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发布
4月8日,商务印书馆4月十大好书在京发布。《文艺欣赏七论》《1816,奇异之年》《现代数学的概念》《巴基斯坦寻根之旅》《瓣香终不负此生——柴德赓图志》《图像与爱欲:马奈的绘画》《爱丁堡艺术节——战后英国的文化与社会》《兰波传:追寻天才诗人的足迹》《魔豆:大豆在美国的崛起》《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入选月度十大好书。商务印书馆编审、总经理助理李霞,编辑李南男、李红燕、鲍海燕、林烟霞,通过直播的形式向读者推荐商务印书馆月度重点新书。
2023年4月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
1.文艺欣赏七论
以鞭辟入里之笔,打开文艺欣赏之门
著名学者谢冕、洪子诚、郑岩、毛尖,著名作家陈建功、张炜、欧阳江河联合推荐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文学艺术和造化自然都有大美,要欣赏其志其趣,不仅需要以意感,以神通,更需要得窥门径。
《文艺欣赏七论》收录了王鼎钧先生集中谈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书法、篆刻欣赏的文章,既分门别类地概括其特质,又融会贯通地讲述其精髓。一笔一画,一皴一染,在文艺之道中展现的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人。如他所言:“现实世界产生欲望,艺术世界产生美感,欲望使人烦恼,美感使人的心灵净化。所谓美感并不是美丽漂亮,而是凭自己的直觉进入一个圆满的状态。”
2.1816,奇异之年
以坦博拉山火爆发和气候变化为焦点
审视1816年中、英两国的知识界以及执政者
重建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和存在语境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剧烈爆发,大量肉眼无法看见的灰烬颗粒,在一年内扩张蔓延,停留在距地球表面10至20公里的大气中,形成一张气溶胶膜,将太阳能量反射回了宇宙,导致了全球降温。1816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无夏之年”。
本书以1816年全球气候突变为背景,将龚自珍、雪莱、乔治、嘉庆的生存状态并置,把中国和英国的文化语境并列,重现这一时间断面上,四个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境遇,以及他们对天气变化的认知,并重现中英之间的外交接触。由此,凸显两个国家和两种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巨大差异,并试图通过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的上交锋、在贸易领域的对话,来揭示清朝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
3.现代数学的概念
数学科普优秀读物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科普经典中,著名英国数学家斯图尔特用清晰流畅、幽默风趣的语言阐明了群、集合、子集、拓扑、布尔代数等“新数学”的基本概念,他认为理解这些概念是把握数学真正本质的最佳途径。此外,作者还对函数、对称、公理学、计数、拓扑学、超空间、线性代数、实分析、概率论、计算机、现代数学的应用等主题作了发人深省的讨论。读者无需任何高等数学背景,只需对代数、几何和三角学略知一二,便可读懂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读罢此书,你会更清楚地理解现代数学家对图形、函数和公式的看法,以及“新数学”的基本思想如何有助于领会数学的本质。
4.巴基斯坦寻根之旅
英国、印度与巴基斯坦百年纠葛的缩影,动荡时期的巴基斯坦,现代政治与古老传统的碰撞
本书记录了英国驻外记者伊桑巴德•威尔金森2006年至2009年间在巴基斯坦的旅行见闻。从19世纪开始,威尔金森外祖母的家族就从欧洲来到印度,后来虽然离开了,但无论生活还是社会关系,依然与次大陆息息相关。威尔金森十几岁时首次拜访巴基斯坦,之后更是作为驻外记者到这里工作,在他外祖母的朋友贝古姆的帮助下,他开始探索这个处于社会不稳定和政治动荡之中的国度。他旅行到巴基斯坦最边远之地,脆弱的健康状况并未阻止他的脚步。
5.瓣香终不负此生——柴德赓图志
以图片说话的柴德赓传
本书以图片为主要形式,介绍柴德赓的一生及身后事,收录了柴德赓先生相关的档案、文献、笔记、背景图片和照片五百余张,绝大部分是柴德赓、陈璧子积攒保存的私人照片,反映各个时代的风情面貌和交游实录。通过本书可以看到柴德赓先生一生的主要经历,不仅可以了解其求学过程、学术经历和主要成绩,也可以看到他的主要师友交游,展现其生活中的一面,以及柴德赓先生作为历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的经历。
6.图像与爱欲:马奈的绘画
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马奈研究的专著
作者二十余年沉浸于西方现代艺术具身经验的结晶
谈到马奈,许多人会说,他是第一位现代主义画家,是印象派之父,他的绘画充满了平面性。那么,我们经常听到的这些关于马奈的评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来说,马奈到底做了哪些创新和突破呢?我们从一件马奈的作品中,又能看到和读到些什么呢?
作为一部国内不可多得的关于马奈研究的专著,本书围绕上述问题,从图像学、艺术社会史和视觉考古学等研究视角,综合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的跨学科视野,对马奈艺术生涯中几个重要的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本书以六个公共讲座为基础,将马奈研究的海量文献与个人洞见融会贯通,学术和可读兼具。此外,书中配有精美的插图百余幅,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文中内容,也可以帮助读者愉快地欣赏马奈的作品,犹如置身于美术馆之中。
7.爱丁堡艺术节——战后英国的文化与社会
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著名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
文化思潮竟演的舞台
本书是一部研究爱丁堡的年度国际大型艺术盛会的起源和发展的作品。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以及由它所激发的艺穗节——自1947年创办以来,一直是无数“文化战争"的中心。作者探讨了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的实践和意义、审查制度、宗教在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和道德的意义等问题,同时对于不同时期针对这些问题所展开的辩论进行了研究。从一开始,爱了堡艺术节就试图用文化来促进欧洲文明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因此,爱丁堡艺术节被提请申报了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文化被教会视为“启蒙的钥匙”,被工人运动视为“斗争的武器”,而在20世纪 60 年代,新一代的艺术企业家们则将文化视为挑战和挑衅的手段。在此过程中,艺术的精英属性和社会属性也被广泛讨论。这些思想——保守与自由、精英与多元、传统与前卫——每年8月都会在爱丁堡发生碰撞,使节日成为探索战后英国文化和社会重大变化的有效镜像。
8.兰波传:追寻天才诗人的足迹
“通灵诗人”兰波重磅传记完整出版
法兰西学院大奖获奖作品
让•若莱士曾说:“兰波的一生比他写出的作品更有意义。”“值得尊重的过客”“一闪而逝的流星”,19世纪法国诗人阿蒂尔•兰波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他自称“通灵人”,以《醉舟》《地狱一季》等诗篇震撼后世。从巴黎、伦敦,到布鲁塞尔、非洲大陆,从诗人、教师,到马戏团售票员、军火商……这位“脚底生风之人”用文字和旅行锤炼了自己短暂而具有神奇色彩的一生。
本书出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大奖,中文版基于法文第四版完整译出,译者袁俊生在翻译过程中与作者保持着密切交流,修订了若干法文版的讹误,为中国读者提供更严谨、完全的读本。同时,书中收录近100幅珍贵图片,包括兰波诗歌手稿、书信原件、速写漫画、摄影作品、历史文献等,其中很多都是首次在汉语世界公开出版。
9.魔豆:大豆在美国的崛起
美国的扩张战略与中国人的餐桌安全
大豆故乡何以成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
刚进入20世纪的时候,美国的大豆产量少到没有人费心去统计,而到了2000年,大豆成为这个国家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来自中国的大豆,如何从鲜为人知变得在美国农场、文化和烹饪中无处不在,这就是本书要讲述的故事。在书中,作者探寻了大豆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的踪迹,揭示了它出人意料的发展阶段,亚洲移民、美国农业部、制造业大亨、科学家、健康食品爱好者、安息日会、农场主、食品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嬉皮士等都在其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0.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
一本关于声音的自然文学力作
作者参与了为期几年的项目调查,记录不同区域动物声音的丰富度。这使他注意到不同环境对声音的塑造,进而去探究宇宙间声音的形成和演化、古人类的音乐,以及现代前沿音乐与聆听形式之间相互推进的关系。
从山林到平原再到河谷,从美国到澳大利亚再到以色列、日本、加里曼丹岛,乃至美国本土贫民区与富人区的休闲绿地,哈斯凯尔再次用他敏锐的观察和感悟力,为读者呈现了全球范围内一片斑斑驳驳的声音图景——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个平行的感官空间,如果不去倾听“异类”的声音,那些空间将会消失,我们的感官世界将日益枯竭、贫乏。
哈斯凯尔带我们进入受威胁的森林、充满噪音的海洋和喧闹的城市街道,并表明声音危机不仅仅是感官装饰的损失。声音实际上是一种创生的力量,消除声音多样性会降低世界的创造性、公正性和美丽性;因此,对声音的美丽和破碎的欣赏是当今变革和不平等的动荡和危机的重要指南。 狂野和破碎的声音是一份邀请,让我们学会聆听、充满好奇、找到归属感并行动起来。
往期回顾