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好书好编辑∣书要让人爱不释手:杜非和她编的10本好书
2015-06-25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512

    有人说,她很有个性,更多的人说她很有才气,是位知性美女博士,做了很多的好书。
 
    她是受到业内关注的《书史译丛》等图书的编辑,其中《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入选2014年度深圳好书月十大好书之首及年度推荐图书、凤凰网年度好书等重要榜单……
 
    2015年,她编辑策划的《草木缘情》《西医的故事》《中国现代建筑二十讲》等图书已得到广泛好评。

 

 

    她就是杜非,商务印书馆编审。
 
    我们从她责编的书中挑出10本作为主推荐,这些书主要聚焦于自然与科学、医学、书史和建筑四个领域。
 
    希望这些好书带给您清凉一夏,在纷繁的工作之余找到一个独处的世界。
    我们需要寻一处幽静之所,静下心,读一本极静的书,将内心的静谧带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用心编辑一本不空洞、不虚饰,有内容、有启迪,装帧大方,让人爱不释手的好书;用心生活,细察孩子的欢颜,体悟时代的嬗变。

——杜非(博士,商务印书馆编审)

 

杜非责编的部分图书

 

    一、自然与科学【万物有灵且美】

    2006年9月,波士顿郊外,得知我们抵美后不久便购得自行车, Gilmartin教授说,“你们可以去康科德哦,瓦尔登湖在那边。”


    1.《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深圳好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第一名,年度推荐图书
    《中华读书报》2014年度十大好书
    凤凰网年度十大好书

    本书承袭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注意到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并且敲响了迫在眉睫的环保警钟。

 

 

    “人类终有一天必须极力对抗噪音,如同对抗霍乱与瘟疫一样。”

——罗伯特•柯赫,诺贝尔奖得主

 

    这部一流之作由世界上最好的倾听者撰写,将永远改变你聆听我们的地球上自然和非自然声音的方式。汉普顿横越美国大陆,寻觅自然乐音中的平和与静谧,这是我们都该为之努力的目标。

——唐纳•柯鲁兹马,《鸟类的歌唱人生》作者

 

    对汉普顿来说,寂静即生活,他的征途也因此而有了意义。对我而言,情况似乎并没有那么隆重。我只是想在那片伪装的自留地里,安静听鸟儿唱完一首歌而已。

——涂涂,《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

 

    2.《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文学与自然的鹊桥

    2015年4月“中国好书”
    2015年5月《光明日报》“光明书榜”
    2015年5月《中华读书报》好书榜
    2015年第3期“中版好书榜”

   

    你相不相信植物会告状?它们说《红楼梦》不是曹雪芹一个人写的。《红楼梦》前80回平均每回出现植物11种,后40回每回3.8种。《草木缘情》是一座文学与自然科学的鹊桥。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就无法了解它的美。

 

 

    3.《种子的故事》:期待生命显现奇迹

    英国《新科学人》杂志推选年度最佳科普图书
   
    《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曾经说过:“我对种子有莫大的信仰。若让我相信你有颗种子,我就要期待生命显现奇迹。”与梭罗一样对自然生命有着无比的热诚,本书作者擅于发掘种子的不凡之处,乐于带领读者探索种子与世界的关联。

 

 

    延伸阅读:《生态文明建设十讲》:权威解读生态文明建设

 

    4.《会说谎的地图》:地图是中介,常常在说谎,谎言是地图的实质


20世纪制图史权威
曾任美国地图学会主席
《纽约时报》畅销书
多所美国大学指定参考书


    本书是“科学新视野”丛书的一种。该书将专业工作与大众读者之间架设了沟通过的桥梁,对于那些略有地理知识,而实际上是地理学文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让他们顿开茅塞。作者认为,要从人的角度去审查制图的技术,地图这种中介也常常在撒谎。

 

 

    延伸阅读:

    《厨室探险:揭示烹饪的科学秘密》:本书是世界著名的美食科学探险家蒂斯的代表作,为业余及职业厨师广泛参考,并改变了人们对待食物及准备食材的方式。

 

    二、医学【生命的尊严】

    记忆中,中国人从未像现在这样关心健康、身体、生命、死亡……这些问题,甚至一个从来视病如仇、讳疾忌医的人如我,亦会张罗出一本医史书来。

 

    5.《西医的故事》:你我的故事

    西方也有相面术?感情从何而来?神秘的身体会痛苦、会死亡,看不见的微观生物如何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几千年来人们如何对待疯狂症?医学泰斗和史学家写的通俗读物,数百幅珍贵图片。《西医的故事》,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故事,你我的故事。

 

 

    延伸阅读:

    《油王:洛克菲勒在中国》:从利用洛克菲勒家族的资金建立北京协和医学院至今,美国中国医学基金会见证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中国一起经历了极其辉煌的医疗卫生史。本书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和教育家,见到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中国领导人和许多中国科技、教育、卫生部门的负责人,使她有足够的力量来写一段中美人文交流中的特殊历史。

 

    6.《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顶尖学者里程碑著作

    古老、神秘、可怖、被污名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很少有一种疾病像麻风一般一直困扰着患者、译者、宗教人士、文人与政治家。

    本书讲述了中国几百年间麻风病的故事。在古代中国,麻风病被责难,又可救赎。在近代殖民主义、种族政治与科学进步的全球语境下,控制与消灭麻风成为国家迈向“现代”的主要建设工程之一。

    这是一部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领域顶尖学者的精心著作,为中国疾病史研究的里程碑,开创了亚洲医疗史的新方向。

 

 

    我更为关心的是社会中下层的人们的命运。这些人是很弱势的婴儿、老人、病人、妇女,还有城市边缘人,他们都没有权利,那他们怎样看待这个社会,怎样对待命运,这才是我所关心的。他们常常是被主流所冷落的,同时也是被历史忽略的,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怎样思考、怎样生活,我就是需要给他们一个还原历史声音的发言机会。

——梁其姿,《麻风》作者,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

 

    三、书史【书的历史,我们的历史】

    在从业七八年、值“七年之痒”时,偶尔会想到“出版的意义”这个问题。一旦有了这念想,我开始漫无目的、一面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搜罗各种形式的中国近代出版资料——书、出版书目、小册子,就在这时,我认识了安▪布莱尔教授和她所讲授、研究的“书史”。

——杜非

    7.《图书馆的故事》:人类的精神财富宝库

    家庭和文化机构必藏品。“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的名言感动了无数人。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规模宏大,鼎盛时期藏书达到70万卷,彰显了人类本性中对智识的渴求。身处绝境的犹太人,如何凭借着隔离区的图书馆,从书籍和那字里行间传达出的信念,为自身的存在与尊严而挣扎和奋斗?

 

 

    葛剑雄先生在为《图书馆的故事》做的《序》中说,他读了该书仍感获益匪浅,“使我所知的天堂片段连成一篇世界图书馆的简明历史。”

 

    8.《工具书的诞生》:信息过剩是个老问题
 
    我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似乎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无时不刻感到信息过剩。但这是个老问题。过去遗留的典籍数量庞大而又彼此牴牾,以至于笛卡尔认为与其有书,不如无书来得更简单。本书作者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个历史场景,那是一个印刷术改变信息生态的时代。存储(storing)、分类(sorting)、拣选(selecting)和摘要(summarizing),本书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布莱尔认为古代信息分类的4S方法与现在并无不同。

 

 

    延伸阅读:

    (1)《书史导论》:在西方学术界、知识界,它既是初涉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读者掌握书史理论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案头必备。
    (2)《莎士比亚与书》:莎士比亚喜剧起初是用于表演的手抄本,而后成为可以阅读的书,最终从一种大众娱乐变为英国的文学经典。
    (3)《书籍的秩序》:书籍已不再拥有昔日的威望,已不再是我们理智与情感的主宰?如何定位日新月异的变革?、

 

    四、建筑与社会【我们生活的空间】

    20世纪的中国,风云起伏激荡;20世纪的中国现代建筑,历经了形式、风格、材料、潮流、思想、理论的巨大变化,更面临着中与西、新与旧痛苦的冲突和抉择。


    9.《中国现代建筑二十讲》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叙述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轨迹,展示建筑本身,如外来影响、建筑潮流、技术、艺术风格特征的嬗变,并多层次挖掘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经济、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以引发人们对建筑现象的多角度思考。

 

 

    延伸阅读:

    (1)《中华国学》:南开大学张荣明教授广受欢迎的国学课课堂实录
    (2)《碎片与比照:比较建筑学的双重话语》:大量中外建筑的分析和解读

 

    10.《纽约变形记》

    本书是对纽约建筑变迁的记述。本书既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手册,也不是为专业的学问家准备的,而是为那些对纽约的变迁有好奇心的人士准备的。本书以“涅槃”、“起点”、“浴火”、“西区”、“浮生”、“风景”为标题,讲述了纽约城市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本书具有较浓的文化气息,是每一位热爱艺术人士的应读之书。

 

 

    延伸阅读:

    《建筑·城市·思想:库哈斯、奥布里斯特中国访谈录》:中国将往何处去?一场“马拉松对话”,30位来自北上广深港台的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建筑师、电影导演、摄影师、作家、媒体工作者和社会行动者参与了与库哈斯和奥布里斯特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