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涵芬书房 | 廖申白教授谈哲学“经典”的深度学术译注
“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八讲举行
2023-09-24作者:官网报道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176
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八讲在线举办
 
  9月24日,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八讲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廖申白先生线上做客“涵芬书房”,结合《尼各马可伦理学I.1—Ⅲ.5》(希汉英对照)一书的译注工作,与广大读者畅谈哲学“经典”的深度学术译注。活动由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主持。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共十卷。其中第I卷到第III卷第5章为基本原理部分,包括伦理学的第一原理(幸福即目的善)、伦理学的第二原理(德性)和德性内涵的意愿性原理,具有最为重要的性质。《尼各马可伦理学I.1—III.5》是廖申白教授对这个基本原理部分的译注作品,书中包括详细的语言注释和内容注释,可谓是一部对经典的深度解读之作。
 
廖申白教授谈“哲学”经典的深度学术译注
 
   讲座中,廖申白教授从八个方面阐释了哲学“经典”的翻译和注释。廖教授提到,哲学经典特别是古代经典因其永不过时的特点受到读者追捧,但难以读懂的性质也决定了需要对其进行深度的学术译注。他认为,对哲学“经典”进行深度学术译注,是对与哲学“经典”的思想“对话”空间的拓展,是“会合”“经典”之思考的思考。这两种思考的“光”的交汇,将合为一束更强的“光”。这样的学术译注不同于考证主义和考据主义,而是在翻译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它始终探寻思考的真,具有重要的价值。
 
   廖申白教授指出,对哲学“经典”的深度学术译注是跨语言的,必然存在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初步的工作是语言翻译,但这只是对原著思想内容的“捕捉”和“速描”,获得对有关思想的“概要”了解。对“经典”追究本原、洞察现象的思考,才能拓展中西方哲学“对话”的空间,这其中存在不少困难,对于西方学者来说翻译理解中国典籍难度更大。廖教授并不赞同“先必须清空头脑”才能对西方哲学“经典”做深度学术译注工作的看法,因中西方在思想逻辑和学术逻辑方面有共通之处。他还进一步分享了孔子之学与亚里士多德之学对于本体或本原的追究的对比,指出这两束思想之“光”主要“会合”于三点:本体之存在,个别者之本体与最初本体相同,本体自身的“德”是那种恒久不变的善。
 
   廖教授表示,我们对哲学经典进行深度学术译注的工作和传统有所欠缺,应该从现在起鼓励有较好哲学准备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投入精力来做学术经典的深度译注工作,慢慢形成良好的学术积累,使中西方哲学思考之光相互“会合”。
 
  讲座后,廖申白教授与线上读者进行了互动,解答读者提出的有关哲学译注方面的问题。
 
  “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是在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开展的系列文化讲座,兼具知识性、文化性、普及性。通过邀请大家名家以线上线下讲座或对谈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介海外新知,开阔大众视野,启迪智慧,助力全民阅读。

 

 

《尼各马可伦理学I.1—Ⅲ.5》(希汉英对照)(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

 

《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17年出版)

 

 

 

“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

 

第一讲 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家族与国家

第三讲 为什么是江南: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长江三角洲

第四讲 声音的政治、文化及美学——演说之于现代中国

第五讲 谈谈《陈嘉映著译作品集》

第六讲“会须决起凌云志”——商务印书馆“日新文库”(第二辑)新书对谈会

第七讲 如何面向读者:写书人与出版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