的地产结构
农民阶级
美好时光与繁荣贸易
农业革命来到丹麦
伟大的农业改革
新的农业社会
第七章 经济情况:新丹麦,1800—2000年
丹麦与双重革命
“又小又穷的国家”
粮食销售与现代化
合作社运动——第二次农业革命
工业化开始
“一战”期间的管理政策
土地改革与银行倒闭
20世纪30年代的危机——合作民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阴影笼罩
农业萎缩
第二次工业革命
福利国家与服务经济
丹麦福利国家与世界经济
不情不愿的欧洲人
半心半意的先锋国家
第八章 丹麦人——部族乎,民族乎?
历史镜子里的丹麦性
“农人思路”
多民族国家和丹麦性
丹麦性和专制统治
1864年综合征与丹麦性
普遍接受的身份
民族主义观念
丹麦人何时变得丹麦的?
2000年,以及未来的丹麦和丹麦人
注释
参考书目
1500年以来的大事年表
索引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这个国家现今这片不大的国土,诚如我们前面说过的,与它历史上作为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通道的地位直接相关。为争夺北欧霸权,丹麦与瑞典打了几百年。几个世纪的争霸斗争在相当大程度上造成今天这样的结果。争霸战早在1523年卡尔马联盟解体之时就开始了,只是从16世纪中叶起更趋激烈罢了。只能说这场斗争直到1720—1721年大北方战争结束时才解决。在这两百年里,与瑞典的利益冲突无疑是最重要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问题,对丹麦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何等角色实际上有决定性意义。
漫长的18世纪对丹麦来说相对平静。18世纪以后呼之欲出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在丹麦外交和安全政策问题的日程表上占据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19世纪初德意志迈向国家统一的步伐直接导致1848—1850年的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然后又导致丹麦1864年的民族灾难,使丹麦丧失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从那个时候起,丹麦同它这个德国大邻居的关系就成了丹麦安全政策中的首要因素。1989年德国统一后,对德关系的重要性更强了。丹麦现在的地位以及它在当代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只能在这些对外政策历史变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
很自然,如要检验詹姆士·梅隆爵士的部族命题正确与否,并将其放在历史层面来考察,就需要将丹麦社会发展本身的一系列心理和物质因素考虑在内。从年代上看,第一个影响当是欧洲基督教改革和1536年路德教进入丹麦,这给丹麦留下深深的印记,不仅是说他们思想上与天主教欧洲的距离愈拉愈远,同时也由于丹麦人民对精神生活的强调,以及他们对权威的态度,包括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
然后是188年的专制统治给国家及其人民留下深深的印记,至今仍清晰可见。专制主义作为一种统治形式,是经1660年一场不流血政变后建立,1848年同样也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将专制统治推翻。这场革命为现在的民主宪法打下了基础。专政统治长期坚持不懈地要臣民做到一致性和透明性,这却成了丹麦人继承下来的遗产的一部分,这个传统长盛不衰,成了现代福利社会的基石之一。
丹麦始终坚持土地均分的做法也是如此。土地均分始于17世纪下半叶,目的是提高税收制度的效益,结果却是在全国(除很少几个地方外)执行一种独特的地产结构,出现了大约600个基本同样大小的庄园农场,每个庄园四周是一块块差不多同样大小的佃农耕种的土地,佃农生产的农产品占大多数。丹麦典型的农场就是这样形成的,它们作为基本生产单位长达几个世纪之久,18世纪末的土地改革为一个独立的拥有土地的农民阶级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这个阶级从19世纪中叶起就成为这个国家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19世纪两个最重要的全国性运动也颇有影响力,它们是群众性启蒙运动,其载体是民众中学以及合作社运动。它们把丹麦民众的大多数从沉默不语的奴隶式的臣民改造成政治上敢于发表意见的参与者。这两个运动使农村人口具有政治色彩。不考虑这两个运动就无法理解当代丹麦社会的性质。
将这个国家后来的工业化包括进来也相当重要。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丹麦工业化还是最近的事。只是到19世纪末才有某些值得一提的工业。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十年在强大的现代化浪潮推动下才把这个国家从一个农业国发展成工业国。这姗姗来迟的工业化进程在现代丹麦的经济生活中仍是清晰可见,一大部分工业仍以农业为基础,小型和中型企业占主要地位。所有这些因素对丹麦人的生活条件和事情的组织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后果。丹麦社会的差别比其他许多地方要小得多。
政治分野亦然。不甚明显的政治分野又导致最后一个因素的产生,这个因素不得不作为根本性因素包括在当代丹麦这本书里,在评估詹姆士·梅隆爵士的部族假说时也不能把这一因素抛在脑后。这个因素就是丹麦社会民主党跟其他许多国家类似的政党不一样,它从来没有获得过多数。这主要是因为它在农业下层社会、小农阶级以及农村劳工中从来没有吸引力,这些人转而支持社会自由党。由于议会里这一现实情况,社会民主党人就不能执行一项强硬政策。他们为了组阁就不得不与其他党组成协商联盟。执政党在20世纪里始终如一的谈判协商风格对丹麦政治气候,对丹麦福利国家的奇特性质有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